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雙嶼鎮

浙江雙嶼鎮

雙嶼鎮位於溫州城郊結合部,溫州鹿城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金麗溫高速公路與104國道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區域面積為23.7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九個居委會,有常住戶6000多戶,常住人口2.5萬人,暫住人口10萬多人,耕地面積5000畝,其中蔬菜面積2700畝。

簡介

雙嶼鎮位於溫州城郊結合部,金麗溫高速公路與104國道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全鎮區域面積為23.7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九個居委會,全鎮現有常住戶6000多戶,常住人口2.5萬人,暫住人口10萬多人,耕地面積5000畝,其中蔬菜面積2700畝。農民人均收入6500元,是溫州市三十強鎮之一。

雙嶼鎮轄新嶼、中央塗、營樓橋、旗山4個居委會;牛嶺、岩門、潘岙、嶼頭、正岙、上伊、前陳、嵇師、營樓橋9個村委會。

農業發展

雙嶼鎮蔬菜生產歷史悠久,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導力量。1999年全區首個蔬菜示範園區在雙嶼泮岙林建成,首期建設面積213畝,總投資720。主要設施:混凝路1650米,8米鋼管大棚183隻,只連棟大棚8隻,排水三面光渠2600米,建水微電腦控制。軟體設施很豐富,到園區種植菜農,必須經過“綠色證書”培訓,並持證上崗,堅持市場為導向,最佳化品種,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園區效益顯著,已充分發揮了示範與輔射作用。

社會政策

圖片 圖片

雙嶼是一個多省份、多民族同胞聚居的典型“移民城鎮”,常住人口1.8萬,外來人口卻有29.1萬。為了讓更多優秀的外來務工者能紮根雙嶼,雙嶼鎮政府切身考慮到“新溫州人”異地謀生的辛勞,變企業屬地管理為屬地服務,於2006元旦推出了“職工創業卡”,只要是非溫州戶籍,在雙嶼務工3年以上,與企業簽訂正式勞動契約,思想品德優秀的外來優秀員工,經考察核實合格後,即可享受“創業卡”帶來的就醫、購物、子女入學以及雙嶼及溫州市區部分文化娛樂場所的各項直接優惠。

歷史名人

葉適

葉適,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縣城,十三歲時,隨其父遷居今溫州市鹿城區。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以進士第二名(榜眼)及第,歷任吏部員外郎、泉州知州、兵部侍郎官等職,後至敷文閣學士、寶文閣學士,轉正議大夫。葉適雕像

圖片 圖片

葉適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是永嘉學派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把薛季宣、陳傅良二人事功思想的一些論點發展成為理論體系,並從解決南宋現實政治的高度來提倡事功思想,使永嘉學派成為南宋時期同朱熹的道學、陸久淵的心學鼎立的三大學派之一。葉適也是著名的文學家與詩人。其散文,議論英發,自成一家。其詩,宋人吳子良《林下偶談》說:“水心詩,早已精嚴,晚尤高遠。”一生著述極其宏富,有《水心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序目》、《水心詩鈔》等。

夏承燾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夏承燾 1918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十師範學校。1920年入南京高等師範暑假學校,曾結識胡適、梅光迪等人。後任西北大學講師,之江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太炎文學院和浙江大學教授。建國後任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並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浙江省語言文學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浙江省分會副主席、中國韻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文學研究》(後改為《文學評論》編委、《詞學》主編等。

圖片 圖片

鞋文化

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鞋文化博物館選址於溫州市鹿城區雙嶼鎮臥旗山。該山北鄰溫州中國鞋都產業園區,南連前洋山,東接江濱路,北靠甌江,三面環繞。山體高50米,山頂開闊地約1.2公頃,最大落差12米,總建築面積為1230平方米,是一座歷史性、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建築物。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圖片 圖片

中國鞋文化博物館是秉承傳統記錄發展,以文興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溫州市實施“中國鞋都”戰略的重要載體,是中國鞋都產業園區最重要的配套工程。中國鞋文化博物館立足溫州、放眼中國、包容世界,廣泛吸納鞋文化的精華,展示了淵源流長、豐富多彩的鞋文化,為提升傳統產業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品位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原始裹腳 左圖是一件仿製品,它反映了遠古居民獸皮裹腳的原始形態。數十萬年以前,人類為了保護腳部不受傷害,已學會了用動、植物的皮或莖裹腳。特別是皮革之類的東西是狩獵以後得來的剩餘產品,因為它的質地堅韌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來當作服飾和"鞋襪"穿。這就是人類最初的鞋。

圖片 圖片

民間工藝文化

打蒲鞋打蒲鞋

圖片 圖片

在雙嶼鎮上伊村有一支“七大姐”之稱的草編小組,所謂小組是當地7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婆,年齡小的66歲,大者85歲,別看她們歲數大,動作卻嫻熟輕快,那靈巧快速的編制動作,令年輕姑娘望而興嘆!她們每天聚集一起編制蒲鞋,晚年的日子就在這輕鬆和諧的手工勞動和嘮家常中充實度過。打好的蒲鞋有人定期來收購,每雙3.5元,每天最多也就打2雙。蒲鞋用於喪事或漁民出海時在船上穿用,以防滑倒。

打銅擔

雙嶼正岙村一位72歲的老人,家裡還保留了一副二三十年前的打銅擔。打銅擔前頭是工具箱,分幾層抽屜,底層有風箱,攜帶炭爐和小板凳,後頭吊一副腳籃。主要服務項目有:補鑊、修理灶具、定做白鐵冷作、修配五金機械等。過去農村還有補碗和水缸等服務項目,當今水缸酒缸不用了,破碗被視為不吉利,誰家還補著用呢?可那時候這副打銅擔卻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依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