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普清

洪普清,佛山知名時政、經濟評論員、散文作家,青年學者。迄今在各類媒體發表時評類文章100多篇,20多萬字。主要作品有散文《這個城市有點酷》。

基本信息

應對網路輿論謙卑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佛山公安不怕聽不好聽的話,如果怕聽批評的話,警隊不會進步。”近日,在“公安主持人”上線5周年之時,佛山市公安局負責人與11名網友見面時說。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政府該有的姿態,不需要讚賞。
據報導,“公安主持人”上線5年來,通過網路發言人的主動回應,成功消除了“O牌警車堵門”、“同濟市場‘詐彈’”等事件在網路上的放大和催化。儘管其仍存在不足,但垂範效率可見一斑。如今,佛山市直各機關部門已設立了網路發言人,網路問政也已常態化和制度化。
網路輿論是社會輿論的“風向標”,是民意的“晴雨表”,儘管有時也摻雜了一些不理性、偏激的成分,但仍是民意的真實表現。網路是一把雙刃劍,負面事件既可能通過網路的放大和推波助瀾衍變為公共危機,也有可能經過及時的介入、正確的處理而減輕矛盾、制止謠言、化解民怨。網路輿情通常是與社會民生緊密相關的負面新聞為主,具有傳播面廣、影響力大、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並且網民天生有同情弱勢群體、否定強勢群體的傾向,網民在用“放大鏡”審視政府的表現,政府稍有差池,很容易招來批評聲一片,甚至引發事件惡性演變。但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視網路輿論為洪水猛獸,以管制的思維,採取控制、圍堵、打擊等做法,動輒以拘留、罰款,甚至以“誹謗政府罪”歸罪,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激化了矛盾,甚至引發公共危機事件。而採取沉默、躲避方式亦非明智之舉。
公共危機事件一般沿襲以下路徑進行:負面事件發生―――流言或謠言滋生―――政府信息不公開―――引發民眾強烈情緒―――政府表態和處理失當―――引發群體性事件―――上級政府強力介入處理。“三鹿”奶粉事件、“甕安事件”、“石首騷亂”等莫不如此。要避免一般的負面新聞衍變為公共危機,就要切斷這個演變路徑。設立網路發言人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富有創見的一步。倘若政府工作思維不變,網路發言人就很容易陷入網民批評的汪洋大海中。明智做法是拋棄不合時宜的工作思維,放低身段,甚至放得比網友還低,以應有的謙卑,回應網友的質疑、批評甚至責問。
一個對民意謙卑的政府,才是一個真正以民為本的政府;一個從善如流的政府,人民才會真正與其交心。而一個視民意為洪水猛獸的政府,民意自然會變成洪水猛獸。我國已進入改革開放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利益逐漸浮出水面並漸次打破,民眾的權利、責任意識日趨強化,各種利益交鋒更加激烈。在這一背景下,政府的謙卑與公平正義一樣,是得民心的關鍵。首先,要謙卑地聆聽民意。寬容批評,包括民眾由於信息不充分而產生的誤判、誤解,杜絕民眾由於善意批評政府而獲罪的情況;其次,要謙卑地汲取民意。民意是檢驗政府工作得失的鏡子。要有聞過則喜的智慧,對於民眾合理的要求,積極給予回應和落實,不合理的,則耐心解釋和引導,汲取有益於改進工作的民意;再次,要謙卑地應對網路輿論危機。公共關係之父伯奈斯提出:“只有對宣傳的‘靈巧’運用,政府才能維持和公眾的關係。對政治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取悅公眾,而是如何塑造公眾。”
因此,政府要有正確的應對思維,也要有高超的應對技巧。暢通網路溝通渠道,通過網路發言人,常態性地了解和跟進民意,正確反映和評估民意,不偏激、不片面,對於負面新聞事件,第一時間作出積極的反應,充分披露權威訊息,讓謠言不攻而破。同時,做好各種應對預案,確保口徑一致,應對工作有條不紊,掌握主動權。謙卑是政府的應有態度,期待政府的謙卑與民眾的理性成為社會和諧的兩大基石。
溫總理在今年“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餘音仍在繞樑,佛山如何踐行值得期待。
這個城市有點
走覽過國內很多城市 ,也看過不少城市手記,逐漸懂得了在看待一個城市的時候,寬容和欣賞對它們將意味著什麼。細細品味生活了多年的這座城市,對於佛山的感受,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有一種感動是莫名的……
我有一個朋友,8年前,由於工作的關係,懷著一種失落來到佛山,8年後,也是由於工作的關係,卻懷著一種依戀和惆悵離開佛山。在走的時候,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他發現佛山成為他生命不可離棄的一部分的時候,他卻要離開她了……。也有一位朋友要我給佛山一個定位,我說佛山是一座“學者型”的城市。朋友開始很愕然。
對於一座城市,其生命力更多地要體現在人文氛圍和市民的意識形態上。處於經濟狂熱發展的珠三角這片廣袤土地的腹地,佛山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早早地走在國內同類城市的前列,然而這不是令佛山驕傲的地方,佛山人從來不拿這些來炫耀,讓佛山人自豪的是,佛山人能以一種坦然的心態來接受這座城市給於她的市民的一種細心的呵護和無微無至的人文關懷。這是一座融合著祖廟文化、古灶歷史、陶瓷傳統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到政府的大政方針,小到隨處可見的報刊亭和街邊無償為市民服務的高雅舒適的廁所,都流露著這座城市對她市民濃濃的人文關懷。在這裡,時尚與傳統、新潮與歷史總是能找到最佳的結合點。豐厚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和現代化思想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務實、享世、包容、開放、獨立的意識形態。
談到這裡,我想說一個小故事,這是我在佛山街頭親眼的見聞。
那是我初來佛山的時候,在一次逛街的時候,看到佛山街邊有一家小牛雜店,這家小店的店方只有兩個人,一個負責把大塊的牛雜切成小塊,再拌上各種美味配料,另一個只是負責收錢。這個店的牛雜很有特色,並且美味可口,因而吸引了很多顧客,人潮湧動。顧客雖然很多,但很有秩序,他們很自覺地排成兩條長隊,一條是取食物,而另一條是付錢的,店主總是 笑容滿臉,手腳麻利並且從容不迫。而讓我更驚訝的是,在顧客付錢的時候,那個負責收錢的阿姨笑容可掬地問顧客,您吃了多少錢?顧客很快就報上數,然後爽快地給了錢,那個阿姨收了錢之後又不忘說上一句,歡迎下次再來。我在旁邊觀察了很久,沒有發現任何不給錢和給少錢的現象。由於以前在其他城市見慣了顧客在店裡拿了東西而未付錢的時候,店主就會緊緊盯住顧客,盯得顧客有點心虛的情形。所以我當時在佛山大街上看到店主和顧客通過彼此的信任而能建立如此和諧的關係之後,我感到非常驚異,我問收錢的阿姨,難道她不怕顧客吃了之後不給錢或者少給錢嗎?她比我還驚訝,她說她從來都沒有想到這方面的問題。 而這些只是在佛山發現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例子。
