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下橋中學

洲下橋中學屬於教育機構。學校類型:中學。該校位於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周官橋鄉黃渡村。

基本信息

簡介:

洲下橋學校教育史略
邵東縣農村中學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有著坎坷的過去,輝煌的今天,祈盼的未來。

特殊的變遷

時歷八十四個春秋,幾經風風雨雨,使得這所古老的學校煥然一新。
學校的前身是利用國小,最初是在周和村八廟塘辦學,後遷至清朝嘉慶六十一年丙寅仲冬之際建造的林彭宗祠,它位於九曲匯集的桐江河畔,汗砂公路南側。學校開始由教蒙館到教經館。利用國小到解放為止經歷了廿三載。由彭昶、彭傑魁、彭篤行、彭雙清、彭惠廉、彭稌為負責人,班級由一個發展到六個。一九四四年下期,因日騷擾停辦短期。
新中國的成立,利用國小便更名為洲下橋學校。最初是辦初級國小,後擴大到六至八個班,成為片辦完全國小。
五六年,因洪水毀壞了教室,校長楊新成負責建起了第一棟木樓板教室共六間。
五九年創辦了一個鋼鐵中學班,這不過是曇花一現。六十年末期,才正式創辦國中,到七五年,國小都已村辦,即成了一所片辦國中。
古老的祠堂幾經蛻皮、破蛹最終成蝶。祠堂的戲樓、吊腳樓、廂房、大廳是七十年代拆除的,與此同時建成了現存的兩層教學樓房(已成危房)。九七年上廳全部拆除,林彭宗祠已成歷史。
學校大門中的對聯是,“九曲桐江洲下匯,一代英才學校培”。學校大門前就是碼頭。
八三年又建成了靠最南的一幢四間三層的教學樓。前後陸續建造廚房、簡易餐廳兼禮堂。教師只得擁擠在簡陋而狹窄的房子裡辦公、生活。
八十年代後期,國小又合併到中學。
九九年下期中學開始搬遷兩個年級,直到0四年全部遷畢。在搬遷過程中幾經周折,可謂坎坷至極。從此一校兩址畫上了句號。
新的校址處於黃渡村汗砂公路北側,幾十個教師和五六百號學生擠在一棟五層教學樓里,這是邵東縣獨一無二的特例。
0五年邵陽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擇址該校,並建成了造型美觀的科教樓,現由學校接管使用。
0六年黃渡國小合併到中學,重新恢復九年一貫制學校。
0四年賀東安重回學校任校長。他奉命於危難之間,挑起了這副千斤重擔,拜訪村民,和諧關係,做好穩定工作。幾年來,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搞硬化,植樹木,建宿舍,冒著風險,走通關係,想盡辦法。0六年砌好圍牆且安好了鐵門,接著八套間全額籌資教師宿舍樓建成,0七年在教學樓南面建成三十五間教師宿舍樓,0八年又建成學生宿舍樓。
如今的學校面貌一新,教學樓、科教樓,宿舍樓拔地而起,電腦室、圖書室、多媒體室等配備基本完善。撫今思昔,人們對忠心為學校運籌帷幄,鞠躬盡瘁的領導深深致意。現將六十年來歷任校長陳列如下:彭勛、楊新成、趙軍中、趙彌高、劉孝嗣、敬遠芬、徐康容、彭國榮、趙能任、申石林、趙裕民、佘應民、申濟業、彭東琴、賀晚生、袁田清、彭光榮、趙春生、賀東安。

特別的奉獻

洲下橋學校淵源流長,人傑地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棟樑。早期有與毛澤東、何叔衡一同革命、從事地下工作的先烈彭粹夫,他的檄文《我們為什麼主張馬克思主義》震撼全中國,他的學生夏明翰也是革命烈士;有工程師趙文兵、彭城明、何春如等;有總參動員部副主任趙美田;有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副院長彭金華;有中一班畢業的邵東縣副縣長、政協主席何有成;還有邵東公安局副局長彭同華、縣教育局書記趙枚華、縣宣傳部副部長彭鶴鳴、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兼人航辦主任何勝明、人大農工委主任彭勝群、交警大隊副隊長彭長富、水務局副局長彭啟鳳、人口和計畫生育副局長彭長貴、靈官殿鎮長彭友文等等;路橋高級工程師彭益清,湖南省路橋專家高級工程師北塔區交通局長彭湘蓮;另有外地工作的廳處級幹部趙健雲、彭文其、林玲、彭鮮明、林恆、袁雲光……
九十年代,中42班彭偉成、中53班申志林、中62班趙志庚相繼被湖南師大附中錄取,這些年邵東縣能考入師大附中的人微乎其微。彭業方在加拿大留學並在美國兼職,彭偉成、趙志庚到美國留學均在美國工作。
近幾年教學效果突出,0六屆106班申志豪考入清華大學。初三會考0六年縣第七名,0七年第四名,0八年第十二名,0九年第十名。

特意的渴望

洲下橋學校能在末流的教學條件下獲取一流的教學質量,令周邊非招生區域的學子慕名而來,讓當地老百姓口碑皆頌,使教育局領導充分肯定,多虧學校領導銳意進取,更是全體教師嘔心瀝血的結晶。追溯那潮濕而陰暗的教室,彈丸之地的活動場所,教師床前辦公床前辦炊,教學儀器陳舊簡陋甚至缺乏的年代,凡在學校工作過的老師心田均是酸溜溜的。到近些年學校才有了起色。由於現在一切都是上面撥款,該興建的項目不能到位甚至沒有立項。現任校長雄心勃勃,爭取通過多方努力建成風雨活動室、籃球場、田徑運動場以及校門的籌建、圍牆的擴建、校園的綠化和硬化,其他設施的全面配套,以最大努力,爭創合格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