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中國獨流入東海河流(浙江台州入海)]

椒江[中國獨流入東海河流(浙江台州入海)]
椒江[中國獨流入東海河流(浙江台州入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椒江,中國浙江省台州市獨流入海河流,因入海口狀如椒,故名“椒江”。椒江主流發源於浙江省仙居縣與縉雲縣交界的括蒼山天堂尖,曲折東流,經仙居縣、臨海市至台州市黃巖區三江口與永寧江匯流後稱“椒江”,出牛頭頸,經椒江區入台州灣。河流總長206公里,總流域面積5711平方公里。椒江是浙江省重要的河流之一,居全省主要河流的第三位;是台州市第一大水系。

幹流走向

椒江位置及水系圖 椒江位置及水系圖

椒江主流發源於中國浙江省仙居縣與縉雲縣交界的天堂尖,曲折東流,經仙居縣、臨海市至台州市黃巖區三江口與永寧江匯流後稱“椒江”,出牛頭頸,經椒江區入東海台州灣。其中:椒江自三江口至牛頭頸下游出海口長19.0公里,屬河口段(椒江本乾),區間面積339.2平方公里;自臨海市西郊三江村(永安溪和始豐溪匯合口)至黃岩三江口(永寧江河口)為稱靈江幹流,長46.0公里,區間面積1054.4平方公里;三江村以上分南北兩大支流,南幹流永安溪發源於天堂尖,河長141.3公里,流域面積2702.0平方公里,北支流始豐溪發源於大盤山主峰東麓,河長134.0公里,流域面積1615.6平方公里。

椒江上游稱靈江,靈江上游為永安溪,長141.30公里。源頭稱石長坑,自仙居縣西南端安嶺鄉迂迴東北,流經縉雲縣境,在大園附近折回稱曹溪(又名金坑)。在曹店附近與發源於陳嶺水壺崗的曹店港匯合後稱永安溪。沿途有40多條支流自南北兩側匯入,流域面積2702 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積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曹店港、九都坑、十三都坑、十八都坑、北岙坑、朱溪、雙港溪與方溪。

椒江上游靈江臨海市段 椒江上游靈江臨海市段

椒江上游靈江,從南北朝時孫詵著的《臨海記》中可以看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永安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臨海山即現在的白馬山,永安溪和始豐溪在白馬山三江村匯合後稱臨海溪,即現在的靈江。靈江東南流經臨海市區,至兩水北折北流至棕棚埠,右有義城港匯入,左有大田港匯入,至三江口右有永寧江匯入。靈江自三江村至三江口河段長46公里,區間流域面積2670平方公里。靈江為感潮河道,水流平緩,潮區界在永安溪毛良店一帶。

寧波三江口 寧波三江口

三江口以下正式稱椒江幹流,江面驟然開闊,寬達1800米,東流經台州市椒江城區至松浦閘注入台州灣。椒江幹流河段長19公里,區間(含永寧江)集水面積1229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始豐溪天台縣城區段 始豐溪天台縣城區段

始豐溪,靈江支流,又名大溪,發源於磐安縣大磐山,為天台縣內最大溪流,乃天台之母親河,流經龍溪、街頭、新中、平橋、山河、麗澤、城關、坦頭,在灘嶺鄉下灣村出境入臨海市,於三江村與永安溪匯合後稱靈江。全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里,天台境內111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686米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立方米/秒。全長132.70公里。始豐溪是山溪性河流,坡度陡,水流急,洪峰持續時間短,水位暴漲暴落。新中國成立前,一場暴雨過後,帶來的是良田被淹沒,房屋被沖毀。從新中國成立後到現在,在始豐溪興建了里石門水庫、桐柏水庫、龍溪水庫等大小水庫60多座。

永寧江黃巖區城區段 永寧江黃巖區城區段

永寧江,發源於黃岩市西部大寺尖,自西向東貫穿黃岩市中西部和北部,至三江口與靈江匯合為椒江,全長80公里。其上游大橫溪,至聖堂與黃溪匯合稱黃岩溪,經寧溪與半嶺溪匯合稱永寧溪,入長潭水庫,長約34公里。水庫以下,自潮濟至三江口稱永寧江,長43公里。水庫上下有小坑港、柔極溪、楊岙溪、九溪、元洞溪、嶼龔浦、西江等匯入,流域面積889.80平方公里,落差899米,平均坡降10.8‰。

