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盆地

浙江天台盆地

距今1億年前後的浙江天台盆地,生存著多種恐龍:體長10多米的食草蜥腳類恐龍、比雞稍大的食肉獸腳類恐龍、身上有甲片的甲龍、靠2條腿走路的鳥腳類恐龍……這是由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完成,並於今年7月下旬通過評審的《浙江天台晚白堊世盆地與恐龍化石研究》的部分內容。據悉,《浙江天台晚白堊世盆地與恐龍化石研究》是目前浙江省在恐龍蛋、骨化石研究領域取得的最為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浙江天台盆地

 

距今1億年前後的浙江天台盆地,生存著多種恐龍:體長10多米的食草蜥腳類恐龍、比雞稍大的食肉獸腳類恐龍、身上有甲片的甲龍、靠2條腿走路的鳥腳類恐龍……這是由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完成,並於今年7月下旬通過評審的《浙江天台晚白堊世盆地與恐龍化石研究》的部分內容。據悉,《浙江天台晚白堊世盆地與恐龍化石研究》是目前浙江省在恐龍蛋、骨化石研究領域取得的最為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這一爆炸性新聞傳出後,我們就天台出土的恐龍蛋、骨化石是如何發現,發現後怎么會引起專家的注意等一系列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天台博物館內藏有上千件(枚)恐龍蛋、骨化石,是全國最大的恐龍蛋骨化石收藏基地之一。
20多年間,大量恐龍蛋、骨化石出土,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天台盆地發現晚白堊世地層中恐龍骨、蛋化石,業餘地質愛好者蔣嚴根是一位重要功臣。1958年,蔣嚴根還在讀書的時候,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
1975-1978年,浙江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在開展1:20萬仙居幅填圖中,在天台地區測制賴家、清溪剖面時,分別於上白堊世“賴家組”確定了4個恐龍蛋和恐龍骨化石層位。“八五”期間,浙江省第五地質大隊進行1∶50000天台幅區域調查,在測制國清寺剖面時,又找到了少量恐龍蛋化石。
1976-1978年,蔣嚴根參加天台縣里石門水庫北乾渠工程施工時,過去見過的骨頭(化石)碎片和石頭蛋(蛋化石)陸續發現。由於當時知識缺乏,他只是在岩石表面的化石出露處做上標記,以便日後尋找,並把化石埋藏地點的情況告知一起工作的徐台陸。後來,徐台陸果然挖出一根較完整的骨頭化石(可能是趾骨化石),於1981年送天台博物館收藏。
1981年,北乾渠施工經過國清寺門口木魚山(茄灣山隧道)時,在離洞口約240米處,發現大量的蛋化石(當時還不能肯定就是恐龍蛋化石)。蔣嚴根告知天台縣文管會,後由天台博物館收集到幾十隻蛋化石。隨著蛋化石的不斷發現,蔣嚴根決定搞清是否恐龍蛋化石。他帶著化石自費去南京大學做鑑定。經過鑑定,確認是恐龍蛋化石。1996年,“上三線”(上虞—三門)天台段高速公路工程開工。開山放炮致使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出土。
1997年,“上三線”(橋下—三門段)測量後即將開工。蔣嚴根一面向天台縣政府領導報告;一面給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資奎研究員寫信,說明“上三線”天台段高速公路開工可能有大量恐龍蛋化石出土,應採取保護措施和加強蛋化石的研究工作。1997年10月5日,趙資奎研究員派人赴天台實地考察後,寫了一份“浙江省天台盆地恐龍蛋化石調查報告”。
1998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陳克樵研究員來天台作恐龍蛋與龍骨化石的野外地質調研工作,得到蔣嚴根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回京後,陳克樵研究員給國土資源部領導呈送了“關於立項《挖掘研究天台縣的恐龍蛋及龍骨化石》的建議報告”。國土資源部迅速批准了“天台盆地恐龍蛋和龍骨化石研究”的立項,並經浙江省地礦廳批准而予以實施。
古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導致恐龍滅絕
專家們通過對出土的恐龍蛋、骨化石進行研究,發現當時的天台是有湖、有平原的山間盆地,盆地內湖水碧波蕩漾,盆地周邊生長著大片大片的蕨類植物,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在這一理想的古生態環境中,生存繁衍著種類較多的恐龍動物群,它們在湖岸沙灘下蛋,乾旱炎熱的沙灘可以使蛋自然孵化,這裡成了恐龍的樂園。由於當時天台生態系統適合恐龍繁衍生息,它就發展、進化、繁盛,並且形成了種類較多的恐龍動物群。
到了晚白堊世晚期(約6000萬年前),古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導致恐龍漸漸消失而不復存在。專家們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了恐龍滅絕的3種可能原因:
一、晚白堊世中晚期恐龍鉛中毒大爆發導致滅絕。研究表明:晚白堊世兩頭塘早期恐龍出現在天台盆地時已處於鉛元素高含量環境中,恐龍吃草喝水,攝取鉛量較多,久而久之,引發慢性鉛中毒,至晚白堊世中晚期出現鉛中毒大爆發。其症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恐龍蛋表面普遍出現病變;二是富集的成窩產出的保存完好的恐龍蛋,證明蛋殼內胚胎已病變,難以孵化,與鉛中毒婦女死產率較高的症狀非常相似。
二、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災變,造成恐龍滅絕。通過對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研究,發現蛋殼和殼內層具有地球外物質特徵的銥等元素異常,顯示當時發生了行星撞地球事件。行星撞擊地球時,地陷山崩,同時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使地內、地外岩石熔化蒸發,含大量有毒元素的有害氣體籠罩整個地球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遭行星撞擊後,地球植物大量死亡,洪災泛濫,氣候突然變冷,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恐龍生存條件全部喪失而滅亡。
三、部分恐龍進化為鳥。根據對天台盆地以東發現的鳥化石進行的研究,專家推測這些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研究表明,在正常環境下生存的恐龍,蛋的形態和結構已顯示向鳥類演化之趨勢。有的小型恐龍已出現特殊的構造,前肢和尾部出現羽毛狀物等特殊的皮膚復蓋物,它們的生活從地面向空中發展,冷血動物已向溫血動物變化,恐龍已鳥化。許多原始的鳥化石往往被鑑定為小型恐龍,顯示二者具有許多相似特徵。當災難環境出現時,這些具有特化性能的恐龍,可向樹上覓食,避開地面洪災,溫血和羽毛可適應比較寒冷的氣候,與體型龐大的恐龍比較,適應能力更強,生存空間更大,無疑是恐龍中的進步分子。當大批恐龍絕滅之時,這些進步分子繼續特化,演變為鳥類。

