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清末官吏]

王廷相[清末官吏]

王廷相(1851—1900)字梅岑,直隸承德(今屬河北)人,本籍山東。少劬學,以孝稱。

基本信息

王廷相像 王廷相像

王廷相(1851—1900)字梅岑,直隸承德(今屬河北)人,本籍山東。少劬學,以孝稱。光緒十三年進士,以編修督山西學政。口外七廳洊飢,有司匿不聞,為上流民殘弊狀,獲賑如腹地。二十三年,轉御史,敢言事。時宗室、覺羅官學久廢不葺,廷相謂培材宜自近始,請依八旗官學新章,求實際,議行。國用患不足,計臣議加賦,廷相力申李鴻藻議,為民請命,事遂寢。

二十四年元旦,日食,疏請勤修省,條上七事,而尤以進賢退不肖為國家治亂之源。因劾張蔭桓媚外人、交近侍,並以浙江學政徐致祥秩滿調安徽,外似優隆,內實屏絕。嚴旨下吏議,敕還原衙門行走。拳亂起,李秉衡出御聯軍,廷相從。及敗,尋秉衡不遇,還至倉頭橋,赴河死。子履豐,拯之不及,從之,遇救免。贈五品卿,予世職,賞履豐主事。

中國明清前七子後七子

人員 背景描述
前七子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邊貢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前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台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
後七子李攀龍 王世貞 謝榛 宗臣 梁有譽 徐中行 吳國倫 (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因在前七子之後,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們的文學主張基本上與前七子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