大田港,靈江支流,發源於臨海金竹東北麓,上游稱小芝溪,西北流至下蔣,右納康谷溪後稱逆溪,進入牛頭山水庫,而後西北流至四年村稱邵家渡港,右納大田河後稱大田港,西南流至五孔岙從左岸匯入靈江。大田港河長53公里,河寬30~80米,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落差159米,平均坡降3.0‰。1990年,大田港閘建成後,大田港已變成內河。

義城港,是靈江右岸支流,發源於臨海市青尖頂,東南流經雙坑,蜿蜒東北流至尤溪(花園),右匯溫家岙龍門水庫來水,流至棕棚埠匯入靈江。義城港河長44公里,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落差849米,平均坡降19.5‰。1974年紅旗閘建成後,義城港已變成內河。

朱溪,永安溪支流,發源於括蒼山仙居縣境內下坑,東北流經朱溪鎮,至大戰以下虎坦附近從右岸匯入永安溪。朱溪長49公里,流域面積379平方公里,落差787米,平均坡降16.0‰。

十三都坑,永安溪右岸支流,發源於仙居縣雷公崗十八曲嶺,東北流至圳口出山谷進入拓溪盆地,北流至拓溪大昌匯入永安溪。十三都坑河長41公里,流域面積226平方公里,落差560米,平均坡降13.5‰。

龍溪,發源於臨海市桐峙山新屋村,東流入溪口水庫,出水庫後南流經山門村進入椒北平原河網,因河網河長百餘華里,故稱“百里大河”。其徑流主要經華景閘、回浦閘流入椒江,其餘通過松浦、杜下浦等閘注入台州灣。龍溪河長23公里(新屋村至華景閘下游入椒江處),坡降24.6‰,流域面積301平方公里。

河口特徵

椒江下游地形示意圖 椒江下游地形示意圖

椒江河口是一個典型的山溪性強潮河口。潮區界在永安溪的毛良店一帶,感潮河段長68公里。口門外為台州灣,灣外緣有頭門、一江山、大陳諸島。

河道情況

河口兩岸受山體和孤丘控制,平面位置相對穩定,河床大部分由細粒的淤泥或粉沙淤泥組成,洪水期間亦有粗顆粒物質充填。河岸物質的可動性小於河底,河床變化主要是縱向變形。由於洲灘變遷,導致主流線的遷徙。靈江、永寧江會合的三江口以下河段,河寬約900~1500米,牛頭頸處最窄,水深向河口遞增,最大水深達6米以上。台州灣略作喇叭形,此處有攔門沙,攔門沙水深小於2米的淺段長達18公里。

來水條件

椒江流域產水屬雨源型,多年平均年雨量1711.8毫米,分配不均,汛期(4~9月)徑流占全年的77%左右,大的洪水徑流量,一次可占全年總徑流量的20%以上,造床作用強烈。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67.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162立方米每秒。椒江河口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海門平均潮差4.00米,最大潮差6.87米,是我國沿海潮差較大的地區之一。實測平均漲潮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最大17000立方米每秒。漲落潮平均流速分別為0.92和0.72米每秒,實測最大漲潮垂線平均流速為2.04米每秒。平均漲、落潮歷時,分別為5小時06分和7小時19分,口門平均進潮量1.33億立方米。

來沙條件

椒江河口既有懸沙運動,又有底沙運動。流域來沙主要來自洪水,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23萬噸,最大為363萬噸。平均含沙量0.32千克每立方米。枯水季節則幾乎為清水,屬少沙河流。底沙的輸沙強度較小,主要起洲灘的塑造和變遷作用。

海門實測漲潮平均含沙量為7.17千克每立方米,落潮平均含沙量為7.02千克每立方米。河底含沙量高達50千克每立方米者屢見不鮮。1983年實測一個潮的漲潮輸沙量158萬噸,落潮輸沙量148萬噸。

河床演變特性

椒江河口段年內季節沖淤規律,一般表現為“洪沖枯淤”。洪水下泄時,河床發生強烈沖刷,枯水期河床逐潮淤積。多年沖淤變化規律為豐水年河床刷深,如1973~1976年;少水年河床淤淺,如1960~1972年間。