加強對天台恐龍化石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在天台中西部已知的44個恐龍蛋、骨化石分布點,是民眾在農耕、建房平地基和“上三線”高速公路天台段修建中發現的,實際分布應大大超過這些地方。由於目前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直接進行探測,所以沒能搞清準確、具體的分布點數量。
已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有巨型長形蛋、長形蛋、樹枝蛋、國清寺樹枝蛋、橢圓形蛋、石咀灣副圓形蛋、二連副圓形蛋、圓形蛋、蜂窩蛋等9種類型蛋化石。有蜥臀目食肉獸腳類恐龍、食草大型恐龍、鳥臀目甲龍科恐龍等,既有骨骼實心的原始類型,又有骨骼中空較進化的虛骨龍恐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克樵教授認為,天台恐龍蛋、骨化石有以下四大特徵:一是恐龍蛋、骨化石資源分布範圍廣,二是恐龍蛋、骨化石埋藏量大,三是恐龍蛋、骨化石共生埋藏點多,四是研究表明晚白堊世天台盆地有種類比較齊全的恐龍動物群。而在國內外的其它恐龍蛋、骨發現地,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同時集這四大特徵為一體。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國際恐龍協會亞洲理事董枝明教授是研究恐龍的專家,有“龍王”的美稱。通過對天台的實地考察,董枝明教授認為,天台恐龍蛋、骨化石種類之多,分布之廣確屬罕見,通過恐龍蛋、骨化石,可以研究恐龍如何生存繁衍、如何滅絕,可以了解古氣候、古地理情況;同時,對於研究提取恐龍的遺傳基因(DNA)有著重要價值,它是珍貴的科學研究材料。世界各地非常重視保護這一地質遺蹟和恐龍蛋骨化石資源,僅中國就建有多處恐龍博物館,如: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雲南祿豐恐龍博物館、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內蒙古有二連恐龍博物館、江蘇常州中華恐龍博物館。天台作為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在加大保護這一獨特古地質遺蹟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專家到天台來研究恐龍蛋、骨化石,充分發揮其科研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