寫到了這裡,我應該回到我為什麼把佛山定位為“學者型”城市上來。佛山擁有學者般的內涵,也有學者般的風度。佛山有著可以和國內其他經濟發達城市相媲美的經濟發展水平,但她卻從不喜歡和國內其他一味地盲目、不顧後果和別的城市攀比的那些城市一樣,她總是走在潮流的前頭,但總超脫於潮流。她更關注地是如何能夠給市民們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追求如何建設一個更有人性化的的城市。從這一點上來說,在國內眾多的城市中,她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擁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擁有一個人性化城市的內涵,這就是佛山,在國內城市中顯得“另類”,甚至有點“酷”的城市。
廣佛同城化要敢於捨棄短期利益
從省“兩會”到近日召開的市“兩會”上,廣佛同城化都是代表們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突破口就在於珠三角地區一體化,而珠三角地區一體化的突破口就在廣佛同城化"。
廣佛同城化最終目的是實現廣佛人民共享同城生活、同城便利。要實現這一目的,在路徑選擇上,要破除城市間的各種障礙,實現人與資源的自由流動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要實現人與資源的自由流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對接,推進交通的無縫對接,減少交通和物流成本。廣佛捷運的建設、相互承認年票,已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但仍存在著很多區域分隔的潛規則,如異地計程車不能在回程載客等。在通信上,就要統一長途區號,或者是保留區號、市話收費。同樣,在醫療、社保、就業、教育等方面,也要逐步破除政策壁壘,實行同城政策。
其次,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力爭利益的最大化。探索推進廣佛抱團招商,打響廣佛嶺南文化、美食悠閒遊品牌。在產業規劃上,要正視彼此現有的產業基礎,在廣佛區域內,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避免惡性競爭。在環保上,要共擔責任,合理分工,聯手治污等。再次,在兩市基礎設施共享方面,不要一味強調佛山要避免重複建設,充分利用好廣州白雲機場、交通樞紐站等,也要適當規劃,讓一些省級公共設施落戶佛山,促進兩市資源雙向流動和均等化。
但廣州和佛山畢竟作為不同行政區域的兩個城市,要實現同城化,勢必牽涉到諸多利益糾結,很多現實問題毋庸忽視。在推進同城化進程中,兩市不得不面臨很多利益上的痛苦抉擇。比如年票互認,在短期內會造成兩市財政性收入的減少;醫療和社保互通,會造成某些醫院收入減少;通信取消兩地間長途通訊費,造成兩地電信收入減少,從而減少政府財政收入,等等。
但無可否認,廣佛同城化,對於兩市市民而言,大大減少了交通和生活成本,增加了更多更好的選擇,大大拓展了生活半徑,是廣佛市民翹首以盼的重大利好。兩地政府要有長遠的戰略目光,有敢於捨棄短期的利益和讓利於民的膽識和睿智,需要利益博弈和“己之所欲則施於人”的智慧,拋棄利益之爭,多做利民之事。從戰略上考量,推進廣佛同城化,有利於破解珠三角的核心之爭,若整合順利,可以預期的願景是,以廣佛資源整合而成具有接近或超過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經濟總量、人口和城市規模的珠三角核心和深圳副核心協領珠三角、環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現代產業帶和城市群。
著眼於如此宏大的願景,任何局限於眼前利益的地方保護和利益退守,都是眼界短淺之舉。因此,廣佛同城、可期、可願、可望,也是大勢所趨,需要兩市政府以智慧、膽識和讓利於民,加強技術層面的運作和協調,讓廣佛同城藍圖早日變為現實圖景。
廣佛同城要破解的三個深層次矛盾
近日,廣州和佛山兩市書記、市長聚首羊城,磋商達成六點一致意見,內容涵蓋建立三個層次的領導協調機制、儘快簽訂廣佛同城化合作框架協定,制定廣佛同城規劃、本年度工作計畫、相關領域3年工作規劃以及建立廣佛同城化新聞發布制度等(《南方都市報》3月3日報導)。廣佛同城化,規劃要先導,制度要先行保障。這六點意見,就是要推進廣佛同城化前期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標誌著廣佛同城化從理念提出和討論階段,開始進入推進落實階段。
經過前階段密集的學習討論,關於推進廣佛同城化的重要性已不需贅言,共識也已形成。在實際操作和落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多層面、錯綜複雜的障礙和矛盾。涉及到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區域內部整合、心理層面以及一系列具體工作的對接難題等等。其中,有三個關係到廣佛同城化成敗大局的深層次矛盾,在早期規劃、制定製度時要深入思考,巧妙地埋下濃墨重筆的破解伏筆。
其一,區划行政分割與同城化的矛盾。毋庸諱言,由於兩市行政區劃獨立,各有一套相對獨立的完整行政系統,由於著眼點不同,歷史積累下來,造成兩市在城市規劃、政策設計等方面形成大量的不對接,給同城化建設帶來了很多現實的障礙。如城市道路銜接不暢,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壘等。
其二,城市間競爭多於合作的現實矛盾。在現行體制機制下,各地政府對於財稅、政績等利益追求,導致城市間在招商引資、資源爭奪中競爭多於合作,在長期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城市間的壁壘和矛盾。如產業同構嚴重,城市間惡性競爭等。
其三,公共資源規模化與財政各自獨立的矛盾。城市高度聚集各種要素,規模經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勢。城市公共資源規模化會帶來成本下降、質量更優的效應。但由於各自利益追求和財權的相互獨立,難於集中財力物力,打造統一的公共產品供應平台。
這三個矛盾與廣佛同城化進程如影隨形,也是國內相鄰城市的一個通病,其破解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同城化推進程度和水平。在行政區域分割不可、不能和不必改變的現實下,兩市的決策層就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以戰略眼光,以相互讓利的大度,在制度制定之初,就要慎重考慮,巧妙地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埋下破解的伏筆。如建立利益調和折中機制,將合作成果固化和制度化,兩市主要經濟指標統一核算,在公共產品提供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以兩地財政資金入股成立大型公共資源投資和運行集團等。
爭議胡小燕折射農民工參政之難
胡小燕何許人也?佛山一家陶瓷廠車間副主任,全國首位以農民工身份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由於代表著背後2億農民工,她的言行備受關注,上至國家總理,下至黎民百姓。全國兩會期間她的表現大放異彩,敢言善言,成為媒體炙手可熱的人物,也為廣大網民所讚譽,總理讚揚選她當代表選得好,鼓勵她夢總是會實現。然而,有關她的爭議也持續不斷。
首先,在兩會期間,就有關於她月薪3000多元是否算是農民工、能否代表農民工的質疑。她來自四川廣安的農村,國中學歷,1998年來到經濟相對發達的佛山打工,從普通的打工妹到車間副主任,生活並不寬裕,兩個女兒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住一起。從經歷來看,她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工。關於她工資高於一般農民工而置疑她的代表性也是沒有道理的,有哪裡規定農民工只能幹最苦最累的工作、拿最低廉的工資!