港口航道資源

海門港位於椒江入海口處,口外有東磯列島、台州列島,港址南北兩側皆有小山,共扼椒江咽喉,使風浪對港區影響不大,港區附近水域寬廣,同時也有良好的錨地。

自三江口至牛頭頸13公里的岸段內,牛頭頸附近的2.7公里,水深大於6米。客運碼頭至1號碼頭之間,水深3~6米,其餘水深在2米左右。穿越台州灣而入東海的口外航道,目前最淺處水深僅1.2米,2米深的淺水段長達18公里,是制約海門港發展的關鍵因素。

水利概況

河口治理

自黃岩三江口到淞浦閘至山東十塘和三甲九塘交接點連線,長18.7公里,為椒江河段。江道順直,平均河寬1500米,至口門牛頭頸、老鼠嶼南北兩山夾峙,江面寬890米。江中多心灘,較大的有江口沙、黃礁沙、葭芷灘等,低潮時露出水面,將江道分成南北兩槽。在三江口河段,深泓線貼近南岸,到三山經挑流,深槽轉向北岸,至心灘尾端海門港區附近,南北兩股水流合併後匯入牛頭頸深槽。

江堤

椒江河口堤塘,以牛頭頸(南岸)、老鼠嶼(北岸)為界,西稱江堤,東稱海塘。南北兩岸築有椒江江堤、前所江堤、章安江堤、黃礁江堤,總長31.03公里。

椒江江堤,位於椒江南岸,自牛頭頸至三山,長11.25公里。初建於清光緒年間,隨後江塗漸漲,堤線曾多次向外推移。現有江堤分市區段(牛頭頸至海巡大隊)和市郊段(海巡大隊至三山)。1989年兩段江堤受洪潮嚴重損毀,災後按20年一遇防潮標準修復,其中三山段江堤堤頂高程7.0米(吳淞高程系,下同),防浪牆高程8.1米;葭芷段江堤,堤頂高程7.3米,防浪牆頂高程8.2米,1992年7月建成。

前所江堤,位於椒江北岸,自老鼠嶼至章安鎮升船機,長6.2公里。江堤按區劃分為前所農村段、前所市區段、台州電廠段三段。1989年遭洪潮大災,損毀嚴重。災後,前所農村段江堤1.83公里,1989年9月發動民眾修復,至1992年1月建成20年一遇的標準堤1466米,迎水面用砌石護坡,堤頂高程7.5米,頂寬3.5米,防浪牆頂高程8.2米;市區段江堤長1.27公里,只作一般修復,堤頂高程最高處7.3米,最低處6米,仍然比較單薄;台州電廠段江堤3.10公里,1990年動工修復,至1991年8月全線建成標準江堤。

章安江堤,位於椒江北岸,自升船機至建設閘,長7.5公里。該堤初建於1954年,系斜坡式土堤,堤頂高程僅5.2米。1959~1966年陸續進行加高加固。1985年受第6號颱風襲擊,損毀嚴重。修復後堤頂高程達6.5~7.5米,頂寬2~3米。

黃礁江堤,位於椒江北岸,自建設閘至道頭勁,長6.08公里。舊江堤十分低矮,常遭損壞衝決,1965年全線培土加固後,堤頂高程達6.5米左右。1985年6號颱風損毀道頭勁段江堤490米,柏家舍段江堤716米。1986~1988年,對道頭勁、柏家舍、下洋村段江堤2.21公里進行砌石護坡,堤頂高程增至7米,防浪牆頂高程8米。1989年23號颱風襲擊,江堤沖開缺口4處,長125米,防浪牆全部受毀。1990年11月,全線江堤復土加固,土堤培高至7.5米。頂寬2~3米,並進行砌石護坡,拋石護腳,築丁字壩等加固措施。

海塘

椒江河口南北兩側海塘,隨著海塗淤漲,塘線不斷外移。新塘一經築成,舊塘即隨之湮廢。

南側海塘

椒江河口南側,從明弘治至建國後80年代的500年間,岸線外伸9000餘米,先後築有海塘15條。

丁進塘,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築。塘北起赤山,經沙崗(即古沙堤),沿黃岩橫街山,至溫嶺縣新河寺前山,長60里。

