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

1993年被註冊為世界遺產的“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物”(奈良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群,據說這是聖德太子藉由推古天皇的禱告,為祈願治癒其父用明天皇之病而於607年建造的。現在的寺院由西院、東院和子院群組成。西院是自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前半葉重建的,東院建造於8世紀前半葉。西院內的主要建築物金堂、五重塔、中門、長廊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珍貴的建築物,它向世人展示7世紀的木造佛教建築風格。位於東西兩院周圍的子院的建設始於12世紀前後,其數目不斷增多,其中的大部分建築物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法起寺是一座7世紀建造的寺院,而現在只留下706年建成的三重塔。它與法隆寺西院一樣,也是具有初期佛教木造建築風格的建築物。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佛教建築群大門
1993年被註冊為世界遺產的“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物”(奈良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群,據說這是聖德太子藉由推古天皇的禱告,為祈願治癒其父用明天皇之病而於607年建造的。現在的寺院由西院、東院和子院群組成。西院是自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前半葉重建的,東院建造於8世紀前半葉。西院內的主要建築物金堂、五重塔、中門、長廊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珍貴的建築物,它向世人展示7世紀的木造佛教建築風格。位於東西兩院周圍的子院的建設始於12世紀前後,其數目不斷增多,其中的大部分建築物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法起寺是一座7世紀建造的寺院,而現在只留下706年建成的三重塔。它與法隆寺西院一樣,也是具有初期佛教木造建築風格的建築物。

歷史回顧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法隆寺全貌
佛教傳到日本大約50年之後,出現了一位叫做聖德太子的王子。刷新古代政治的太子致力於保護和推廣佛教。佛教最早在日本紮下根基的“斑鳩里”一帶,至今還存留著很多與聖德太子有關的寺院,這些寺院以法隆寺為中心,包括法起寺、法輪寺、中宮寺等。1993年,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而聞名於世的、以著名的“西院伽藍”為首的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物被登記為世界遺產。斑鳩里的建築群在順應中國文化之後,還不斷摸索日本的寺院建築的格局,結果成為日本特有樣式確立的代表性建築實例。遵照聖德太子遺言而在宮殿舊址建造的法起寺中,至今還保存有建造時唯一留下來的建築物——日本最古老也是最大的三重塔。雖然沒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與法隆寺東院的夢殿相連的中宮寺也是與聖德太子有關的寺院,寺中供奉的彌勒菩薩(被稱為“半跏思惟像”)在右手托腮菩薩像中是造型最美的一尊佛像,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簡介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佛像
在奈良縣的法隆寺地區,有48座佛教建築,它們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築形式,是木質建築的傑作。其中的11座建築修建於公元8世紀之前或公元8世紀期間,它們標誌著藝術史和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即再現了中國佛教建築與日本文化的融合。這些建築與佛教同期被傳入日本。法隆寺地區擁有許多佛教廟宇,包括法隆寺,這裡一直成為佛教徒朝拜的重要中心,同時世界最古老的木質建築就在這個地區。法隆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別名斑鳩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聖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築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寺內有40多座建築物,保存著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現存廟宇群由西院、東院和很多附屬廟宇組成。西院重建於7世紀末和8世紀初。西院的金堂佛像殿、五重塔、中門和走廊是早期佛教建築風格的重要典範,而這一建築風格在中國和朝鮮的其它地區早已蕩然無存。東院建於8世紀末,有夢殿等建築群,寺中有17座被指定為國寶的建築物,此外還有各時代的雕刻、繪畫、工藝品,是佛教藝術的一大寶庫。西院寺中用木刻版壓成花紋的土牆大道,是法隆寺的特色。大道盡頭的中門門柱上還有外曲線形成的花紋,這又是仿希臘建築的藝術特色。建於670年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建於620年的金堂內供奉著中國北魏風格的釋加牟尼青銅佛像和藥師如來像,這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

