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東江

洛東江

洛東江是韓國第二大河,長523公里,在慶尚南道和慶尚北道的嶺南地區,從太白山脈南流至多大浦注入朝鮮海峽。自河口上溯至慶尚北道的安東,通航350公里。包括乃城川、半邊川、渭川等支流在內,流域面積共23,8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1/4(包括三角洲平原)均用於種植作物。韓戰期間(1950∼1953)是南韓和美國聯軍的最後一條防線。

基本信息

概況

洛東江洛東江

洛東江流域流經韓半島東南部 ( 東經 127 ° 29` ∼ 129 ° 13`, 北緯 35 ° 06` ∼ 37 ° 13`) ,西北面在小白山脈與漢江流域、金剛山流域、石錦江流域形成分水嶺,東面被洛東山脈 ( 太白山脈 ) 南面被洛南山脈 ( 因南海岸形成的山地 ) 環繞形成一個巨大的盆地。東西寬約 180 ㎞ , 南北長約 120 ㎞, 洛東江流域面積大約是 23,384.2 ㎢比漢江流域面積小,河流總長度為510.4 ㎞,在韓國境內為最長。
洛東江流域面積為韓國國土總面的1/4,相當於嶺南面積的 3/4。洛東江流域的行政地區分為慶尚南、北道和釜山、大邱廣域市,很多時候被稱為嶺南地區。洛東江是嶺南地區居民生活的活力素,對韓國平民文化的起了很大的影響,受到重視。

洛東江起源於江原道太白鹹白山黃池,與起源於榮州市順興小白山、聞慶市串甲遷和青松郡普賢山的三支流匯和流向西南方向低平地形的尚州洛東,在此才形成了巨大的洛東江,起源於太白鹹白山的洛東江依太白山脈走勢向南流動,到達安東與半送川等支流匯和後水路開始向西。

在聞慶附近融入乃成川和永江的水再次向南流動,加上渭川、琴湖江、黃江的水彎彎曲曲流動,在與南江匯合處方向變為向東。洛東江的支流從河流上游開始,水中的浸蝕物質與水流一起流動,以洛東江河口為中心形成洛東江三角洲,在金海大東分為兩條水路,在金海平原赤信號流入南海。

對洛東江的發源地有太白的黃池、太白山將軍峰下龍井、金台峰半山腰的 (NEDEL泉 ) 和金台峰下面的龍沼等不同主張。太白山龍井是最高的發源地, (NEDEL 泉 ) 從地理上看是最遠的發源地。《大東地誌 》和《東國輿地勝覽》等古代地理書籍稱黃池為發源地,依據它的象徵性、比別的泉眼湧出更多泉水、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性等理由統稱黃池為洛東江的發源地。

在太白山東部的山巒有泉水,泉水湧出形成大的池塘 . 此水流向南流淌 30 余里,穿過山從山的南面串出來叫做穿川 , 成為與安東都護府的邊界 , 向南流動成為洛東江的根源。

黃水起源於太白山黃池。 向西南方向流動3百里,到達鹹昌向東蜿蜒後向南流3 百里到達鹹安。向北轉彎向東流1百里到達東北黃山浦口。在這裡流入南面的大海。洛東是指駕洛的東面的意思。

洛東江匯合了從嶺南地區的分水嶺,太白山、小白山、俗離山、智異山等山地溪谷流下來的無數支流經過慶尚道內 71 個邑中、55 個邑(朝鮮後期基準)一路流淌下來。現在此地區有 8 個廣域市 · 道和 54 個市 · 郡 · 區,是全國人口比重較高的地區。 嶺南地區的居民認為以洛東江為中心居住的居民是一個整體。洛東江流域一帶以洛東江河係為中心 , 地理性質上有共同性 , 是一個地域單位,即洛東江流域與周邊地區比較可以說是地域性不同的自然空間,同時也是文化 ( 生活 ) 空間。

洛東江流域盆地地區與北部形成邊界的漢江流域和西部的錦江,蟾津江流域文化上有明顯的不同,即高麗、新羅、百濟古代王朝以此流域盆地為中心,建立基地,自然環境影響著這樣的地域區分,對我們民族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影響。洛東江流域盆地孕育了伽倻和新羅文化,是歷史之花盛開的地方,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在作為嶺南人們的生活空間,為此地區文化發展和近代化、產業化提供原動力。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嶺南地區是一個以洛東江為中心地理上統一的巨大的等質地域。

