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藝壇怪傑、鬼才“泥猴張”
鶴壁市“泥猴張”先生是河南省政協常委,其藝術成就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其作品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7件,早在93年河南就成立“泥猴張藝術研究中心”,新千年美國成立了“泥猴張藝術創作室”;“泥猴張‘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作品在全國多次獲獎,介紹泥猴張的報刊雜誌近百家。美國18家電視台拍錄專題“泥猴張在美國”;“泥猴”作品被編入九年義務教育國中三年級美術課本第二冊;人民日報海外版以大篇幅介紹泥猴作品;中央電視台以“鬼才泥猴張”為題介紹泥猴作品;中國中央電台以“鬼才泥猴張”為題的45分鐘的專題播出40萬字的《奇人泥猴張》一書今年出版;“泥猴張”三個字曾有企業家出資一百萬元壟斷收買;泥猴張的藝術作品既有25米的“百猴圖”;30米的“百蝦圖”、“百蟹圖”、“百福”、“百壽”、“百喜圖”,還有“百幅畫梅花圖”、“人祖系列猴圖”,以及百條件陶藝作品、書法作品等近千件。只要一搜尋,網際網路上隨處可見到關於“泥猴張”的介紹。
泥猴張先生從師於著名民間工藝理論研究家張道一先生,曾受吳作人等多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指點。他的作品以塑造泥猴為主,在書法、繪畫等民間藝術創作和研究上都有獨到的見解。泥猴張的藝術風格體現在“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近年來,他的泥塑代表作“群猴”、“百猴”、“三不猴”、“猴山”分別獲得國家、省級大獎,其中“百猴”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人物傳奇
黃河古道從一望無際的豫北平原彎彎穿過,在河泥淤積的地方有一個縣叫濬縣,古稱黎陽。在這裡積澱的不僅僅是千年的黃河泥土,還有千年的民間文化。儘管歷史上多戰亂,但仍有很多民間文化保留下來。唐代城牆,護城河,扎紙,年畫,木版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泥玩具,在今天濬縣還是全國最大的泥玩具集散地。因當地的泥玩具大多可當哨子吹,發出“咕咕”的聲音,所以被稱為“泥咕咕”或“咕咕哨”。
60年前,水澇,旱災,兵荒多的時候,農人家裡都窮得叮噹響,就在這滾油煎的時候,在濬縣小河鄉西張村,一個不識相的男孩降生到了人間。孩子的降生並沒有給這家人帶來多少喜悅。俗話說兒多母受苦,這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子了,再添一張嘴,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從小這個男孩就被視作家裡的累贅。但日子還是要過的,父親給取名張希和。
孩子的母親沒有奶水,又請不起奶媽,為了給孩子找一條活路,快一歲的時候,父母把他送給了鄰村的一戶人家。抱走小希和的時候,人家帶來了三升高粱。孩子的奶奶不同意了,說:餓不死大人就餓不死小孩。總算又把孩子給要回來了。
安生的日子過了不久,三歲的時候,家鄉鬧天花。當時的醫療條件很差,村子裡患天花的孩子很少能僥倖活下來。泥猴張也在劫難逃,幾天的高燒之後滿臉長滿了水泡,泥猴張的母親對他已經失去了信心,
對父親說:看來孩子的病是治不好了。扔到牲口圈裡餵狗算了。
一個星期過去了,父親到牲口圈裡一看,孩子身上還熱乎乎的,一模鼻孔還有氣。他趕緊把孩子抱到屋裡,用米湯餵孩子。竟然奇蹟般得活了下來。
一個剛滿一歲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夜被遺棄在牲口圈裡長達七天,居然沒死.在貧寒的生活中,它經歷了曲折磨難的生活,最終成為了了一代泥塑大師。他的故事在今天講來也許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在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那個時代的印記和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民間藝人的生活道路。
