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重九舊韻

《浣溪沙·重九舊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送別詞,上片頌揚友人才高器大,表達了對友人的真摯熱愛之情,下片直抒重陽節恨別之情,並化用成句使詞意更加深婉,惜別與留戀之情自見。全詞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感情深摯感人。

作品原文

浣溪沙 ·重九舊韻

白雪清詞出坐間 。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⑵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⑶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裡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⑷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⑸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州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⑹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白話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艷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願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創作背景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了解到,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如詞牌和題目所示,此篇與前篇同調、同韻,再加上都是為別楊繪而作,因而可以肯定作於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後相隔一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送別楊繪的諸多詞作中,此篇最大的特點是以直抒胸臆為主。只有首尾兩句是個例外。首句從當前聚會的場景落筆,說友人陽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詞作在座席中間就一揮而就了。雖然由於楊氏作品的失傳,今天已無法欣賞他的原作,但從蘇軾的讚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調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這一筆精要的敘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友人的才華,為下文作了一個鋪墊。接著詞人便直抒對友人的愛賞之情:“愛君才器兩俱全。”唐人劉肅說過:“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大唐新語·知微》)固然強調了“器識”的重要性,卻也說明了才識兩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詞人心目中,友人楊繪卻是這種才識兩全的人才。這除了出於傾慕友人的才華之外,當然也與在黨爭中志同道合分不開的(見《宋史》楊繪本傳)。“異鄉”句則意在暗點節令“重九”,“異鄉”杭州,說明它與故鄉蜀地的節令風光沒有什麼兩樣,似乎流露出認他鄉為故鄉的親切感,悵惘與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進而抒寫離愁別緒。詞人滿懷優傷地寫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手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裡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這兩句是詞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腸,有語淺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細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的詩意,以對帶有節令特徵的茱萸“重看”這一細節表達了依戀的情慷,並將“明年此會知誰健”這一層意思寄之於言外,暗含著別後對友人懷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儘管在作者的別情詞中略嫌平實,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的。

這首小令,詞短情長,語言流麗平易,表達了詞人深摯的友情。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教授周裕鍇《蘇軾詞集校注》卷一:同在異鄉,故有此慨。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