洪府塘,又稱“洪輔塘”,明正德年間(1506~1521)築。塘北起椒江乃崦,經黃岩下樑,南至金清港岸,長50里。

四府塘,明正德年間築。塘北起椒江赤山,經南野份,卷洞橋、陡門閘,南達金清港岸,長50里。

張塘,清康熙十六年(1677)築。北起椒江南野份,經牛軛橋、下陳街、南坦,南至金清戴家,長40里。

以上塘統稱老塘。在老塘以外,自康熙十六年後又先後依次築有頭塘、二塘、三塘……等。

頭塘,北起椒江赤山,經沙殿市、炮台宮、匯龍橋,南至金清港岸,長40餘里。

二塘,北起椒江赤山,經沙北鄉、石柱殿、分水閘,南至下塘港,長40餘里。

三塘,北起老岩頭閘,經沙北鄉、萬福橋,南至下塘港,長40餘里。

正淦倉塘,北起石柱殿,穿過長浦河,南至正淦倉三甲(今黃岩林家橋附近),長8里許。

關塘,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築。北起岩頭,經沙北,至鮑浦魚池折向東南行,達金清南直塘,長43里。

湯塘,民國14年(1925)築。北起椒江天打殿,東南行經沙北、鮑浦,至黃岩十八股坦接南直塘,長40里。

七塘 ,1951年8月築成,北起椒江岩頭村,南至黃岩金清張家坦,長22.3公里。

八塘 ,1959年建成,北起椒江岩頭閘,南至黃岩金清張家坦,長21.63公里。

九塘 ,這是椒江河口第一條標準塘。北起椒江岩頭閘,南至黃岩金清白沙堤,長22.77公里,分屬椒江、黃岩兩市。工程於1966年11月開工,1969年底完工。該塘開始按10年一遇防潮標準設計,每遇颱風大潮,屢遭損壞。1975年10月,列入省標準塘建設計畫,按20年一遇防潮標準設計,塘頂高程7.5~8米,頂寬3~4米,加擋浪牆1米,外坡砌石護面,拋石護腳。工程自列入計畫後開始分段分期施工,至90年代初先後完成。

山東十塘,北起岩頭閘,南至三甲區,長3.2公里,按10年一遇防潮標準建造,1985年3月動工,1989年9月基本完工,旋遭洪潮毀壞,1989年10月動工重建,按20年一遇防潮標準建造,1992年5月竣工。重建後的塘身結構為:軟斜坡式和複式混合斷面土石壩,主塘高程8.3米,頂寬4米;防浪牆高程9米,頂寬0.8米。

外沙海塘,自牛頭頸至岩頭閘,長3.1公里。始建於1961年,為直立式海塘,基塘身單薄,塘頂高程僅6.8米,建後數年即多處傾斜倒塌,1967年2月曾進行修復加固。1981年椒江建市後,該塘保護範圍闢為經濟開發區。自1983年起,對塘身進行修復加固改建,至1992年分期完成。修復後的海塘塘頂高程8~8.5米,頂寬1~3米。

北側海塘

椒江河口北側海塗淤積速率較南側為小,海岸線外伸亦較少。主要海塘有:

沿海海塘 西起前所老鼠嶼,東至臨海市川南鄉松浦口,長6.1公里。原有舊塘為清代所築。建國後,1963年築新塘,部分地段塘線外移。海塘築成後,因塘身單薄,屢遭颱風大潮損壞。1990年按標準塘要求進行建設,1992年完成。塘頂高程8米,頂寬3米,防浪牆高程9.1米,達到20年一遇防潮標準。

北洋塘 位於臨海市濱海鄉,舊塘為清代所築。建國後,1970年築新塘,塘線約向外推移2公里,塘長9.5公里,後經多次修復加固,現塘頂高程8米,防浪牆頂高程8.5米。

台州電廠五號塘 位於臨海市川南鄉與市場鄉之間,始建於1986年,1989年完工。塘長5公里,按20年一遇防潮標準設計,50年一遇標準校核。塘頂高程7.5米,頂寬3.5米,防浪牆高1米,外坡1∶3,內坡1∶2.5,內外坡均用砌石保護。