對泥猴張來說,童年的記憶是灰色的。就是因為生天化造成的滿臉麻子,泥猴張小小年紀就成了醜八怪。村裡的孩子大多數不跟他玩,他只好自個躲在旯旮里搓泥蛋蛋,摜泥塊塊。看到滿大街追逐嬉戲的孩子們,小小的泥猴張只好一個人躲在牆角,承受著他們的嘲笑。
但好強的泥猴張,並不甘心失敗。“我總想比他們強,我小的時候膽子比較大,別人不敢在牆頭上走,我敢。這么寬的井口,別人不敢跳,我就敢挑,那么高的樹別人不敢爬,我就敢爬。現在看來這不算什麼本事,但當時我就覺得自己是有本事。”
“有一天,村西的一個孩子頭,突然憐心大開,對我說:‘今天俺跟你玩,也讓村西頭的孩子都跟你玩,不過,你得辦成一件事情。’我一聽,甭提多高興,說:‘你們只要跟我玩,什麼事情我都辦!’那孩子頭手指著村頭那棵高得出奇的大榆樹說:‘樹上的小鳥快出窩了,你上去把它抓下來,俺都跟你玩。’樹下圍著一大群孩子,都嘰嘰喳喳地朝我嚷著:他能掏下那鳥俺連毛生吃了!這是輕蔑,這是挑戰。我忍受不了這些冷嘲熱諷,脫掉鞋子,光著胳膊,“蹭蹭”幾下就爬上了樹梢,像猴子那樣雙腳勾在樹杈上,騰出手掏得小鳥。我像個勝利者,神氣地坐在樹上,親吻著毛絨絨的小鳥,心裡像喝了蜜,把樹下的孩子急得嗷嗷叫。哪知上樹容易下樹難。我一手摟住小鳥,一手抱著樹幹,任光胸脯糙著樹皮,一點一點往下溜,胸脯疼得扎心,我不管這些,只一個願望:讓大夥瞧瞧俺不是孬種!待我下地時,已血流滿身,誰知還沒等站穩,那孩子頭便從我手中奪走小鳥,一聲唿哨,孩子們“嘩”地跑了個精光。我受騙了,在地下打著滾哭,傷心極了。”
講到這裡,泥猴張的聲音有些梗塞。
“俺三哥來了,他把我抱回家,說兄弟呀:不叫你跟他們玩,你非跟他們玩,他們都是騙你的。我母親這時正在和面,她撕了一塊面,給我捏一個小雞,說:就待在家裡學捏小雞吧,誰也別去找著玩。柔軟的麵團比小朋友好玩多了,它不會欺負我,捏出的小雞、小鴨也不會欺負我,在這裡我找到了快樂。”
張希和的大哥是民間藝人,它不僅會扎紙人、紙馬、還會捏神像、畫廟宇里的壁畫。在家裡,母親雖然嫌自己丑、但大哥卻很喜歡他。大哥忙的時候,都會讓他打打下手,遞個顏料、拿個畫筆。在大哥的薰陶下,張希和也喜歡上了寫寫畫畫,在他眼裡,整個西張村,大哥是最有本事的人了。
一次,大哥捏了八仙晾在院牆上,準備晾乾後扎到紙樓上。張希和看著喜歡,趁家人不注意就把八仙泥人全部偷走埋到麥秸里,每隔一會就拿出來欣賞一番。晚上大哥找不到八仙泥人,就知道是他幹的。把這事告訴了母親,張希和不承認,母親氣的掄起巴掌要打我,大哥把他給護住了,說:“這幾個八仙能值兩升麥子,你要喜歡哥哥再給你捏,你先把它們拿出來。等換了麥子給你烙油餅吃。”
相關採訪
幾個泥人能換這么多麥子。張希和一聽有油餅吃,就乖乖的交出了泥人。哥哥也沒有食言、今天給他捏個泥人、明天給他捏個泥馬、後天給他捏個小豬。善良寬厚的哥哥開啟了張希和的藝術之門,在哥哥那裡他學會了捏各種各樣的小泥玩具。誰跟他玩他就給誰一個,誰不跟他玩他就不給誰,慢慢就有人跟他玩了。 在孤獨中,泥猴張對捏制玩具產生了興趣,並逐步走上了泥塑藝術這條道路。但是使泥猴張專攻泥猴,卻是八歲時一件意外的事情。
離西張村5公里有個村子叫同山村,每年的3月28日,同山都有一次廟會。有一年父親給了他200錢(相當於現在的兩分錢),讓他去趕廟會。廟會上有一個老藝人在賣各種各樣的泥玩具。有小狗、小馬、小獅子、小豬等等。其中有一個小猴子,紅色的。張希和就喜歡這個小猴兒。他說:“200錢買個猴中嗎?”“不中,要三百。”沒辦法,眼巴巴的瞅了半天,小泥猴張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可心裡總放不下那個小猴,離開沒多久,又回來了。一直呆在那裡眼巴巴的看著那個老藝人。幾個小時過去了,午已過晌了,小泥猴還在那裡蹲著看。老藝人看這個小孩確實喜歡這個小猴兒,就說,“送你一個吧。”
得了這個小猴,張希和特別高興,晚上睡覺還把它放到被窩裡,拿出來聞聞泥巴的味道。十歲那年,張希和上學了。老師知道他能寫會畫,就把黑板報的工作交給了他。這可是個體面的活兒,同學們都很羨慕,張希和也整天琢磨著把黑板報辦好。國小三年級的時候,他的一個同桌王記竹,有一本小畫冊,叫《怎樣學美術》。她經常向他炫耀,張希和想用手摸一下都不行,干著急。
有一次放學了,同桌把書忘到書桌上了。張希和就把這本書偷走了。第二天上課,王記竹發現書不見了,向老師匯報了,其中有幾頁我最喜歡的已經被我撕掉了。王記竹讓我賠她,怎么賠呢?老師說:乾脆你陪她三個雞蛋。
