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大滅絕:
又稱:第二物種大滅絕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泥盆紀簡介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地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地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地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地擴大,陸相地層地發育,生物界地面貌也發生了巨大地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地成分也顯著改變。
魚類地時代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地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地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地時代”。最重要地是顯示出從總鰭類演化而來地原始爬行動物——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地出現。
氣候顯示泥盆紀時是溫暖地。化石記錄說明遠至北極地區當時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