其次,兩會結束後歸來時,有記者問她以後是否想從政,性格直率的她不假思索地說,這次開兩會,讓她參政議政了,如果有機會的話,她不排除自己會從政。這句話觸及媒體和輿論敏感的神經,從媒體到網路質疑聲不絕,冷言嘲諷聲不斷,認為她當了人大代表就不知天高地厚了,況且一旦從政脫離農民工身份就不能再為農民工代言。有比較理性言論則分析她當人大代表履行職責已經是從政。在語義上看,從政當然包括參政議政,但不僅如此,還包括理政、施政,胡小燕所說的從政明顯是傾向於後者。西方國家有“代而優則仕”,先當議員,再參加競選當行政官員,而中國人歷來有“學而優則仕”的情結,從政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樸素願望,一名農民工有從政的理想並不出奇。退一萬步而言,即使是她講錯了,社會輿論就不能寬容一名只有國中文化難於把握紛紜複雜政治關係的農民工嗎?如果胡小燕面對媒體發言滴水不漏,那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政客,豈不是更可怕嗎?
再則,胡小燕通過媒體公布了她的手機號碼、QQ和部落格等,但近來發現,她手機打不通,QQ和部落格也難覓其蹤,因此爭議聲群起,媒體和網上紛紛質疑她有作秀甚至幫所在企業作廣告的嫌疑。對於這些爭議,必須抽離種種紛擾,還原本原的真相。胡小燕公布其聯繫方式,原本是為了傾聽農民工的心聲,反映民意,履行好一個人大代表的職責。但現實的複雜,遠遠超過了一個農民工的想像,沒想到那么受關注,沒想到太多的農民工有太多的事情要反映,一個小時超過1000個電話打進,讓她顧不暇接,畢竟她只是個農民工,有本職工作,有自己的家庭,一己之力難於承受如此重責,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不接,但遭遇了更多的冷言冷言,她因此很煩惱。實質上,胡小燕的履職熱情令人欽佩,至少她是人大代表中的佼佼者,如果非要說她有錯,那就是她低估了社會的複雜、農民工維權渠道之少,要解決這個問題,亟需反思的是如何暢通農民工的維權渠道、制度和機制,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胡小燕。
清本正源,剝離了籠罩在胡小燕身上的光環和爭議後,她只是個有夢的傑出農民工代表,一個踴躍為農民工請命的人大代表。她的成功源於此,爭議也源於此。只不過是她一個人,作為中國幾千年來,首位聲音可以直達最高廟堂的農民工,代表的是一個2億的農民工群體,承受了2億農民工所受到的關注和爭議,承受了2億農民工的參政議政的夢想和維權的訴求。所有這些,全部壓在胡小燕身上,是她難於承受之重,也折射了一位農民工的參政之難。作為日趨成熟的社會和理性的公民,絕不能以城裡人的天生高姿態,對其說三道四、冷嘲熱諷,而是要致力於營造一個寬容的社會氛圍,支持胡小燕依法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包容她的不完美,鼓勵她大膽、響亮地講真話,容許她講錯話,並不斷致力於暢通農民工的維權和發展渠道,方為正道。
中小企業三座大山若不推翻 經濟活力危殆
融資難、創新難、人才難是壓在中小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佛山市經貿部門近期的一項調研顯示,僅15%的企業融資不存在困難、11%的企業選人和用人沒有困難、54%的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6%,而令人意外的是,僅3%的企業表示市場銷售“很困難”,大多數企業“不擔心”市場。在中小企業生存的“鹽鹼地”中,“抱著訂單餓死”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的真實寫照。
在“三座大山”的重壓中,融資難首當其衝。“銀行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由於缺乏固定資產抵押,中小企業融資有“先天性缺陷”,銀行往往過於顧慮貸款風險而“惜貸”,貸款呈現“馬太效應”,大舉湧向國企和大型企業。再則,金融創新缺乏實質進展,中小企業往往貸款無門,只能依靠民間借貸,甚至被迫找上高利貸飲鴆止渴。其次,創新難扼殺了中小企業的活力。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比較了世界各國中小企業發展後指出,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是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大企業缺乏創新衝動和刺激機制,而中小企業的規則和制度更為靈活,創新收益更大,創新人員提成更高,從而刺激了創新。
但創新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工作,中小企業遭遇創新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研發成果保護不力等多重“攔路虎”,企業往往冒著巨大風險,傾盡人力、物力研發出的產品剛面市,馬上遭遇假冒偽劣和“山寨貨”的致命性衝擊,甚至掌握核心技術人才被“挖牆腳”,陷入“不創新必然滅亡、創新加速滅亡”的兩難困境。再次,人才短板導致中小企業發展“有心無力”。民工荒、季節性缺工,重災區都在中小企業,既缺乏熟練的產業工人,也難於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
毋庸諱言,“三座大山”痼疾折射出了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歷史欠賬過多。國內困窘的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嚴重削弱了經濟活力和競爭力。“三座大山”若不推翻,經濟活力危殆。
而縱觀世界各經濟體,基本無一例外地將中小企業視為保持經濟活力、促進發明創造、提高競爭力、解決就業的中堅力量。香港將製造業雇員少於100名、非製造業雇員少於50名的企業劃定為中小企業,相當大陸小企業的標準。香港這類“小企業”約29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8%。香港特區政府將中小企業視為保持經濟繁榮的主體力量,撥款超過27億港元建立“中小企業資助計畫”資助中小企業融資,設立生產力促進局、職業訓練局、貿易發展局等官方機構免費為中小企業提供職員培訓、市場信息、產品展銷、企業成長輔導等貼身服務。正是有如此眾多的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激發了香港經濟活力,為香港贏得了“亞洲四小龍”的美譽。
為此,要改善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治本之策在於破除壟斷巨頭的“排他性競爭”,營造公平的市場和法治環境,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扶助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當務之急,打一場“三座大山”翻身仗:一是加強金融創新,設立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大力扶持擔保、風險投資、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發展,開發出更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產品。