三個雞蛋換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張希和高興的不得了。“三個雞蛋在當時也不得了啊,可是這本書太好了。讓我賠十個雞蛋我都賠。”
儘管從一本《怎樣學美術》的書中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深受民間文化薰陶的泥猴張還是憑著自己的執著和悟性還是最終把泥巴玩出了名堂。
國中畢業後到了縣供銷社工作,後來又因為多才多藝被調到了縣文化館工作。在那裡,泥猴張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猴兒鏡頭上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泥猴張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國內慢慢有了名氣。作品也被編入了全國中學美術課本。還漂洋過海到美國講學,辦展覽。泥猴張的名字也慢慢叫響了。
泥猴張的事業道路是曲折的,他的婚戀生活更是曲折動人,因為張的醜,婚姻曾一波三折,結婚後,妻子因其醜,曾跳井自殺。但他的婚戀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最重要的是本事和真誠。
在泥猴張孤獨的童年中,有一位姑娘帶給他最多的歡笑。給了他心靈上最多的安慰。她就是泥猴張西鄰的小黑妞。她覺得張希和有本事,別人不敢走牆頭,他敢;別人不敢跳井口,他敢;別人不會爬樹,他會。她就喜歡和他玩。別人罵他她幫他罵,別人打他她幫他打。
童年的夥伴已經出嫁了。泥猴張也在鄉供銷社參加工作了。當時那個時候,農村小伙子二十歲就都結婚了,張希和還沒找到對象,母親就這個事愁的不得了。就怕兒子安不了家,娶不上老婆。這個時候的張希和也著急,母親本來就嫌棄他,娶不上老婆,俺娘不更嫌棄。後來在鄰居的介紹下,張希和有了妻子,孩子的媽媽申金英。
她當時才十八歲,而他二十二歲了。婚後剛開始一段時間,小倆口和和美美倒也不錯。後來,他發現妻子個性過於剛烈,爭強好勝,總怕別人小看她,加之年輕,又經不住人家挑動,她開始不滿起來。結婚不到一年,妻子就鬧著要離婚。問她到底為什麼,她說:“人家都說你醜八怪,醜得出奇,說得我沒法跟你過!”張希和說:“別上人家當,我人醜,德行好著哩!”而妻子卻聽不進去。一天,妻子把所有的好衣服都穿上,來到井沿上,恨嫁了個醜人;恨她命苦,沒找到般配人家,越想越氣,越氣越不想活了,於是,一頭栽進井裡。由於衣服穿多了,一時難以沉下去,緊接著頭又翻出水面,再往下栽,又翻了一番上來,再也栽不下去了,久死不成,又產生了生的欲望。她扒在井壁上大哭起來,剛好隊長從井旁過,聽見哭聲,才把她救起。
當時張希和心裡很難受,後來有了孩子福斌。那漂亮著呢,白胖的小孩。他媽高興的不得了。這日子就就開始走向正常了。他們有四個孩子,都是妻子一手撫養大的。1986年前,他們家還住在鄉下,幾畝地都由妻子一個人種,麥子黃了,只靠妻子一個人去割,又靠妻子一個人一車一車地拉到場。忙不過來時,她索性乘著月出人靜時,穿著褲頭,甩著汗水加班加點乾。她吃的是人飯,出的是牛力。累急了,她在地里罵我:“張希和呀,你搞什麼事業呀,這幾個孩子你真不管了嗎,你真想把我累死呀!”愧對於妻子的張希和自認為自己不是個好丈夫。要說他以後被人譽稱為“泥猴張”,作品能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展出,能上教科書,能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能上中央電視台,沒有申金英強有力的支持是不行的。除了哺養四個孩子,扛起全家的農活外,還極力支持張希和搞創作。有時創作缺經費,她把她賣豆,賣布的錢都拿出來給丈夫。直到現在,單位還欠張希和墊出來搞事業的近2000元錢,可以說,這些錢都是她的血汗錢!張希和是踏著妻子的肩膀一步一步登上民間殿堂的,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張希和。
濬縣泥人“泥猴張”