海塗圍墾

椒江河口兩岸海塗圍墾,是隨海塗不斷淤漲,海塘不斷外移而進行的(海塘變遷情況如上所述)。建國後,從50年代開始,至80年代末,臨海市已圍墾海塗4.9萬多畝,椒江市已圍墾海塗2.9萬多畝。

港口航道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台州港大麥嶼港區

椒江主河道內台州市是海洋資源大市,岸線總長1544公里,

其中大陸海岸線630.87公里,占全省的28%,有大小港口15處,其中“三灣三港”最為突出,即台州灣的海門港區、樂清灣的大麥嶼港區、三門灣的健跳港區,且有980公里內河航道網,可江海通達。
2001年交通部以(2001)58號檔案批准台州市港口統一更名為台州港,實現“一城一港”、港城同名的發展格局。2007年2月省政府批覆《台州港總體規劃》,確定台州港為一港六區,自北而南布置健跳、臨海(頭門)、黃岩、海門、溫嶺、大麥嶼六個港區。台州港口已建、規劃建港岸線96.23公里,具備開發港口有利條件的深水岸線為30.75公里,占港口岸線的32%。截至2009年底,台州港共有生產性泊位170個,碼頭泊位長度為9895米,其中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4個,最大靠泊能力74000噸。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29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1%,其中完成外貿吞吐量728萬噸,同比增長63.5%;完成貨櫃吞吐量9.1萬標箱,同比增長42.47%。台州港已成為區域性重要港口,一類開放口岸、長三角港口群中距台灣最近的港口,為大陸對台灣直航的63個港口之一。

開發利用

椒江流域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59.1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47萬千瓦,可開發的裝機容量23.55萬千瓦,年發電量7.83億千瓦時。

蓄水工程

根據椒江自然條件、水能資源和台州市社會經濟特點,新中國成立後,在椒江流域內興建了以蓄水工程為主體,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結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06年底,已建成庫容大於1000萬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庫10座,總庫容14.85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4座,中型水庫6座。

椒江流域大中型水庫
水庫名稱類型所在河流集雨面積
(平方公里)
總庫容
(萬立方米)
主要功能
長潭水庫大型永寧江441.373200灌溉為主、防洪、發電、供水
牛頭山水庫大型逆溪25430250防洪、灌溉為主,發電、供水、
里石門水庫大型始豐溪29619900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
下岸水庫大型永安溪25913500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
里林水庫中型永安溪92.31245灌溉為主,結合發電、滯洪
桐柏水庫中型始豐溪60.91372抽水蓄能發電調峰
龍溪水庫中型始豐溪762558以發電為主
溪口水庫中型龍溪35.62840供水為主,結合防洪、灌溉
佛嶺水庫中型西江18.261727.7防洪為主,灌溉、發電、養魚
秀嶺水庫中型秀嶺溪13.91917防洪為主,結合灌溉、養魚

灌溉工程

長潭水庫 長潭水庫

長潭灌區,龍頭為長潭水庫,總庫容6.91億立方米;灌區內還有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和山塘151座,有總乾渠15公里,乾渠180.3公里,支渠(河網)4202.9公里和眾多的控制水閘、隧洞、渡槽倒虹吸、抽水機站等組成灌溉網路。長潭灌區受益範圍有椒江、路橋、黃岩、溫嶺、臨海五個市(區)所轄59個鄉鎮,人口200餘萬;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04.2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60.1萬畝,其中提水灌溉面積103.27萬畝,主要種植水稻,灌溉保證率為90%;相應淨灌溉定額為570立方米/畝,渠系水利用係數為0.9,受益人口188.5萬人,其中勞動力97萬人。

牛頭山灌區,龍頭為牛頭山水庫,總庫容3.025億立方米;灌區內還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6座,總蓄水量4394.3萬立方米,並設有灌溉總乾渠2條81.72公里,灌溉乾渠256條148.6公里,灌溉支渠1062條1128.8公里。牛頭山水庫灌區受益範圍為臨海城區、大田平原、椒北平原、桃渚平原;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5.9萬畝,實際灌溉面積27.0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面積17.08萬畝。灌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573毫米,易澇面積1.95萬畝,排澇面積13.06萬畝,排澇標準僅5年一遇。