政府要建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並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發揮基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強對中小企業擔保、風投的補貼,降低融資成本和金融機構風險,對高技術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進行貼息貸款,並減少中小企業的稅費。二是加強產學研的無縫對接,破解科研機構重研究脫離市場的現況困境,發揮企業在產學研中的主體作用,通過牽線搭橋,讓科研機構、高校科研人員沉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產品改進性研發,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探索成立研發技術交易市場,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訂單式研發,參股式共享研發成果;加大打擊假冒偽劣和侵權行為,切實保護研發成果。三是實施人才戰略,大幅度加大職業技術教育投入,培養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獎勵和補貼企業培訓員工,同時,提升城市環境,通過優質環境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特別是領軍式人才。
服務業發展破局亟須政府強力超前引導
城市建設滯後、特色不明顯,一直困擾著迅猛發展中的佛山。近日,佛山市出台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意見,提出振興服務業“314計畫”,即近3年建設100個服務業項目,總投資1900億元,至201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40%。這份意見極具前瞻性,富有戰略眼光,力圖破解困擾佛山多年的服務業發展滯後困局,揭開了佛山向現代化大城市華麗“蛻變”的新時代大幕。
發達的第三產業對於市民而言,意味著良好的就業機會、廣闊的發展前景、更多的高檔購物選擇、滿意的工薪收入、暢通的投資增值渠道、舒適環保的生活環境……但毋庸諱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過低是佛山經濟發展的難言之痛。從縱向看,佛山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由2003年42.3%的峰值,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3.2%的低谷,2008年企穩進入上升周期,至去年收復到35.1%。二、三產業比重呈現此消彼長之勢,在三產比重萎縮的同時,二產發展高歌猛進,2003年至2007年,二產增速高達22%以上,超過三產增速8個百分點,直至去年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才有所改觀。從橫向看,去年珠三角9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49.9%,其中廣州超過六成,深圳和東莞超過五成,全國三產比重也達到42.6%。佛山三產比重不僅遠低於廣州、深圳、東莞,而且與珠三角9市甚至全國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國際上一般將第三產業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佛山35.1%的比重,與其在珠三角、全國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符。
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總結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規律,提出以人均GDP為標誌,把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工業化中期(2400―4800美元)、工業化後期(4800―9100美元)、發達經濟階段(9100美元以上)。“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三次產業結構交錯演變,總的趨勢是,進入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後開始下降,而第三產業比重則持續上升,其中,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三產比重超過50%。這兩大規律被經濟學界視為解析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然而弔詭的是,佛山去年人均GDP已超11000美元,進入發達經濟階段,但三產比重僅35.1%,嚴重“背離”了這兩大經濟規律。
要正確透析這種“背離”現象,必須跳出佛山的狹小視野,從更大的視角,從廣佛經濟一體化,乃至粵港澳經濟一體化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審視。這種看似怪異的“背離”現象,其實正是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經濟學家樊綱指出,服務業發達程度取決於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社會化,二是產業分工充分化,三是居民購買力強勁化。比照這三方面,佛山已開始邁進服務業發達階段,服務業的短板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由於廣州在物流、會展、金融、科研、人才、商業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隨著廣佛經濟一體化、生活同城化的深入推進,廣州的比較優勢對佛山產生強大的“吸盤效應”,佛山企業和居民很大部分對服務業的需求“分流”到了廣州,保守估計,占三成以上,導致佛山二、三產比重與經濟發展階段不相符。在國內,像廣州、佛山如此文化同根、地理相連、心理相近的城市可以說絕無僅有,導致佛山產生了獨特的“背離”現象。再則,佛山99%以上為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三來一補”傳統型企業,原料和銷售兩頭在外,對本地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較少,也導致了服務業“外溢”現象。因此,佛山三產比重難與其他城市橫向比較,而更應與過去縱向比較。
但不容忽視的是,佛山服務業發展內生環境不強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金融、信息技術、專業服務、創意設計等高端服務業發展滯後,城市綜合環境不強,難以留住高端人才,是佛山向現代大城市轉變而亟須破解的難題。佛山決策層要正視這個客觀現實,把佛山置於廣佛同城化、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粵港澳經濟圈的宏大背景下,以大視野,大智慧、大思維進行戰略謀劃,在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城市環境再造方面強力超前引領,摒除小而全、大而不強的服務業傳統發展思路,結合佛山產業特點,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有特色、高水平的現代服務業,高水平、精心建設好嶺南天地、東平新城中央商務區、廣東金融高新區,不打折扣、高水平實施好“314”服務業振興計畫,創造企業成長沃土、人才發展樂土、市民幸福之城,方能借勢力推佛山從傳統工業城市向現代化大城市華麗“蛻變”。
城市建設:佛山有多少課需要補?
