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兩性黴素B (AMPHOTERICIN B FOR INJECTION)

6.注射用兩性黴素B宜緩慢避光滴注,每劑滴注時間至少6小時。 2.洋地黃苷,注射用兩性黴素B所致的低鉀血症可增強潛在的洋地黃毒性。 7.注射用兩性黴素B誘發的低鉀血症可加強神經肌肉阻斷藥的作用,兩者同用時需監測血鉀濃度。

【適用症】
注射用兩性黴素B適用於敏感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且病情呈進行性發展者,如敗血症、心內膜炎、腦膜炎(隱球菌及其它真菌)、腹腔感染(包括與透析相關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眼內炎等。
【注意事項】
1.注射用兩性黴素B毒性大,不良反應多見,但它又是治療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藥物,選用注射用兩性黴素B時必須權衡利弊後作出決定。
2.下列情況應慎用:(1)腎功能損害,注射用兩性黴素B主要在體內滅活,故腎功能重度減退時半衰期僅輕度延長,因此腎功能輕、中度損害的患者如病情需要仍可選用注射用兩性黴素B,重度腎功能損害者則需延長給藥間期或減量套用,套用其最小有效量;當治療累積劑量大於4g時可引起不可逆性腎功能損害。
(2)肝功能損害,注射用兩性黴素B可致肝毒性,肝病患者避免套用注射用兩性黴素B。
3.治療期間定期嚴密隨訪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鉀、心電圖等,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明顯升高時,則需減量或暫停治療,直至腎功能恢復。
4.為減少注射用兩性黴素B的不良反應,給藥前可給解熱鎮痛藥和抗組胺藥,如吲哚美辛和異丙嗪等,同時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2~5mg一同靜脈滴注。
5.注射用兩性黴素B治療如中斷7日以上者,需重新自小劑量(0.25mg/kg)開始逐漸增加至所需量。
6.注射用兩性黴素B宜緩慢避光滴注,每劑滴注時間至少6小時。
7.藥液靜脈滴注時應避免外漏,因注射用兩性黴素B可致局部刺激。
【用法與用量】
靜脈用藥:開始靜脈滴注時先試以1~5mg或按體重一次0.02~0.1mg/kg給藥,以後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每日或隔日增加5mg,當增至一次0.6~0.7mg/kg時即可暫停增加劑量,此為一般治療量。成人最高一日劑量不超過1mg/kg,每日或隔1~2日給藥1次,累積總量1.5~3.0g,療程1~3個月,也可長至6個月,視病情及疾病種類而定。對敏感真菌感染宜採用較小劑量,即成人一次20~30mg,療程仍宜長。
鞘內給藥:首次0.05~0.1mg,以後漸增至每次0.5mg,最大量一次不超過1mg,每周給藥2~3次,總量15mg左右。
鞘內給藥時宜與小劑量地塞米松或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同時給與,並需用腦脊液反覆稀釋藥液,邊稀釋邊緩慢注入以減少不良反應。
局部用藥:氣溶吸入時成人每次5~10mg,用滅菌注射用水溶解成0.2%~0.3%溶液套用;超聲霧化吸入時注射用兩性黴素B濃度為0.01%~0.02%,每日吸入2~3次,每次吸入5~10ml;
持續膀胱沖洗時每日以兩性黴素B 5mg加入1000ml滅菌注射用水中,按每小時注入40ml速度進行沖洗,共用5~10日。
靜脈滴注或鞘內給藥時,均先以滅菌注射用水10ml配製注射用兩性黴素B50mg,或5ml配製25mg,然後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不可用氯化鈉注射液,因可產生沉澱),滴注液的藥物濃度不超過10mg/100ml,避光緩慢靜滴,每次滴注時間需6小時以上,稀釋用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應在4.2以上。
鞘內注射時可取5mg/ml濃度的藥液1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9ml稀釋,使最終濃度成250?g/ml。注射時取所需藥液量以腦脊液5~30ml反覆稀釋,並緩慢注入。鞘內注射液的藥物濃度不可高於25mg/100ml,pH值應在4.2以上。
【禁忌症】
對注射用兩性黴素B過敏及嚴重肝病的患者禁用。
【兒童用藥注意事項】
靜脈及鞘內給藥劑量以體重計算均同成人,應限用最小有效劑量。