里石門灌區,龍頭為里石門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灌區內還有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26座,山塘61座,總蓄水量3005萬立方米,並設有灌溉總乾渠1條72.263公里,灌溉乾渠2條14.9公里,灌溉支渠188條328公里。里石門灌區受益範圍包括天台縣街頭新中、平橋、屯橋、岳橋、白岳、麗澤、城關、山河、坦頭、洪疇、三岑等12個鄉鎮541個村,受益人口27.6萬人,其中勞動力14.9萬人;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8.5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8.08萬畝。

水力發電

天台縣桐柏溪梯級電站。桐柏溪系椒江水系始豐溪的支流,分兩級開發,利用水頭318米,總裝機8400千瓦;調節水庫1座,即桐柏水庫,總庫容1473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072萬立方米。水庫計畫跨流域引水85.7平方公里,至1990年已引入56.3平方公里。兩級電站概況:一級桐柏電站,是浙江跨流域引水工程規模最大的高水頭電站,設計水頭300米,最高水頭310米,裝機2台共8000千瓦。二級電站,設計水頭18米,裝機2台共400千瓦。

流域概況

流域內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盪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東流經市區入台州灣。沿海區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為台州主要產糧區。

源頭至上遊仙居縣內,永安溪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境內全長116公里。兩岸支流平行排列,自南、北向主流匯集。全縣地形從外向內傾斜,略向東傾。各支脈斜交、層疊,構成多級梯狀平台。平台上緩丘起伏,圍限成大小不等、錯落相間的谷地和盆地,適宜農耕。其中下各、城關、田市、橫溪等4個河谷平原面積較大。其河谷底部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本縣水稻和經濟作物的重要地區。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組成,全為中生代和新生代產物。受構造運動的影響,斷裂和節理較為發育,相變強烈,岩性複雜。在漫長的地殼演變中,形成多變的山嶽景觀。奇峰幽洞,比比皆是。著名的仙居八景:“南峰釣艇”、“東嶺曉鍾”、“石龍霖雨”、“水簾瀑布”、“景星望月”、“錦鳳沖霄”、“麻姑積雪”、“蒼嶺丹楓”,各領風姿,令人神往,騷人墨客,游跡遍至。清翰林院編修潘耒記道:“天台深幽,雁盪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7.2C°,1月份平均氣溫為5.6C°,7月份平均氣溫為28.5C°。由於地形複雜,位置不同,各地氣溫略有差異。全年無霜期240天左右。雨量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376.8毫米,呈雙峰型分布,前峰為梅雨,後峰為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達233毫米;11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只有75.9毫米。降水的空間分布也不均勻,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溫暖濕潤的氣候,不僅有利於雙季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也有利於發展茶、桑、油茶、柑桔等經濟作物。但盛夏伏旱,梅雨季與颱風季的暴雨以及冷空氣帶來的低溫霜凍,對農業有嚴重影響。

仙居歷史悠久。4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兩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著仙居人的祖先——甌越族人。
戰國時,仙居為越國領土。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鄞縣回浦鄉。東漢時,仙居已是國內高僧名道涉足之地,興平元年(194)建造的“石頭禪院”,遺址尚存。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立縣,名樂安。隋、唐間幾經廢置,至吳越寶正五年(930),改名永安。宋時,仙居是國內著名的宗教聖地之一。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禁止周衛,而多神仙之宅”,詔改今名。

上游天台縣境內,天台山脈由縣西向東北蜿蜒,西南綿亘大雷山脈,形成四面環山中部較為平坦的丘陵盆地。東部最高的蒼山頂海拔1113米,北部華頂山海拔1110米。始豐溪兩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和丘陵占全縣總面積81%,河谷平原和台地占19%。溪流分屬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珠游溪5個水系。始豐溪貫穿天台盆地,全長132.7公里(境內長68.5公里),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111.54平方公里)。天台縣,以境內天台山得名,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地處北緯28°57′02″-29°20′39″、東經120°41′24″-121°15′46″之間。東西長54.7公里,南北寬33.5公里,總面積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適中,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6.8℃,降雨量1320mm,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縣地處台州、寧波、紹興、金華等四地區的交接地帶,國、省道和縣、鄉公路縱橫交錯,“上三線”(上虞至三門)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降水豐富、熱量充足的氣候特徵。又因四周山體環繞,中間低平,小區域氣候特徵顯著,帶有一定的盆地氣候色彩。