近日來,佛山市邀請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博士等10多位市政府顧問團專家,為佛山經濟社會發展會診把脈和獻計獻策。佛山的“超級智庫”,根據各自研究領域,結合佛山實際,提出了許多很有建設性、令人眼睛一亮的觀點,對佛山發展大有裨益。
規劃大師劉太格總結新加坡城市發展五點經驗:“居者有其屋、交通要通暢、沒有污染、沒有水災、綠化很重要”。其對佛山具有非常重要的鏡鑒和啟發的意義。劉太格在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的計畫,至今已讓八成新加坡民眾受惠於相當中國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組屋”制度。在房價迅猛上升、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滯後的當今,“居者有其屋”的目標似乎漸行漸遠,需要在城市發展思路上進行深刻的檢討、審視和價值回歸。“交通要通暢”是城市發展面臨棘手問題,其解決之道在於發展公共運輸。佛山正處於啟動和初推階段,需要沿此方向以更大氣魄和力度推進,實現由“讓車通行便利”到“讓人流動便利”的轉變。“沒有污染”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考量佛山在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騰籠換鳥”和“雙轉移”方面的執行力和智慧。“沒有水災”是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重視的工作,佛山面臨洪澇災害壓力很大,城市水浸時有發生,需要大力度加強水利設施和城市給排水建設。“綠化很重要”與佛山近幾年“城市綠化”、“三年促綠”理念很吻合,也初顯成效,需要以“花園城市”為發展目標,長期持之以恆。這五個方面是佛山從“工業城市”向“現代都市”轉變的必經路徑,越早意識和推行,就越能減少彎路,在城市發展和競爭中奪得先機,建設成為美麗精緻、舒適人性的城市。
劉太格毫不諱言地指出佛山城市建設“很多地方像郊區”,並且“太缺少特色”,正切中佛山城市建設的兩大要害。城市建設滯後是佛山城市建設最大的弊病,其緣由很多,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以來缺乏一個切合實際、執行力度大的城市總體規劃。即使近年也制訂一些規劃,但由於執行力度不大、隨意性大,而導致效果不彰。其應對之策在於強化城市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提高規劃變更的門檻,強化規劃的引導、約束和發動民間力量的功能,鼓勵民眾對規劃實施的參與和監督。在規劃制訂和執行中,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弊端,促進禪桂新中心組團一體化,擴大城市建成區面積,適當提高中心區建築的容積率和綠化率。同時,要結合佛山作為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的特點,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突出嶺南文化特色,建設一批又檔次的嶺南文化街區,在城市建設細節上多採用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石灣公仔、剪紙、陶瓷路牌、陶瓷城雕等,突出建築主色調,從而凸顯出嶺南文化特色。
公共腳踏車是破解城市交通病的一劑良藥
交通擁堵、機車多、公交出行分擔率過低,是困擾佛山城市交通的三大難題。據5月7日《佛山日報》報導,佛山擬引進公共腳踏車模式,為市民提供免費公共腳踏車服務,倡導環保、低碳生活,著力破解困擾佛山的城市交通病。目前,該項目已上報城市可經營項目,而南海區桂城街道已啟動公共腳踏車項目,計畫今年8月正式推出,擬3至5年內投放12000輛公共腳踏車。
發展公共運輸,逐步取代私家車、機車出行,是破解城市交通困境的唯一出路。在傳統思維中,公共運輸一般包括公車、捷運、計程車等機動方式,公共腳踏車的出現,創新了公共運輸的思維,給城市破解交通矛盾提供了一種環保、時尚、低碳的選擇。特別是在佛山,公車線路少、繞路多、候車久制約了公交出行分擔率的提升,且由於公交體制、跨區公交不暢、道路規劃等制約,雖然禪城區公交進行改革、南海區推出鎮巴,但仍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公交出行分擔率。
在如此背景下,倡導公交腳踏車不失為破解佛山公共運輸滯後、交通日趨擁堵困境的一劑良藥。從巴黎、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乃至國內的上海、杭州、天津、武漢等城市經驗來看,公共腳踏車確實能減少私家車出行、減少資源消耗和汽車尾氣污染排放,是小投入、大收益的項目,且為市民和遊客歡迎。
公共腳踏車模式尤其切合機車過多、公共運輸滯後的佛山,為破解佛山交通難題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解決思路,值得大力倡導和推進。
公共腳踏車能否發揮應有效用,需要腳踏車專用道路配套、城市規劃配套、政策資金扶持,這取決於政府對公共腳踏車的認識和決心。
公共腳踏車絕不僅僅是交通部門的事情,而是關乎市民出行的民生大事,要集中資源精心打造。根據先行城市的經驗,有幾點思路可資借鑑:一是大力建設綠道、腳踏車專用道,建立暢通、快捷、舒適的腳踏車通行系統;二是以政府購買服務、配套廣告開發許可等方式,通過免費、便利的方式,引導和吸引市民優先選用公共腳踏車出行,減少私家車、機車出行;三是將公共腳踏車納入公共運輸系統,扶持腳踏車租賃企業發展,在腳踏車站點建設、服務方面大力跟進扶持;四是倡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優先選用公共腳踏車上下班,通過示範帶動效應,提高公共腳踏車在市民出行的分擔率。
期待醫保的陽光掃除農民工內心焦慮
農民工既不同於城鎮職工,又有別於農村居民,更不屬於城鎮居民,近兩億農民工的醫療保險處於城鎮職工醫保、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三不管”的灰色地帶。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要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這個規定令人眼前一亮,全國各地也在醞釀相關政策。根據5月14日《佛山日報》報導,佛山市三水區在近日出台的醫藥衛生改革方案中率先破局,提出要將已簽訂勞動契約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醫保。
這個政策的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令人鼓舞,是一項陽光政策,有助於破解農民工特別是以80後、90後為主的農民工群體的焦慮和不公感。根據5月13日《南方周末》對富士康“八連跳”自殺事件的跟蹤報導, 80後、90後新一代農民工總數已超過1億人,占農民工總數的65%以上,並且比例不斷增長,而新生代農民工更有知識和追求,但打工實際收入遠不如父輩,與城鎮職工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對城市缺乏歸宿感,又缺乏回到農村的退路,焦慮感、無助感和不公感更強烈。新形勢的倒逼,迫使政府和社會各層面必須檢討以往的政策和模式,靠剝削勞動力剩餘價值的血汗加工廠模式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勞動力收入是大方向,而在社保、醫保、入戶、住房等方面逐步將農民工群體全納入是破解不合理現狀的不二法門。
毋庸諱言,在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重量不重質,仍靠剝削勞動力特別是農民工勞動力價值的大背景下,指望企業心甘情願讓利幫農民工繳納醫保是不太現實。在政策的威逼之下,企業往往以不簽契約、虛報用工數乃至將醫保支出轉嫁到工資等變通方式規避。山東、石家莊、溫州等先行地區的經驗也驗證了這個判斷。但農民工的焦慮感、不公感是更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否則危機社會穩定和諧大局,而農民工“小病拖、大病扛、實在沒辦法上藥房”、“因病致窮”、“重病等死”的現狀更讓人心焦。在兩相權衡之下,建立農民工醫保更是宜急不宜緩。
建立農民工醫保、社保,逐步給予農民工市民待遇,是一項極具戰略眼光的任務,要增強政策使命感,排除各種困難,沿著正確的方向富有建設性地堅決走下去。基於現實的考量,目前更為務實的路徑是,以漸進改革的方式,採取 “低水平、廣覆蓋、可轉移”的模式,並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到位、政府不斷增加補貼的方式,逐步提高待遇水平,並將門診醫療等納入,逐步提高報銷範圍和比例,並過渡到享受完全的市民待遇,以政策的陽光掃除農民工內心的焦慮和陰霾,真正實現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華麗轉身。
狀元辦班:回饋抑或逐利?
