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灶灣

六灶灣

六灶灣,地處南六灶港與浦東運河(運鹽河)交匯處形成的河彎畔而得名,位於原南匯縣城南緣,相距五里。

基本信息

一、基本情況

1、六灶灣鎮(老街)

六灶灣 六灶灣

位於原南匯縣境中部黃路鎮,今為浦東新區中南部惠南鎮城區東南。六灶灣鎮形成於明末,因地處南六灶港與浦東運河交匯處形成的河彎畔而得名。清末為二團鄉駐地,曾為原下沙鹽場二團治所,浦東運河西岸的二團鎮和嚴樓鎮為二團一甲,運河東岸的六灶灣及其以東一直到海,包括今鄔店、新港鎮等地為二團二甲,二甲以南包括今萬祥等地為二團三甲,以上合稱二團三甲。民國時期為黃路(二團)地區最大的市鎮。建國後曾為南匯縣第一區(二團區)區公所駐地,後隨撤區並小鄉而為二團大鄉人民政府駐地;不久鄉政府遷到由南匯縣城區劃入的黃路鎮,並改稱黃路鄉(面積遠遠大於之前的黃路小鄉),從此六灶灣鎮開始沒落。聚落沿浦東運河東側南北向分布,面積約15公頃。人口1000餘。有村辦工廠及商店數家。

2、六灶灣村

六灶灣今為六灶灣村所轄,包括原友愛村和勤儉村(原忠信鄉)。六灶灣村位於鄔家路大治河兩側,東川南奉公路,西南團公路,北宣黃公路貫穿全村,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

友愛村在50年代原為倪家村,從60年代一直到84年初叫友愛大隊,1984年改為友愛村。友愛村工業起步較早,1955年就創辦起打鐵、小五金加工等小工業企業。1957年創辦木業、服裝加工等企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友愛村的小五金工業發展很快,各個村民小組都設絲攻等五金加工工廠,家庭還建有軋米、榨油等加工場。2002年,全村有9個居民小組,耕地53.40公頃,農業承包戶441戶。

1949年勤儉村屬塘東鄉管轄,1953年劃為四墩鄉管轄,後改為忠信鄉,開挖大治河後,南岸劃歸三墩鄉,1984年,撤社建鄉,勤儉大隊改名為勤儉村,下設10個村民小組。開挖大治河以後,勤儉村成為黃金地段,一部分土地商品化,先後由大治河毛紡廠、大治河管理區等單位徵用或租用,計6.67公頃,安排勞動力300餘人,形成了鄔家路集市。2000年勤儉村被評為上海市衛生村。

2002年11月,友愛村和勤儉村合併,建六灶灣村,村民委員會駐地設在原勤儉村。由自然村友愛村和勤儉村組成。時總人口5600人,總戶數1800戶,其中:本村人口3500人,農保人口185人,鎮保人口1231人,城保人口434人;外來人口2100人。其他人口1650人。耕地1257.00畝,糧田520.00畝,常年菜田160.00畝,林地500.00畝,魚塘55.00畝,畜禽場7.00畝,藕10畝,食用菌5畝。村2008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90.30萬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966.00元。

六灶灣村西傍浦東運河、南濱大治河、東有川南奉公路、北靠惠南城區,地理位置極盡適中,新建成的南團公路南北縱穿該村,東西橫貫該村的是以前著名的鄔家路港與新村河(治北河)。

3、鄔家路集市與大治河管理區

六灶灣鎮處現六灶灣村西部,六灶灣鎮沒落後在村東部開始興起鄔家路市集,鄔家路集市處於原南匯最大的農村社區------川南奉大社區南端,這裡有建國後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遺存——農民新村,與鄰村的農民新村連成片,工商業較發達,有曾經是全國最大的集體所有制棉紡織企業——大治河毛紡廠,靠著大治河碼頭興起了建材堆場倉儲業。

鄔家路也是原南匯縣大治河管理區駐地。

4、黃路工業區與惠南港擬建地

鄔家路集市南,大治河南岸為黃路工業區,工業區東側擬建惠南港。

二、人文歷史

1、抗倭三太學之潘家兵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入侵,各界人民自覺組成抗倭武裝,當時較著名的抗倭武裝有:守御南匯嘴中後千戶所哨官李府組成的“李家兵”,六團太學生喬鏜所募的鄉兵,一團太學生盛際時奉檄組建“盛家兵”,二團太學生潘元孝奉檄組成“潘家兵”,以閔電為首的鄉兵等,他們在縣境內輾轉襲擊倭寇,為擊退倭寇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其中一團太學生盛際時奉檄組建“盛家兵”,二團太學生潘元孝奉檄組成“潘家兵”,六團太學生喬鏜也募鄉兵,在明史中合稱“抗倭三太學”。一團太學生盛際時就是六灶灣東南今惠南、大團與萬祥三鎮交界處人士;二團太學生潘元孝就是六灶灣以西至新場之間的人士。

