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道

浙江西道

唐代後期地方行政區名,唐後期所建方鎮,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並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浙江西道治所鎮江。

浙江西道

浙江西道早期轄區
安史之亂後,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東道浙江西道浙江東道福建道,浙江西道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蘇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即潤、常、蘇、湖、杭、歙六州。

行政區劃

州郡治所轄境備註
潤州丹陽郡今江蘇鎮江潤州區今江蘇鎮江南京浙江西道治所,鎮海軍節度使,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常州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丹徒鎮今江蘇常州無錫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蘇州吳郡今江蘇蘇州今江蘇蘇州浙江嘉興上海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湖州吳興郡今浙江湖州今浙江湖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杭州餘杭郡今浙江杭州今浙江杭州市的除建德市,桐廬、淳安蕭山、濱江之外的所有區縣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縣今安徽黃山市和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武德初年,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12年),隸歙州總管府,七年(624年),隸歙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罷歙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後來宣州、明州、衢州、處州也曾經先後隸屬浙江西道,如衢州,乾元元年(758),衢州隸浙江東道;大曆十四年(779年),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於是浙江西道的行政轄區也斷變動,這核心六州不曾變動。

浙江省的由來

浙江東西二道也成為今浙江省名的早期由來。

得名探源

在江南東道北部地區,有一條擁有獨立入海口的河流,上游為新安江,中游為富春江,下游為著名的錢塘江,全流域通稱“浙水”,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徽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億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72萬千瓦特。發源於徽州休寧縣境內的浙嶺六股尖,在徽州婺源縣北部還有浙源鄉,浙源,以浙源山(浙嶺)而名,《婺源縣誌》載:“婺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東派入休達浙,故名浙源”。
在古代,河流命名並非今日這般隨意,“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其他一切河流都只能用“水”或者“溪”命名,如淮河則為“淮水”,蘭江則為“蘭溪”,那么這條河流則稱為“浙水”,在徽州歙縣境內的一段新安江,當地人稱為“漸江”,而在當地方言中,“浙”與“漸”發音完全相同,《辭海》中說,“浙”與“漸”系本字,筆誤所致。
由於乾元元年(758年)拆分江南東道時,這片區域在浙水西北方向,所以命名為浙江西道。

行政變動

乾元元年(758年),析江南東道設浙江西道,
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原州府新設節度使。
大曆十四年(779年),合併原浙江西道、浙江東道,設浙江東西道觀察使。
建中元年(780年),復分浙江東西為二道。
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
…………
唐後期,浙江西道與浙江東道合併稱兩浙道,直到錢繆兼任浙江兩道的節度使,兩道才統一起來,建立吳越國,但早期的七州並不都屬於吳越國,如歙州已屬於南唐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