近日,佛山文科總分狀元梁嘉韻等近10名聯考狀元和準狀元們,自發辦起“精英補習班”, 一節課的收費從38元至98元不等,不少家長對之趨之若鶩。
每逢聯考成績揭曉之時,則是各類聯考狀元秀粉墨登場之時。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聯考狀元之所以光芒四射,則與名牌大學的青睞和爭搶密切相關,國內頂尖高校以多招了幾個聯考狀元為榮,似乎把全國的狀元一網打盡就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熱炒狀元主因還是利益驅動,狀元的母校、老師,狀元代言的產品,靠狀元發財的出版社和書商等,都成了受益者。聯考狀元自辦 “精英補習班”,可謂狀元秀的升級版,剝離了中間環節,直接面對需求市場。因而,社會對此的關注和各類爭議不斷。要理性看待這個現象,必須剝離種種紛繁複擾的爭議,從市場需求、社會效應和法律底線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首先,不可否認,聯考狀元作為學習方面出類拔萃的學生,具有專業優勢,姑且不論學習和綜合能力的關係,聯考狀元作為“一流考生”,在應試方面確有其他學些不可比擬的優勢,隨著聯考競爭日益激烈、物質條件提高和獨生子女增多,如今聯考不僅是考學生,更是考家長、考學校、考物質條件等,挾著聯考狀元的明星效應,聯考狀元補習班不難成為家長爭搶的稀缺資源。
其次,聯考狀元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聯考狀元的“熱炒”和過度追捧,必然使人們對應試教育更加看重,有悖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大學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國家戰略。家長送子女參加聯考狀元辦的補習班,更看重聯考狀元的應試技巧,而不是為了提高綜合素質。古人云,學而優則仕,佛山聯考狀元自辦補習班,則開闢了學而優則商的新路,並且收費貴於同類補習班,不管其出發點如何良好,其逐利之嫌難於洗脫。若任由其蔓延,則導致社會價值取向更加浮躁和投機、素質教育落於口惠。
再次,從媒體報導中看,似乎這些聯考狀元辦的補習班並沒有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更沒有領取《辦學許可證》,並且師資也難於達到規定要求。如果事實如此,聯考狀元們私自招生辦班,屬於非法違規辦學行為。這也體現聯考狀元們法律意識淡薄,其何以承擔“學高為師、身高為范”之效用。由此,筆者妄以定論,此類聯考狀元補習班難於走出被“喊停”或被民間補習機構收編的結局。
廣佛肇經濟圈推動廣佛同城化縱深發展
在珠三角(肇慶)現場會上,省委書記汪洋亮出“廣佛肇經濟圈”概念,並提出,以廣佛同城帶動肇慶,打造廣佛肇經濟圈,下一步的重要任務是要打造廣佛肇經濟圈,要儘快研究制定廣佛肇經濟圈發展規劃。
“廣佛肇經濟圈”概念的高調提出,使地域相聯、產業相融、人緣相親的三個城市經濟合作被正式提到決策層面,被媒體和三地政府、民眾所關注,並進入學界研究的視角。“廣佛肇經濟圈”之所以被高調提出並被廣泛關注,緣於“廣佛肇經濟圈”被視為炙手可熱的“珠三角城市一體化”、“廣佛同城化”概念的延伸。廣佛同城化被視為珠三角城市一體化突破口,在廣佛同城化推進漸入佳境之際,一個原被邊緣化的廣佛同城化可持續性和發展支撐問題被逐漸推到關注的前台。廣佛兩地資源有限、土地被高強度開發幾近用盡,成為制約廣佛同城化縱深發展的瓶頸。“廣佛肇經濟圈”概念提出,能很好地破解瓶頸制約,正當其時,同時,通過“廣佛肇經濟圈”,能擴大廣佛同城化核心區的輻射力,帶動珠三角後發城市發展,推進珠三角城市一體化進程。因此,要以戰略眼光,拓寬廣佛同城化的思路,在兩方面致力:
其一,從客觀、準確地從三個層面把握廣佛肇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和契機。首先,要正視廣佛與肇慶經濟發展的落差。廣佛處於珠三角經濟第一梯隊,兩市人均GDP均超過1萬美元,已進入國際公認的發達城市標準,而肇慶是珠三角相對落後的城市,人均GDP不足珠三角平均水平的1/3,是廣州的1/5強,佛山的1/4強,經濟總量是廣州的8.78%,佛山的16.6%。其次,要以戰略眼光,正視肇慶後發優勢。肇慶土地面積為14856平方公里,比廣佛土地總面積還大3574平方公里,並有豐富的水電、旅遊資源。再次,肇慶與廣佛存在著極強的互補性,尤其是能給廣佛產業就近轉移提供了廣闊的腹地。隨著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企業以產業鏈的方式生存,依賴高度成熟的研發、物流、配送、信息等集群生產配套能力。在產業轉移中,企業天然有儘可能就近遷移或就近轉移生產基地的要求。而地域相鄰、土地資源豐富、有大量低廉熟練產業勞動力資源的肇慶很好地契合了這一需求,在這方面,市場也走在了政府引導的前面。據統計,2008年肇慶全市新引進工業項目185宗,總投資217億元,其中有近八成來自廣州、佛山等鄰近城市,僅佛山企業投資就占了肇慶外來投資的六至七成。
其二,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現狀,著眼長遠,實行產業提督發展,有規劃、有計畫地打造“廣佛肇都市圈”。廣佛肇三市要緊緊抓住“廣佛肇經濟圈”推進契機,以規劃和交通建設為基礎和先導,科學引導產業分布和轉移,以戰略的眼光,在三地合理規劃產業的布局,結合各地產業基礎,有梯度地規劃產業布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廣佛肇經濟圈中,廣州要在研發、人才、行銷等產業鏈相對高端方面以及重化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致力,佛山則在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鏈中高端以及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著力,肇慶要主動承接廣佛產業轉移,發展現代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產業以及環保、休閒旅遊等產業,從而形成在國內乃至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都市圈,從而帶動珠三角三大核心都市圈和城市一體化發展。
拆遷安置有所改善老城命運更應關注
在市民的關注中,佛山市禪城區政府近日公布了祖廟東華里片區拆遷的補償安置方案以及安置小區規劃建設方案。方案規定該片區拆遷戶在規定的三個月時間內簽訂契約,其住宅每平方米最高將獲得6500元補償。引人注目的是,新方案的標準比9月12日公布的最初方案的每平方米2800元—4200元/平方米的補償標準漲了一半以上。