豫北的濬縣,古稱黎陽,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隨著戰爭硝煙的消失,這裡的人民在昔日的古戰場上安居樂業。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這裡傳統的奶奶廟會。別小看了濬縣大坯山、浮丘山的古廟會,它可是當地民眾的重大活動。每到會期,濬縣車水馬龍,香客雲集。本縣的、外縣的、趕車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熱鬧。有的是燒香拜祖,有的是遊樂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有的是買賣交易。所以,濬縣古廟會聲勢之浩大,氣氛之熱烈,在河南是遠近聞名的。
到濬縣廟會來進行買賣交易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攤點從城裡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廟前。在這些攤點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的泥塑。泥塑的品種主要是動物,有雞、狗、馬、猴、獅、燕等,因濬縣的泥塑都要塗上色彩,所以又叫泥彩塑。來趕廟會的人一般都要買上幾個回去給孩子當玩具,故而當地人也稱它為"泥,玩具"。藝人在製作泥玩具時,習慣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紮上通孔,孩子們玩耍的時候還可以當哨子吹,"咕咕咕"的哨聲伴著孩子們的笑聲響遍村莊和田野,這種悅耳動聽的音響效果,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所以,孩子們親切地稱它為"泥咕咕"或"咕咕哨兒"。
濬縣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黃膠泥。人們將黃泥曬乾,碾碎過篩,加上棉花或紙漿,再摻水和勻,用木頭捶打數遍,使膠泥變得柔軟細膩。然後,經過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塊黃泥,玩笑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剛剛捏好的泥玩具容易變形,人們把它放在鍋台上,待烘熱冒煙時,趕忙用黑或棕色顏料打底。之後,再在晾乾的泥玩具上塗上各種鮮艷的色彩,使它與動物的造型協調一致。經過彩繪的泥塑,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煞是好看。紅綠黃藍等色彩把膠泥的本色完全覆蓋了,不知底細的人,還真不知道這栩栩如生的玩意竟取材於泥土。
說起濬縣的泥塑藝人,那真是數不勝數。別看這些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農夫識字不多,他們卻在電視裡留過影,電台里留過聲,報紙上留過名。那個以捏泥猴出名,曾漂洋過海到美國講學並進行泥塑表演的張希和,在當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們都叫他"泥猴張"。
"泥猴張"生長在濬縣農村,自小就受到民間藝人的藝術薰陶。小時候和大人一塊兒趕廟會,見了泥猴就痴迷得邁不動步子。買些泥猴回家比著捏,開始時怎么捏也不像。後來,他虛心向老藝人學習,並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泥塑技藝,創作出具有個性特點、妙趣橫生的泥猴系列作品。"泥猴張"捏的泥猴多是素色泥猴,具有誇張變形擬人化的特點。象"喜猴"、"怒猴"、"撤尿猴"、"抽菸猴"、"踢球猴"、"舞蹈猴"等,以猴來表達人的喜怒哀樂,以猴來表現人的思維活動。他的泥猴頭大身子小,注重表現猴子的面部表情。
"泥猴張"捏泥猴有四個特點,一是"快",一小塊黃泥,一分鐘的時間,就變成了一隻靈巧可愛的猴子。二是"不瞧",閉上眼或是用布蒙住眼,照樣可以捏出姿態各異的猴子。三是"背手倒捏",他雙手背在身後,捏出的猴子神形皆備。四是"造型無窮",面對眾多的觀眾,他胸有成竹,不論人們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他都能"手到猴來"。凡見過"泥猴張"捏泥猴的人,無不為他爐火純青的技術發出嘖嘖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