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愛修,A.M.T.S.

波愛修,後期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出身於貴族家庭,早年在雅曲和亞歷山大里亞等地受教育,熟諳希臘文。曾任西羅馬皇帝提阿多列克的宮廷顧問。510年任執政官,520年升首席執政官。522年因被懷疑與東羅馬勾結被判通敵叛國罪入獄。約於524年被處死刑。

波愛修學識廣博,有大量著作和翻譯,最早把亞里士多德的和等翻譯為拉丁文傳到西歐。他還對亞里士多德的、、作了譯註。他著有等 5種神學著作和、<波菲利注釋>及有關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四藝"的著作等。

哲學思想波愛修在《波非利注釋》一書中,針對波菲利提出的關於共相的 3個問題,運用亞里士多德哲學觀點作出自己的解答。他認為共相既然為若干個體所共有,因此,它既不可能是個體,也不可能是可感知的實體;再者,如果共相完全是由頭腦形成的,而與任何事物無關,它就不成其為共相,而只是一種空洞的思想。波愛修的結論是:"種"與"屬"是頭腦在感覺的基礎上加工的結果,因此,共相存在於事物之中。而它本身卻是非物質性的。這為後來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論作了理論準備。他還用亞里士多德關於形式、質料、範疇等學說,解釋基督教神學中"三位一體"和神的存在等教義。波愛修將哲學區分為思辨哲學和實踐哲學兩部分。思辨哲學又分為:①自然哲學,研究存在於質料與運動中的形式;②數學,研究不具質料的不變動的形式;③神學,研究存在於質料和運動之外的形式。實踐哲學分為倫理學、政治學與經濟學。邏輯是研究哲學的工具,也屬於哲學。他將 "位格" 定義為"有理性的個別實體",後來為托馬斯·阿奎那所接受。

波愛修寫於獄中的《哲學的慰藉》是中世紀廣泛流傳的著作之一。全書分 5卷,以波愛修與哲學之女神進行對話的形式,用散文及詩體抒發其受陷入獄的委屈心情。其中通過論述知識、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權勢、靈魂、賞善罰惡、天意與自由等問題,表述了以認識神為獲得至善、以哲學沉思為莫大安慰的思想。該書充分反映他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學觀點。在中世紀曾譯有多種語言。英王阿爾弗雷德、喬叟、伊莉莎白一世都曾為它作英譯。波愛修的有關著作曾被用作教材,影響深遠。他把古希臘羅馬哲學和中世紀經院哲學銜接起來,在西方哲學史上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邏輯思想波愛修創造了大量的邏輯學拉丁術語。這些術語大部分一直沿用至今。他對定義和劃分問題作了深入研究,確定了屬加種差的定義和發生定義。在命題方面,波愛修著重研究了換質、換位、換質位等各種命題的組合形式,和相同主謂項的反對命題、矛盾命題、差等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建立了一直保留在傳統邏輯中的對當關係理論。他對直接推理也有獨到的研究。他試圖創造一些符號或字母,以便進行有效的推演。傳統邏輯所沿用的三段論的公理也是由他提出來的。

波愛修發展了命題邏輯,他把假言命題分為簡單的和複合的,他認為由假言命題的肯定、否定以及與各種模態命題的組合,可以推出成千上萬的假言命題。在研究假言命題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假言推理(見假言三段論)的10個式,例如:

①如A則B,A,所以,B。

②如A則B,非B,所以,非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