浦東鑼鼓書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 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 解放後,鑼鼓書改稱“滬書”。

浦東鑼鼓書的前身為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起源與形成期尚無確考,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於滬郊東、西鄉,並傳布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
六灶灣是浦東鑼鼓書祖師爺顧秀春故里,在介紹浦東鑼鼓書祖師時,都說他是二團顧家人,二團顧家是以六灶灣鎮南的顧家宅大院為中心布的,包括今位於六灶灣村的顧家宅及今二團村部分。
“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瘟逐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系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宗教儀式無關,僅用以樂神娛民。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書頗為繁盛。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等的茶園“魯班閣”。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外號黑皮的藝人徐連奎把太保書一直唱入上海市區城隍廟。抗日戰爭時期,太保書正式進入市區,當時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胡善言、王俊發等。
上海郊區公認的近代說書祖師為南匯二團人顧秀春。
顧秀春生於清嘉慶年間,擅長講故事和說笑話。他在朋友的慫恿之下,向道士借了一隻破鈸和圓通,開始進茶館說書。鑼鼓書傳至第三代,傳人諸蘭芳一次受邀到松江說唱時收了一個徒弟,鑼鼓書也由此傳至浦西。還因此形成了“東鄉調”“西鄉派”。 後來,鑼鼓書又傳至浙江平湖、嘉興一帶。 由於當時茶館多,藝人也多,聽書成為人們文化活動的時尚。據稱,當時上海市郊說唱鑼鼓書的書場有1000多座,光南匯就有100餘座,其興盛可見一斑。 解放後,鑼鼓書改稱“滬書”。一度因涉嫌宣傳迷信被禁。 1957年,南匯藝人胡善言創作新鑼鼓書《打鹽局》,參加全國南北曲藝調演,引起專家重視。鑼鼓書於是迎來了春天。談敬德笑著告訴記者:“那時候人多,在全盛時期的1960年代,南匯區曲藝團從藝人員有108將之說。” 據介紹,1979年,鑼鼓書曾一度恢復。但時過境遷,隨著老一輩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一輩紛紛轉行,流行歌曲等娛樂項目的湧現,鑼鼓書這個上海最古老的民間曲藝之一,已徘徊在瀕臨失傳的邊緣。
2004年4月,南匯鑼鼓書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上海唯一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文化工程項目,在國務院日前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南匯鑼鼓書又榜上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