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橋

泰山大橋始建於1964年,橫跨奈河,地處山東省泰安市東西主幹道岱宗大街中段、南北主要行洪道奈河的中游,是一座集交通與景觀於一體的標誌性橋樑。

簡介

泰山大橋夜景 泰山大橋夜景

該橋始建是解放後在奈河上新建的第一座大型石拱橋。橋為三孔空腹無餃石拱橋,全長82米,寬12米。2006年在原橋北側進行加寬,將橋面擴至25米,其中車行道20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5米。加寬後的泰山大橋保持了原來的造型,其三孔大的橋拱與高低不同的肩拱,比例恰當,曲線優美,頗似趙州橋的風格。橋拱上方石刻的“泰山大橋”四個大字,為郭沫若先生所題。站在橋上向北望去,是巍然屹立的泰山主峰,橋的西頭有一座琉璃瓦六角亭,似守護大橋的橋頭堡;橋下是碧綠色的人工湖面,湖岸有垂柳、有長廊,湖心有一天鵝起飛的雕塑,而大橋周圍街道兩旁則是高低起伏的建築。向南望去,只見泰安著名的涉外酒店華僑大廈與電力大廈、工行大樓組成了優美的天際線。所以泰山大橋是一座集交通與景觀於一體的標誌性建築也。

由於原橋面太窄,已不能滿足交通要求,必須進行拓寬改造;但工程施工不能中斷正常的交通,且要在雨季到來前將主拱券施工完畢,以免受洪水的影響。這就要求設計方案必須科學、嚴謹,便捷施工。

工程概況

原橋為3×20米空腹無鉸石拱橋,全長82米,寬12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5米;設計荷載為汽-13、拖-60,人群荷載為0.4噸/平方米;以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為設計流量(188立方米)。主拱券為變截面懸鏈線拱,矢高5米,拱腳厚130厘米,拱頂厚80厘米。靠近拱腳處,每側設兩孔腹拱,腹拱券為等截面半圓拱,拱內半徑100厘米,厚40厘米。拱券均由粗料石砌築,拱上填料為片石砼,側牆料石鑲面;墩台均採用漿砌片石砌築,料石鑲面。拓寬後橋面寬25米,橋型及立面外觀不變。 選擇設計方案的原則是:適用(滿足城市主幹道對承載能力的要求)、美觀(滿足旅遊景觀的要求)、經濟(投資少)、利於施工(施工方便快捷)。 原橋是依據當時的荷載標準,採用施氏理論進行設計的,偏於安全。拓寬設計按現行公路荷載標準汽-超20、掛-120進行了驗算。

設計

總體設計:

1.根據城市道路規劃,在原橋北側加寬,將橋面加寬至25米,其中車行道寬20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5米。 2.加寬部分與原橋間設定沉降縫。將加寬側原人行道、基礎襟邊和橋墩圓頭拆除,在此處留置上下貫通的沉降縫。 3.墩台、拱券為砼結構,外露面用細料石鑲貼。 4.橋面高程不變,舊橋面拆除,統一澆築30號混凝土面層;南側人行道同時翻新。 墩台設計: 1.除加長外,墩台其它斷面尺寸不變。 2.基礎採用20%20號片石砼;墩台身為25號素砼,外鑲細料石;拱座砼為30號。 3.根據現行荷載標準進行驗算,完全能滿足使用要求。 4.為滿足美觀和施工方便之需,每塊細料石都給出了編號和尺寸。 主拱券設計: 1.主拱券斷面由預製鋼筋砼拱肋和現澆砼兩部分組合而成,幾何尺寸未變。 2.為便於預製、安裝,每孔將拱肋分為左中右三段,橫斷面為倒“T”形,寬99厘米;拱肋砼為30號,其內部配筋由施工荷載控制;每片拱肋均設定預埋鋼板,以便與相鄰拱肋相連,形成整體。 3.拱券現澆砼部分以安裝連線完成後的拱肋為底模,最後形成完整的拱券,共同承受上部荷載。施工要求1.加寬側原橋需拆除部分由人工完成,以免對保留部分造成損傷;拆除基礎襟邊時,橋上禁止重車通行。 2.嚴格控制基礎片石砼配比;澆注前,所用片石必須清潔和濕潤;每層基礎應一次連續澆注完成。 3.為確保墩、台身的整體性,應先考試吧砌築鑲面料石,再澆注砼,並逐層施工;但要避免全斷面水平縫的出現。 4.拱座澆注時,根據圖紙預留30厘米深的凹槽,位置要準確,以便安裝拱肋。 5.在預製、運輸、吊裝過程中,注意拱肋的方向性;安裝時,注意載入的對稱性。 6.拱肋安裝並整體化後,按照規範規定的載入程式進行現澆砼施工。 7.拱上建築施工時,注意按圖留置變形縫;縫子要通直,位置要準確。 8.原橋拱券上方石刻的“泰山大橋”四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現須拓下來重新雕刻,並安放在加寬部分相應的位置。 結語: 舊橋加寬,受交通、原橋結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難度較大。在本工程施工(即上述設計方案的實施)中,證明了本方案最成功之處在於預製拱肋的採用,既縮短了工期,又節省了拱架和模板,且達到了雨季施工不影響行洪的目的。同時也證明了本方案的欠缺之處在於沉降縫位置的設定:基礎襟邊的拆除工作量大、難度大,且拆除後減小了原橋基底受力面積。將沉降縫設定在原橋基外邊緣將更有利於施工,且能改善基底受力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