2、孔思六灶灣揭竿而起抗清護明

孔思,字貞伯,又作孔師、孔尊伯,明末秀才,家住周浦鎮王家浜。清順治二年(1645年)5月,清建都北京後兵下江南,並逐步逼近上海地區。孔思從大衢山返回後,在南匯縣城南六灶灣一帶,號召揭竿而起,護明抗清,被推為首領,“數日之內,聚眾千人”。先攻打新場鎮,獲勝後又攻南匯城,後起義隊伍攻打川沙城不克,腹背受敵,慘遭失敗,孔思亦戰死在激戰中。“孔思抗清”故事在民間頗為流傳。

3、浦東鑼鼓書祖師顧秀春故里

六灶灣是浦東鑼鼓書祖師爺顧秀春故里,在介紹浦東鑼鼓書祖師時,都說他是二團顧家人,二團顧家是以六灶灣鎮南的顧家宅大院為中心主要分布於其西南,包括今位於六灶灣村的顧家宅及今二團村部分。鑼鼓書的前身為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起源與形成期尚無確考,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於滬郊東、西鄉,並傳布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書頗為繁盛。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等的茶園“魯班閣”。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外號黑皮的藝人徐連奎把太保書一直唱入上海市區城隍廟。抗日戰爭時期,太保書正式進入市區,當時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胡善言、王俊發等。

上海郊區公認的近代說書祖師為南匯二團人顧秀春。

顧秀春生於清嘉慶年間,擅長講故事和說笑話。他在朋友的慫恿之下,向道士借了一隻破鈸和圓通,開始進茶館說書。鑼鼓書傳至第三代,傳人諸蘭芳一次受邀到松江說唱時收了一個徒弟,鑼鼓書也由此傳至浦西。還因此形成了“東鄉調”“西鄉派”。 後來,鑼鼓書又傳至浙江平湖、嘉興一帶。 由於當時茶館多,藝人也多,聽書成為人們文化活動的時尚。據稱,當時上海市郊說唱鑼鼓書的書場有1000多座,光南匯就有100餘座,其興盛可見一斑。 解放後,鑼鼓書改稱“滬書”。一度因涉嫌宣傳迷信被禁。 1957年,南匯藝人胡善言創作新鑼鼓書《打鹽局》,參加全國南北曲藝調演,引起專家重視。鑼鼓書於是迎來了春天,在全盛時期的1960年代,南匯區曲藝團從藝人員有108將之說。 據介紹,1979年,鑼鼓書曾一度恢復。但時過境遷,隨著老一輩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一輩紛紛轉行,流行歌曲等娛樂項目的湧現,鑼鼓書這個上海最古老的民間曲藝之一,已徘徊在瀕臨失傳的邊緣。

2004年4月,南匯(浦東)鑼鼓書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上海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文化工程項目,在國務院日前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南匯鑼鼓書又榜上有名。

4、 浦東派琵琶第四代宗師倪清泉故里

浦東派琵琶自清乾隆年間成為我國琵琶的主要派系,已有六代之淵,流傳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

鞠士林:清乾嘉年間惠南人;

鞠茂堂:清乾嘉年間惠南人;

陳子敬(1837年-1891年):橫沔人;

倪清泉:清末民初二團人,即六灶灣(原倪家村)人;

沈浩初(1889年-1953年):黃路人;

林石誠(1922年-2005年):橫沔人。

浦東派琵琶武曲氣勢雄偉,文曲沉靜細膩。代表曲目有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六灶灣濮氏

姓濮的過去在六灶灣是大財主,友愛四隊里的國家倉庫在解放前就姓濮,姓濮的在六灶灣其實並不多,大多在早年就搬出去了,上海市各地方的濮姓多數是六灶灣遷移出去的。

6、欽公塘民圩

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倪泰、顧智向縣政府具呈,謂外捍海塘(又稱里護塘備塘、小護塘,即後來重築的欽公塘)外墾田升科後,因無護塘保護,有遭鹹潮淹沒之害,願自行挑築,具呈獲準後,於是年三月起工。但當一、二、三團間的工程進行到一半時,突遭農曆七月十八日颶風之災,外塘沖潰,海水溢內塘,所築新土衝決殆盡,此圩工程遂罷。