按目前禪城區的樓價,每平方米6500元,可以在禪城區買到條件比較好的二手房,也比較接近市區及周邊範圍內的中下水平的一手房的價格。補償價格的大幅提高,是政府、開放商與拆遷戶進行博弈的結果。從本地論壇網友的言論來看,雖然還存在不滿,但不滿的情緒已溫和了很多,這個補償標準及安置小區的規劃建設方案也已屬於許多市民可的接受範圍。
在重慶釘子戶事件及《物權法》實施後,在拆遷事件中,被拆遷戶的地位和合法權益受到正視,也得到了法律的保護。這也使得以往在拆遷事件中被忽略的被拆遷戶的聲音和利益也能擺在台面,甚至作為利益一方進行博弈。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拆遷事件中極端事件的發生。這次禪城區政府公布的補償方案,與最初引起被拆遷戶強烈不滿的方案相比,大大提高了補償標準,表明了被拆遷戶的不滿已經在聽證會上的博弈起到了作用,也體現了政府及有關部門採取了更加務實的做法,在尊重被拆遷戶利益方面取得了進步。補償安置的透明化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公眾對補償不公的質疑。
但畢竟這是涉及範圍81.66公頃、9000多戶的大規模的動遷改造項目,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體細微的利益,特別是在房價飛漲、物價猛增的時代,任何生活成本的增加都會扯動老百姓脆弱的神經,增加生活成本的憂慮會被不同程度地放大。比如,為數不菲的新房裝修費用問題、新房小區管費增加問題、戶口及子女教育問題、上班增加交通成本問題、如何融入新的生活圈子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以更多的耐心、更細緻的工作以及更多的利益讓步、保障和補償等等。這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承擔起責任,被動遷市民予以更多的理解和配合。
在被譽為“世紀工程”的祖廟東華里片區改造工程中,居民的動遷安置固然重要,但也切勿本末倒置,老城改造的目的不是為了動遷和安置裡面的居民,而是為了如何更好地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讓老城煥發生機。但遺憾的是,關於祖廟東華里片區改造的規劃方案遲遲未見蹤影,反而是各種動遷訊息有喧賓奪主之嫌。相信很多市民都和筆者一樣,關注被拆遷戶能否得到妥善安置,但更關注這片老城改造的規劃、千年歷史文脈的延續。
要以歷史責任感呵護城市最珍貴的記憶
佛山將投資近百億元,對占地面積約81.66公頃、涉及30000名居民祖廟東華里片區進行改造,是佛山涉及範圍及人口最大規模的動遷改造項目,本地媒體甚至稱之為“世紀工程”。
佛山是遠近聞名的“四大名鎮”,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這次進行改造的片區,是佛山老城的主體,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屬於國家級保護的文化遺產就有祖廟和東華里兩處,不少街巷都保留著明清時代的格局,是佛山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印記。對這一片區的改造和保護,涉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延續城市記憶,彰顯城市的特質和內涵,對佛山未來起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這層意義上,稱之為佛山的“世紀工程”毫不為過。
對於老城的改造,有現實的必要性。由於農耕社會的城鎮布局、狹窄的街道等方面與現代城市的管理和交通存在差距,老城變成城市的低矮破舊樓房集中的邊緣地帶,甚至出現老城空心化的問題,不利於現在城市管理的要求。但在現實中,往往可以看到,在國內的不少城市中,對於舊城改造,採用的是連片拆除,拆除了大量有保留價值的歷史文物,給城市帶來了一些難以挽回、讓人遺憾的後果,生硬地扯斷了歷史的記憶。這些失敗的案例,給人們留下了長久的痛,造成人們往往對老城改造諱疾忌醫,缺乏參與積極性和支持。
龍應台女士說過,所謂現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個民族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適得其反地將過去連根拔起,慌忙移植一個外國的東西,對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單純為了緬懷過去,恰恰是為了未來。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對於佛山老城的改造,要著眼於佛山發展長遠的未來,在舊城改造中做到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築手段,做到新與舊的完美結合,在保護舊城風貌的前提下,拓寬城市空間,延續城市的記憶,恢復老城活力,鼓勵民眾對舊城改造的參與和支持,是舊城改造實施者要反覆考慮、不斷論證和反覆權衡的問題。
對於老城的改造,就要用心呵護好城市最珍貴的記憶,要嚴格保護好重點文物,特別是對佛山的歷史文化有重要影響的文物,如祖廟、東華里的修復,要充分借鑑一些城市成功的經驗,如日本京都、浙江烏鎮的“修新如舊”的做法,同時,要統一規劃,對保留和拆除的建築要反覆考慮,不斷論證,盡力保留佛山老城的整體風貌,新建的建築也要做到修新如舊。
對於舊城居民的動遷和安置是老城改造最為棘手的問題,在《物權法》頒布即將實施的當下,政府要作為負責任的一方,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充分聽取民意,引導各方利益充分進行博弈,所有合理訴求都要尊重,達到最大限度的共識,切毋以政府的強制力予以一刀切,給城市的和諧留下隱患。
佛山精神核心:開放、爭先、務實、包容
近日佛山掀起了官方引導、媒體搖旗吶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參與的“新時期佛山人精神”大討論。這次佛山進行的佛山人精神的大討論,就是走出原有的慣性思維,觸及城市的深層文明。這樣的討論,可以凝聚公眾的共識,增強對城市傳統精神和價值的認同,豐富城市內涵,增強市民的城市認同和自豪感。
