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村

同山村

宇文化及多次進攻倉城,仍不能克。 一次,王越回鄉省親,濬縣縣令前去拜訪。 這是王越指點濬縣縣令這么乾的,而且只準輸,不能贏。

基本信息

童山(同山)之戰

折戟黎陽 一日為帝的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619) 中國隋代末年叛軍首領 。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將宇文述之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很受寵信。隋煬帝即位,授他為太僕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陽公主。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願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統領驍果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於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10餘萬西歸。
宇文化及10餘萬大軍直指黎陽,李密親自帶領2萬步騎前去迎戰。當時,隋越王楊侗已稱帝,遣使授予李密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等頭銜,命令他先平宇文化及,然後入朝輔政。宇文化及兵至黎陽,分兵圍瓦崗軍將領徐世勣軍於黎陽倉城。李密知宇文化及軍糧草不足,利在急戰,有意不與之交鋒,卻派兵阻遏其歸路,又派遣徐世勣固守黎陽倉。
宇文化及多次進攻倉城,仍不能克。李密算計著宇文化及糧已用盡;難以支持,於是假裝與之講和,以麻痹其部屬。宇文化及卻不醒悟,還寄希望李密贈送糧草,而對其部屬用糧毫不控制。後來他發現中計,非常生氣,與李密在衛州的同山(今河南濬縣西南)下擺開戰場,從早到晚鏖戰。李密被流矢射傷墮馬,昏死過去,被部將秦叔寶救回,退屯於汲縣(今屬河南)。宇文化及部也力竭糧盡,部下又紛紛背叛他。便率部北趨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化及部將陳智略、張童兒等先後歸附瓦崗軍。起初,宇文化及留輜重於東郡(治今河南滑縣東),派刑部尚書王軌守之。這時,王軌連整個郡一起向李密投降。化及被迫改變了行軍路線,率殘部2萬人北上,他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殺楊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台),與其兩子同時處斬,其所建政權許滅亡。
黎陽同山之戰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瓦崗軍這場以寡敵眾的阻擊戰,對遲滯宇文化及北歸東都,瓦解隋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山村名的由來

同山位於縣城西南16公里。西南到東北走向,長約2.1公里,寬約1.7公里,面積3.7平方公里,相對主高度84米。同山,最早記載見於。,《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武王伐紂會同諸侯於此,故名同山相傳周武王伐諸侯會同於此,故名。因其裸露,不生草木,又名童山。隋末李密率瓦崗軍與宇文化及決戰於此。山西側有金摩崖題記。山周有多處漢代古墓,有文物出土。山南有漢末袁譚城、倉城遺址。

濬縣八景之同山晚照

據說,西陽西下,晚霞照于山項,山影卻現於山西側。

同山西側有一個天然石洞,洞旁有一座廟,晚霞射在洞口一塊光潔如鏡的岩石上,光呈五彩,廟影西向。
相傳,有一位天上的仙女,因戀人間福地,來這泂中居住,後來參加王母娘娘蟠桃會,一去不回,留在洞中的梳妝用的鏡子年深日久,就化了為那塊山崖。
伾山曉月望沖天,龍洞祥雲升紫煙;
瑤池玉女留仙跡,歲寒雙秀在浮丘;
雲溪燕語衛水舟,西有善化奇峰頭;
同山晚照白日現,淇門風掃萬古流。
1.伾山曉月指,每當月滿之時,從呂祖祠上面的園門處恰好可以看到在八卦樓頂端一輪圓月高掛中天的奇景;
2龍洞祥雲指每當陰雨天氣即將來臨之際,有霧氣騰騰繚繞於龍洞上方。堪稱天然的天氣預報處。
3瑤池的方位在大伾山東麓,原紫金山、鳳凰山附近,傳說是王母和眾仙女下凡洗澡的地方,今已不存。
4歲寒雙秀指在浮邱山山門前原有兩棵古柏,一棵像猴,一顆像雞,二肖相向而拱,迎接客人。今已不存。然碧霞宮後千佛寺那棵“彭祖柏”需三人合抱,可為一觀;還有大伾山天齊廟前的“情人柏”也情趣盎然。
5雲溪燕語指站在西關外的那座古老的石橋(橋稱雲溪橋)上,看成片的燕子蹁躚穿梭,聽接隊的子燕嬌啼呢喃,觀古老的運河裡百舸爭渡的勝景。三十年前可以看到。
6屯子的尖山、平山統稱善化山。
7同山晚照指在同山西側有一光滑如鏡的大石壁,人站在前面,當夕陽西下的時候,人仍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且影子在西。(另,同山的來歷:周武王伐紂,召集各路諸侯,會同於此,由此稱同山。)
8淇門風掃指在淇門村口有一古塔,每當下雪時,唯獨這裡不落雪花。概風替人掃走了。

王越輸同山

一次,王越回鄉省親,濬縣縣令前去拜訪。再感謝王大人劃定淇 河浚地。為濬縣辦了不少好事。王越問:“這幾年濬縣收入怎樣?”縣令面有難色的回稟:“濬縣低地方,十年九淹。境內有幾座山,石多土少又不打糧食,多虧王大人在朝里關照,這幾年總算還能維持。”王越說:“地不分好壞,一畝地頂一畝這個征糧法,對濬縣來說難處不少。能不能讓長垣那平原地代替濬縣負擔一些?”濬縣縣令不解地問:“那兒哪能呢?”王越胸有竹地說:“能。你只要聽我的指點就行,定能讓長垣替濬縣拿一些糧餉。”不多一會兒,長垣縣令,淇縣縣令,湯陰縣令,內黃縣令等都來拜訪王越啦。王越一一接見,親熱敘談。晌午又設盛宴招待。各位縣令個個吃得灑醉飯飽。腸滿油肥,好言多說,唯命是從,萬望王大人多多栽培。王越又把諸位留下,夜晚又是灑綠燈紅熱鬧一番。王越說:“諸位都是地方上的父母官。來到這裡不必拘束,可以隨意一點,歇一歇玩一玩。打打麻將,下下寶,各顯其能。
王越撮合濬縣縣令與長垣縣令下寶。長垣縣令押的是銅錢萬貫,濬縣縣令押的是同(銅)山一座。這是王越指點濬縣縣令這么乾的,而且只準輸,不能贏。結果,把同(銅)山輸給了長垣縣令。事後長垣問同(銅)山在哪?濬縣縣令領著他到荒同(銅)山上一看,方知自己上當受騙。但這是在王大人面前說的話,又不能反悔。從此以後,長垣縣一直替濬縣拿同(銅)山一帶荒山野嶺的糧餉。濬縣縣令的日子才好過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