漢晉之際,高道葛玄、名僧曇猷先後來天台山建築庵傳法。陳隋高僧智居天台22年,建12剎,開創佛教天台宗,成為影響海內外的一代創教大師,於是天台山就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唐朝,僧一行抵國清寺學算編寫《大衍曆》;詩僧寒山子隱居天台70餘年,晚年曾來蘇錫一帶,有《寒山集》傳世。(現在,歐美等國已掀起一股寒山研究熱。)最澄等90多位日本僧人來山求法,使天台山名聲遠播。此後,日本、高麗(朝鮮半島)僧人來山求法禮佛者不絕於途,國清寺被日韓等國奉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宋朝,張百端開創道教紫陽仙派,後世尊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山遂成為中國道教南宗的本山。赤城山玉京洞和靈墟、司馬悔山也分別載入道書成為天下第六洞天和第十四、六十福地。禪僧濟公降生於天台城關,他擅長詩文,戲佞濟貧,被民間尊為“活佛”。現在,濟公出生地石牆頭建有濟公亭,濟公少年讀書處赤城山建有“濟公佛院”。梵宮道院既為勝境增彩添色,又使天台山獲得了“佛宗道源”的美譽。天台山文化不愧為中華民族傳說文化的集中體現的一個縮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個典範。“佛國仙山”還造就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採藥遇仙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中游臨海市境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靈江,由西向東橫貫本市中間掠過。從仙居縣而下永安溪,從天台縣而下的始豐溪,在臨海西邊的版圖上,成“Y”形,在永豐鎮三江匯合,進入靈江。括蒼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脈,逶延盤踞在境內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境內峰巒層疊,山丘延綿,河流阡陌縱橫。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1月平均氣溫5.8℃,7月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颱風活動較頻繁。

從夏朝開始,臨海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和屬地演變情況。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為東部都尉治,屬會稽郡,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縣,分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公元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郡治在章安;公元323年,臨海郡轄章安;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併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公元1227年,設台州路總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為台州府,隸屬浙江省。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1949年5月,臨海解放,同年10月,成立台州專區,駐地在臨海。1994年台州撤地設市,臨海一直為台州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臨海撤縣設市。

下游黃巖區境內,東部屬於溫黃平原,為豐饒的魚米之鄉;西部為丘陵山地,主要山脈有括蒼山支脈和北雁盪山余脈,自西向東延伸,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鉛、鋅及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境內百條溪流縱橫,第一大川永寧江幹流全長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長潭水庫設計總庫容為6.91億立方米,灌溉黃岩、椒江、路橋、臨海、溫嶺5市(區)百萬畝農田,解決三百多萬人民生活用水。城區永寧江、南官河、西江河、東官河“一江三河”穿城而過,方山、翠屏山、松岩山眾山環繞;西部山區是台州城市的後花園和生態屏障。境內大寺基森林公園總面積2.41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7.3%,長潭水庫總面積42平方公里、總庫容達7.32億立方米。著名風景區有劃岩山、黃岩大瀑布群、富山大裂谷、浙東十八潭、船山大峽谷、松岩山、黃岩石窟、九峰公園、永寧公園、院橋鑒洋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其中九峰山和松岩山旅遊風景區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劃岩山被評為省級風景區。

黃岩故地在夏、商、周為東甌地,春秋戰國為東甌王國,秦代屬閩中郡,漢代屬回浦縣、章安縣、永寧縣,三國、兩晉至南朝屬臨海縣,唐代上元二年(657)始設永寧縣,唐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名為黃巖縣,因中國道教名人王方平隱居之山頂有黃石而得名。1980年析東部以工業重鎮海門為主的海門區、海門鎮、大陳鎮和東山公社,成立海門特區(過二年撤海門特區設椒江市)。1982-1984年,劃歸椒江市。1989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黃岩市(縣級市)。1994年12月,台州地區撤地易地設市,黃岩撤市設區(縣級),所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路橋、金清、新橋、橫街、蓬街、下樑、峰江、桐嶼、黃琅、螺洋共8鎮2鄉劃出設立路橋區,同為台州市的主體城區之一。自此,原黃巖縣全境一分為三(三區:黃岩、椒江、路橋)成為台州市市區,撤市分區後的黃岩,總人口56.73萬,面積988平方公里。

