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星圖

波德星圖——古典星圖的顛峰巨著。

概述

古典星圖的顛峰巨著古典星圖的顛峰巨著

如果說古典星圖的黃金時代開始於拜耳星圖,那么兩個世紀之後——1801年另一位德國天文學家波德(J.E.Bode)的巨著Uranographia(簡稱波德星圖)的問世將古典星圖推上了頂峰,但在這以後,古典星圖便開始被更為實用的現代星圖取代了。

作者簡介

波德生於德國漢堡,自學天文學,1786年起擔任柏林天文台台長,長達40年之久。他發表過多種天文普及著作和星圖,被稱為“波德星圖”的有7種之多,其中以1801年出版的Uranographia最為著名。Uranographia共14幅,為超大幅的摺疊圖版,其中12幅為北半球的每月星圖。Uranographia共有17000顆恆星,包括所有肉眼可見的恆星和一批暗達8等的星,此外還有約2500個星雲星團以及幾乎所有曾經被使用過的星座。18世紀和19世紀是星座“泛濫”的時代,最多時竟多達120個(現在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頒布的標準,共有星座88個)!Uranographia中採用了大約100個星座。

貢獻

波德還是第一批繪出明確的星座界限的星圖作者之一,星座界限對於現代的天文學家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在當時卻很少有人涉及,而且缺少統一的標準,但星座界限的出現畢竟使得每一顆星都屬於了確定的星座。Uranographia還採用了極佳的圓錐曲線投影法,使得星座圖形的變形最小,這一方法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古典星圖向現代星圖的過渡

波德星圖波德星圖

19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的各個領域都迎來了革命性的發展,天文學也不例外,例如恆星位置的測量精度在19世紀前半葉得到了極大的提高,1830年前後天文學家已經能夠得到小於一個角秒(1/3600)度的測量精度。測量精度的提高使得編制高精度的星表成為可能。進入19世紀後在星圖領域的另一個變化是逐漸淘汰了華麗的星座圖案,這也標誌著古典星圖開始逐漸向現代星圖過渡。

波德星圖波德星圖

在當時的情況下,再繪出星座的藝術圖形不但顯得多餘(同時也增加了製造成本),更容易使人們對天文學產生誤解,一方面這些星座圖案會使人們覺得天文學過於華麗而不像一門嚴肅的科學,另一方面當時的天文學家正在苦於公眾經常分不清天文學與占星術,而星圖中的圖案往往使得公眾對天文學的誤解進一步加深。促使古典星圖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已經習慣於利用天球坐標,而無需星座圖案來描述星星的位置了。此外,複雜的圖案占用了圖面大量的空間,也使得圖中的星數大受限制。 儘管如此,在波德星圖之後仍不斷有古典星圖問世,其中傑出的代表是英國人詹米森(A. Jamieson)於1822年出版的“天圖”(A Celestial Atlas)。這套星圖由30幅圖組成,其特點是每幅圖都配有詳細的文字解說,實際上是將星圖和觀測手冊合在了一起,非常實用。有一些星圖為彩色印刷,這在當時非常新穎。詹米森的星圖仍然保留了18世紀古典星圖的許多特點,其中主圖仍採用過時的正弦曲線投影法,這顯然是受了弗拉姆斯蒂德星圖的影響。不過詹米森星圖沒有波德星圖那么雜亂,更適合初學者使用。古典星圖的作用,並沒有因為現代科學的發展而消亡,不過更趨向於藝術欣賞的範疇,許多藝術家在古典星圖的基礎上用現代思維的手法,創作出新型的星座圖形,又創建了一個個新的星座畫廊,成為古典星圖的新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