民圩,又稱圩塘,在浦東歷史上,人民為抗禦水災和圍墾灘涂,曾築有很多圩塘。圩塘都築于海塘之前。以後海塘的興築也常常以此為基礎。沿海各地為圈圍新漲灘涂亦使用此法。圩塘的興築在浦東的歷史上曾起過重大作用。

7、日軍暴行

八·一三戰事爆發,本縣遠離抗戰前方,但是卻也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1945年7月,今黃路鄉友愛村中倪家宅附近中炸彈數枚,正在棉田內鋤草的陳才根等3人被炸死,另有3入被炸傷。

三、旅遊資源

該地區旅遊資源比起原南匯區同類鄉村來的豐富,發展農村旅遊事業的潛力不可小覷,對保存新浦東舊有的江南水鄉的記憶也是迫切的要求。

1、六灶灣鎮老街

六灶灣鎮形成於明末,因地處南六灶港與浦東運河交匯處形成的河彎畔而得名。聚落沿浦東運河東側南北向分布。

六灶灣老街已破敗不堪,再不好好保護修復開發的話,以後子孫後代就不知有這到個地方了!呼籲政府與民間快快行動起來!其實浦東農村這樣的老街老鎮不計其數,比如鄰近就有談家店、鄔家店、興隆鎮等等。

六灶灣老街是旅遊開發重點,可以考慮建設江南水鄉古鎮博物館等各類主題展示館,復原各類老街的面貌,另外還可建設古航運和水利、浦東抗戰等紀念館。

2、顧家宅大院

一直由南匯民政局管理,曾作為南匯縣血吸蟲病防治中心。

縣誌記載位於黃路二團,清末民初建造,為浦東最大的地主住宅。東宅最老,有牆門、花廳、儀門、後堂等;中宅四進,每進約十餘間;西宅最大,也是牆門、廳、堂等,東面各間帶有洋式裝飾,並設有一間舞廳等,屋頂下有秘密夾層,以藏武器,供自衛團使用;三宅共有房間400餘間,是典型的地主住宅。另外在顧家宅四周還有幾房非嫡長子宅院,稱為“廂”。

現位於六灶灣村西南部的這處浦東有名的顧家宅大院,北近六灶灣老街,昔日輝煌府第如今已是殘垣斷壁,無人問津,僅存的西北部分也是房梁外露,任由坍塌。

3、滬上曾為最古桂花樹

約植於明後葉,曾見證了孔思的非凡義舉。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樹徑成年人合抱不過來,枝繁葉茂,農曆八月時香飄塘內外,解放前後周圍的竹林中還有諸多樹齡稍小的古銀杏等古木拱衛之。真可惜的是原址上已是大治河橋北逸南團公路的一部分了!

4、古東江口滄海桑田遺蹟與宋代古戰船的出土

鄔家路港上曾有水閘與圍堰溝通著原南匯的三大水系,開大治河前是本地區最大河流。

南從鄔家路港北到(南)六灶港這裡曾是古東江尾閭,鄔家路港即是古東江口。

1978年12月,在開挖大治河時,於欽公塘(川南奉公路)東原新華四隊發現宋代古船一艘,古船深埋於距地表4米的青灰色細沙土中,正好處於鄔家路港淤積段,出土時船口向上,頭西尾東,在里護塘外側灘地上呈垂直狀,船長16.2米,寬3.86米,其殘存船體較為簡單,船體艙面部分已毀,沒有桅、碇、舵、槳、篷、篙等附屬檔案。船底部分保存較好,出土時仍十分牢固。整船由8塊隔艙板分成9艙,是1艘9艙、單桅、平底的近海運輸海船,估計載重量不低於16噸,是一艘當時被廢棄的宋代古木船。船內遺物除船頭“保存孔”內發現的銅錢和銀髮釵外,艙內還有瓶、陶罐、陶缸的殘片和蘆席,在船外側有兩件完整的宋代瓷碗。

5、大治河毛紡廠與農民新村

大治河毛紡廠原是中國最大的集體所有制毛紡織企業,這個新中國農村早期工業遺存很值的大家去探訪。

這裡還有建國後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遺存——農民新村,與鄰村的農民新村連成片,尤其在新村河(治北河)兩岸,綿延數十公里,東西連線幾個鄉鎮的農民新村現不知尚存多少樓房?

6、大治河畫廊

——上海市有史以來開挖的最大的一條人工河

西起原閘港口,呈直線走向通達大海,總長度約45公里,其中約36公里橫貫於本區境內,在約100米寬的河面上,無數座大橋飛架兩岸,氣勢巍然。兩岸堤壩上原植桃林近萬畝,每逢春分時節,這裡曾是粉紅國度,風景煞是好看,曾是南匯桃花節初創時的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