黃岩歷史悠久。自古有“小鄒魯”之美譽,史有“十八進士共一家”之盛,曾產生“南宋第一相”杜范、詩人戴復古、文史學家陶宗儀等一大批俊傑賢人。近代以來更是人才輩出,湧現了“兩彈一星”功勳陳芳允、中國植物生理學創始人之一羅宗洛等8位黃岩籍“兩院”院士,以及革命家、藝術家陳叔亮等。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擁有五代沙埠青瓷窯址、北宋始建瑞隆感應塔、瑞岩淨土寺塔、五洞橋、孔廟等5處省級文保單位,以及委羽山中國道教“第二洞天”、佛教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翠屏山朱熹講學堂遺址等名勝古蹟。博物館館藏文物達8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5件,擁有量居全省各縣市區前列。5部館藏古籍善本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黃岩翻簧竹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盛產“黃岩蜜橘”、“東魁楊梅”馳名中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國時代就開始種植柑橘,是世界寬皮柑橘和東魁楊梅的始祖地,獲得“中國蜜橘之鄉”和“中國東魁楊梅之鄉”的美譽。被譽為“中國茭白之鄉”、“中國紫蒔藥之鄉”。

入海口椒江區境內,東瀕大海,西接黃岩,北界臨海。海域面積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內河水域面積59.24平方公里。椒江區域屬浙東最大的溫黃平原北部。地貌主要類型為沿海海積平原,占土地總面積的65%。余為低山丘陵、灘涂和海島。屬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受海洋水體調節,較同緯度內陸地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降水豐沛,熱量充裕且雨熱同季,夏鮮酷暑而冬無祁寒。椒江將轄區分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幹河道82條,總長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開鑿而成,呈縱橫經緯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魚米之鄉景象。

椒江就有古人類居住,在山麓帶從事原始漁獵生活。 先秦時期,統稱"越"地,屬閩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漢始元二年,在章安設立回浦縣,同時為東部都尉治所。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此後的溫州、台州、處州三府。 東漢建武(25~56)年間,改回浦縣為章安縣。陽嘉元年(132)農民起義軍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縣駐兵防守,為中國歷史上沿海地區始有地方駐防軍隊的最早記載。 章安歷史上作為浙東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港埠興旺,人文薈萃。佛教文化始傳入境內,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之一灌頂和尚,即為章安無礙寺出家的僧人。高宗趙構從舟山移駐章安,並遊覽楓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詞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至正八年(1348),黃岩方國珍起事,義軍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國東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嘉靖(1522~1566)間,連年倭寇入侵,參將戚繼光率"戚家軍"數次馳援,駐守海門,終於蕩平劇寇。座落東山西麓的"戚繼光廟",是全國著名的抗倭紀念古建築遺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歷史人文教育意義的古蹟。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來,沿海經濟迅速恢復。時在葭沚設立"海關"機構,後遷海門,稱"台大關"。並加強海防建設,大力興修水利,築塘圍墾,開發沿海灘涂資源。又從18世紀中葉起,葭沚商埠漸興,一度形成閩貨的主要集散地。同時,台州列島得到進一步開發,大陳形成浙東沿海島嶼最興旺的漁業集鎮,居民最多時達萬餘人。清末,海門港正式闢為商埠,於光緒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碼頭,開通椒江至上海、寧波、溫州等客貨航線,並創辦各類實業。貨商畢集,市場興旺,成為台州最繁榮的港埠。至民國間,遂有"小上海"之稱。

污染情況

椒江是除甬江、苕溪、錢塘江外的第四條污染河流。據1989年的水質監測資料,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14%,水質較好。但以年監測的極值評價,則污染河長占總長的40.9%。其主要污染河段為始豐溪的天台,靈江的臨海,椒江幹流的椒江市、永寧江的黃岩等河段。主要污染物質有揮發酚、溶解氧、化學耗氧量、氯離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