在我們討論新時期佛山人精神時候,首先要弄清楚,我們討論的是處於新時期的佛山人需要什麼樣的新精神或是佛山人一直以來的原生態的傳統精神,也就是佛山精神核心。新時期佛山人需要的精神應當是適應市場經濟競爭需要的誠信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等新精神。但構成現代城市精神核心,不是從外部加入的東西,而是內生的,是千百年來支撐城市發展的,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更是構成現代城市核心競爭力重要因素。如果討論新時期佛山人精神難於有定論,那么,作為佛山內生性的、千百年來具有的精神核心,是早已存在的,是不需要討論的,而是需要發掘和弘揚的。顯然,對佛山人精神核心的尋根比討論佛山人需要什麼精神更為重要,也更為根本。
地域特徵和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精神息息相關,要尋找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精神核心,必須從當地的地域特徵入手。從地域角度解讀,佛山與著名商埠廣州唇齒相依,毗鄰港澳,珠江三大水系中的兩大水系西江、北江500多公里河道流經佛山,河網縱橫,使佛山經水路與廣州、港澳相通,這使佛山流動性增強,貨物流通容易,毗鄰港澳,使佛山更具有開放視野和眼光,更容易“得風氣之先”。由於這種開放性,使佛山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敢為天下先”。因此,佛山自古以來極為重視經商,無論作為唐宋時期“四大名鎮”之一,還是明清時期的“四大聚”之一,佛山都是以其商業地位獲得殊榮。到了明清後,經商擴大為工商業。工商業就是佛山的根,佛山現在和今後的發展,都有賴於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興則佛山興,工商業敗則佛山衰。工商業注重市場和處處爭先,崇尚“飲頭啖湯”,求新貪異,因此佛山人也很早地具有爭先和創新精神。商人重利,因此也比處於傳統農耕社會的人更為務實,形成市井社會,追求世俗、享世的文化,因此發展起來武術、粵劇、舞獅、龍舟等世俗的文化習俗,但同時缺少高雅的文化追求。正由於佛山的開放,使佛山人見多識廣,容易接受甚至主動追求新生事物,並且商人熱情好客、善於與各類人打交道,造成了佛山人不排外,形成了佛山人包容的精神,不僅是對人的包容,更是對文化的包容。
正是這種嶺南水鄉的地域特徵和工商業傳統,形成了佛山人開放、爭先、務實、包容的精神核心,是佛山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處於發展新階段的佛山,要牢牢把握住工商業的城市之根,大力彰顯和弘揚開放、爭先、務實、包容的佛山精神。
祖廟百年大修,延續千年文脈
歷經近千年風雨、匯聚千年精華的佛山祖廟將迎來全面的修繕,這是繼1899年大規模修繕以來,百年後的首次全面修繕。祖廟百年後的大修,是一項承前啟後的工作,對百年大修的謹慎、尊重,彰顯出佛山人對歷史文化的敬仰、珍重和呵護。
祖廟的建築氣勢恢宏,嶺南風格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不僅是屬於佛山的,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千百年來幾乎各種信仰、歷史、文化都濃縮於此,它不僅記載著佛山歷史文化延續,更凝聚著千百年來佛山人的感情認同、道德操守和價值追求。傳承至今,現今的佛山人肩負著傳承千年文化薪火之重任。通過祖廟,人們可以追尋佛山悠久的歷史,尋找佛山文化脈絡,提煉佛山人的性格和精神特徵,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佛山,喜愛佛山,增強對佛山的感情認同。這次對祖廟的大規模修繕,是為了使歷經近千年風雨的祖廟有更堅實的身軀,保持歷久常新的姿態和獨特的精神特質。
人失去回憶是可悲的,城市失去記憶是可怕的。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路縱橫交錯,房地產商在經營城市的狂歡中盤滿缽滿的時候,我們驀然發現,許多苦心經營的城市變得越來越“千城一面”,逐漸迷失了自己。在思考和反省中,當我們無意中把眼光投向在高樓大廈夾縫中顯得晦色而不合時宜的老城、老建築時,才發現,這才是城市的根,城市的特色,比光鮮的高樓大廈更值得珍惜。所幸的是,佛山歷來重視歷史文化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現今把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提到與建設產業強市、現代化大城市與和諧富裕佛山的戰略高度,最近正在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擬將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1個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一大批沒被評級但具有保護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規劃當中。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為了使城市的歷史文化的延續不被割斷。祖廟這次百年大修,是佛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邁出堅實的一步。
對祖廟的修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祖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包括原來的建築形制、建築結構、建築材料以及工藝技術,要使之“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要修舊如“舊”而不是修舊如新,也即是祖廟修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修”。修繕祖廟是關乎佛山全社會的大事,在修繕過程,要不斷地對原有文物進行內涵挖掘和整理,加強宣傳,引導人們的關注和參與,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祖廟,了解佛山,使佛山的歷史文化傳統不斷地深入人心,不斷加強對佛山的感情認同。還要以祖廟修繕為契機,在不破壞祖廟歷史文化價值同時,解決好祖廟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的的規劃設定,規劃和建設好配套設施,在尊重傳統、尊重風格、尊重科學的基礎上,使傳統和現代工藝有機結合,不斷提高維修工程的質量和科技含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