【孕婦、哺乳期婦女用藥注意事項】
注射用兩性黴素B用於治療患全身性真菌感染的孕婦,對胎兒無明顯影響。但孕婦用藥尚缺乏有良好對照的研究。孕婦如確有套用指征時方可慎用。
哺乳期婦女應避免套用注射用兩性黴素B或於用藥時暫時停止哺乳。
【老年人用藥注意事項】
老年患者腎功能有生理性減退,宜按腎功能減退的程度減量套用。
【不良反應】
1.靜滴過程中或靜滴後發生寒顫、高熱、嚴重頭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有時可出現血壓下降、眩暈等。
2.幾乎所有患者在療程中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尿中可出現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也可引起腎小管性酸中毒。
3.低鉀血症,由於尿中排出大量鉀離子所致。
4.血液系統毒性反應有正常紅細胞性貧血,偶可有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
5.肝毒性,較少見,可致肝細胞壞死,急性肝功能衰竭亦有發生。
6.心血管系統反應如靜滴過快時可引起心室顫動或心臟驟停。此外注射用兩性黴素B所致的電解質紊亂亦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注射用兩性黴素B靜滴時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7.神經系統毒性反應,鞘內注射注射用兩性黴素B可引起嚴重頭痛、發熱、嘔吐、頸項強直、下肢疼痛及尿瀦留等,嚴重者可發生下肢截癱等。
8.過敏性休克、皮疹等變態反應偶有發生。
【藥物相互作用】
1.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藥物在控制兩性黴素B的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合用,但一般不推薦兩者同時套用,因可加重兩性黴素B誘發的低鉀血症。如需同用時則腎上腺皮質激素宜用最小劑量和最短療程,並需監測患者的血鉀濃度和心臟功能。
2.洋地黃苷,注射用兩性黴素B所致的低鉀血症可增強潛在的洋地黃毒性。兩者同用時應嚴密監測血鉀濃度和心臟功能。
3.氟胞嘧啶與兩性黴素B具協同作用,但注射用兩性黴素B可增加細胞對前者的攝取並損害其經腎排泄,從而增強氟胞嘧啶的毒性反應。
4.注射用兩性黴素B與吡咯類抗真菌藥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在體外具拮抗作用。
5.氨基糖苷類、抗腫瘤藥物、捲曲黴素、多粘菌素類、萬古黴素等腎毒性藥物與注射用兩性黴素B同用時可增強其腎毒性。
6.骨髓抑制劑、放射治療等可加重患者貧血,與兩性黴素B合用時宜減少其劑量。
7.注射用兩性黴素B誘發的低鉀血症可加強神經肌肉阻斷藥的作用,兩者同用時需監測血鉀濃度。
8.套用尿液鹼化藥可增強注射用兩性黴素B的排泄,並防止或減少腎小管酸中毒發生的可能。
【藥理】
注射用兩性黴素B為多烯類抗真菌藥物。對注射用兩性黴素B敏感的真菌有新型隱球菌、皮炎芽生菌、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屬、孢子絲菌屬、念珠菌屬等,部分曲菌屬對注射用兩性黴素B耐藥;皮膚和毛髮癬菌則大多耐藥;注射用兩性黴素B對細菌、立克次體、病毒等無抗菌活性。常用治療量所達到的藥物濃度對真菌僅具抑菌作用。
作用機制為注射用兩性黴素B通過與敏感真菌細胞膜上的固醇相結合,損傷細胞膜的通透性,導致細胞內重要物質如鉀離子、核苷酸和胺基酸等外漏,破壞細胞的正常代謝從而抑制其生長。
【藥物代謝動力學】
開始治療時,每天靜脈滴注兩性黴素B 1~5mg ,後逐步增加至每天0.65mg/kg時的血藥峰濃度(Cmax)為2~4mg/L。血消除半衰期(t1/2?)約為24小時。蛋白結合率為91%~95%。注射用兩性黴素B在胸水、腹水和滑膜腔液中藥物濃度通常低於同期血藥濃度的一半,支氣管分泌物中藥物濃度亦低。注射用兩性黴素B在腎組織中濃度最高,依次為肝、脾、腎上腺、肺、甲狀腺、心、骨骼肌、胰腺等。注射用兩性黴素B在體內經腎臟緩慢排泄,每日約有給藥量的2%~5%以原型排出,7日內自尿排出給藥量的40%。停藥後自尿中排泄至少持續7周,在鹼性尿液中藥物排泄增多。注射用兩性黴素B不易為透析清除。
【用藥過量】
藥物過量,可能引起呼吸循環衰竭,應立即中止給藥,並進行臨床及實驗室監測,予以支持、對症處理。
【拼音名】: ZHUSHEYONG LIANGXINGMEISU B
【性狀】: 品為黃色或橙黃色粉末。
【貯藏】: 遮光,密閉,冷處保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