由來

洛東江是‘駕洛國(又名伽倻)東面流動的江’的意思,曾是古代伽倻基地的慶北的高靈、尚州、善山,慶南陝川、宜寧,鹹安、 固城一帶都位於洛東江西側 . 從這些位置來看 , 洛東江是位於東側的,高麗時代編撰的《 三國遺事》中記載洛東江為“黃山津”或“伽倻津”。 但朝鮮初期的歷史地理書《東國輿地勝覽》中將洛東江稱為洛水或洛東江,此書中記載到“洛東江在尚州東側 36 里”。

18 世紀李肯翊編著的《燃藜室記述》中也寫道“洛東江是指在尚州東面”, 這以後金正浩的《大東輿地圖》中也標誌“洛東江”的名字。所以可以看出洛東江的名字與現在一樣是從朝鮮時代開始使用的。

在慶尚北道地名由來集中說到“尚州以前叫洛陽,洛陽的東邊洛東,西邊洛西,南邊 樂園,北邊 樂園”,也就是說叫“洛陽”的地方是“洛”的根源。洛陽是尚州西部的一個小村子,在這裡立著一塊叫“社稷壇”的碑石,社稷壇,是朝鮮先祖10 年(1577 年) 立的,當時向地神 ( 土地的神) 和穀神 ( 糧食的神) 祈願豐年祭祀的地方,據說學者們確認洛陽的碑石就是“洛”的根源。洛陽應該就是洛東江名字的起源。

環境

洛東江發源於太白山變質岩的複合體,變質沉積岩類地區,流過慶尚盆地沉積岩地區和火山岩類地區,流入南海。

洛東江起源於1634 個小的最初支流水系 ( 山谷),這其中從洛東江河口到流路的距離中最長的一處是鹹白山山體的 (NEDEL 泉) ,它的長度達到 513.5km。洛東江按區域大體上分為上流地區 - 從洛東江發源地到安東湖和龜尾、大邱、牛浦、住南等一線的中游地區和洛東江河口附近的下游地區,各個地區的環境特性也不同。

上游地區

上流因河流的浸蝕和搬運作用而最湍急,發展成許多峽谷,自然景觀非常秀麗。與此相反最上游部分 - 太白市附近多少有廢煤礦,所以從此地區產生大量的酸性排水流入洛東江。所以河流底部出現黃色的黃色少年現象並對生態界產生壞的影響。上游地區主要由地質學上稱為太白山變質岩複合體組成 , 所以河流中的小石子主要是變質沉積岩類 , 大部分是漂礫 ( 大的石子 )。

中游地區

中游地區是中生代慶尚的沉積岩類廣範圍產生,在岩質上有礫岩、砂岩、頁岩等多種多樣。溪流蜿蜒流淌,因側面浸蝕不斷產生切割岸,因沉積不斷產生磅巴,沉積物主要由沙子和小石子等構成,這樣的特性清涼山地區比下游的地區容易觀察。特別值得驕傲的是醴泉義城浦蜿蜒曲折形成的國內最高景觀,隨著河流的寬和傾斜產生河中島和砂丘的地方很多,瞿曇濕地和下流地區就是這樣,瞿曇濕地因建造安東水庫產生了二次濕地。

下游地區

下游地區傾斜漸漸平緩,河漸漸變寬,因此發生洪水時不容易排除江水而泛濫,下游地區產生許多存儲洪水的地和排水後的濕地,大部分存儲洪水的地都做為耕地用,牛浦池沼和住南儲水池等就屬於排水後濕地。與上游和中游不同,下游地區的洛東江主要流過平原,地質特性雖不容易觀察,但主要的岩石是中生代的沉積岩類和火山岩類,沉積物是沙子和澄漿泥等比較細小的東西,在河口在江水中摻雜的大量的沉積物因同江水一起流入幾乎靜止的大海而產生大規模的沉澱,因此而產生三角洲。這樣產生島有明湖島、 大馬嶝、 等,這些島中多數受坡度影響而向與洛東江垂直方向發展,雖沒有洛東江的直接資料但可知道洛東江形成至少已有60,000 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