東院後面的中宮寺珍藏著一尊木刻彌勒佛像,這是奈良雕刻的登峰造極之作。彌勒佛一腿繞在另一腿上,頭微微側向一邊,一手太至腮邊,顯出莊嚴、泰然、若有所思的神情。西院和東院中的歷史建築建於公元8世紀到公元13世紀期間。環繞周圍的附屬廟宇則建於公元12世紀,並一直持續到公元19世紀。我們今天見到的建築則建於公元17世紀和19世紀之間。法隆寺地區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文化和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建築展示了從早期到現在的日本佛教歷史。雖然法隆寺建於公元7世紀,但現存僅有一座三層寶塔,修建於公元706年。同西院的建築結構一樣,這座寶塔成為早期佛教木質建築風格的典範。

建築風格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中宮寺
除法隆寺外還有法起寺、中宮寺、法輪寺也被選入世界遺產。其中的核心建築——法隆寺,是607年由當時的政治家聖德太子(574~622)(Syotokutaishi)建造的。寬闊的寺院裡,珍藏著38件國寶和151件重要文化遺產,是日本美術的寶庫,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群。寺院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以金堂(主要建築)和五重塔為中心,東院以夢殿為中心。文化風格方面,絲綢之路的文化和日本特有的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是其特點。西院的金堂內安放著被指定為國寶的“釋迦三尊像”等重要的雕刻藝術品。位於金堂西側的五重塔高32.6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採用大波形屋瓦的屋頂充分體現了緩坡屋檐的曲線美。所謂佛塔是用來保存佛陀遺骨的墓穴,所以五重塔內也有安放遺骨的容器。一樓的牆壁上,用寫實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佛陀臨終前的樣子。東院的中心建築是夢殿,是739年為供奉聖德太子而建造的八角殿堂。殿堂里安放著一尊高178.8cm的救世觀音像,這一高度據說與聖德太子的身高是一樣的。這尊像一直以來作為秘佛(因宗教信仰的問題,通常不讓人看到的佛像)進行供奉,長年用白布包裹著,幾乎沒有任何損傷。1884年(明治17年),由美國的東方美術研究家ErnestFranciscoFenollosa(1853-1908)和日本的美術史學家岡倉天心(OkakuraTenshin,1862-1913年)的共同主持下揭開白布,向世人展示了佛像的全貌。只在春秋兩季的規定時間向公眾開放。

主要寺院

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群法隆寺
法隆寺,又稱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是聖德太子于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廟,據傳始建於607年,但是已無從考證。法隆寺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寺內保存有自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築及文物珍寶,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類合計2300餘件。法隆寺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東院建有夢殿等,西院伽藍是世界上最古的木構建築群。法隆寺建築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法隆寺1950年從法相宗獨立,現在是聖德宗的本山。

法起寺,創建於638年的法起寺,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說是山背大兄王將聖德太子創建的岡本宮改建成了寺院,所有的建築物中僅保存下706年完工的三重塔(現為國寶級文物),其高度為23.9米,為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和最高的三重塔。金堂與塔的位置與法隆寺相反,被稱為法起寺式寺院布局。連雲港宿城法起寺建自漢代,相傳有一些西域康居國的僧人和教徒在這裡修行,滅度(死亡)後葬在當地,專門為他們建立了鷲峰石塔。宋代鹹淳年間(1270年前後),廟裡出了個高僧叫鷲峰和尚,禪寺也漸漸被人們稱作鷲峰禪寺。到了明代萬曆年間(1600年前後),連廟裡的一般僧人也都被稱作鷲峰僧人。鷲峰成了法起寺的代稱,成了法起寺的光榮。抗日戰爭中法起寺被日寇炸成一片廢墟,1958年修建宿城水庫,廢墟淪入水底。

法輪寺,原為喀喇沁中旗王府家廟,位於大城子鎮政府西院。法輪寺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於嘉慶八年(1803年),歷經58年。建在遼、金、元時期的靈隆寺廢墟之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全寺占面積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體建築和8幢輔助建築,全部建築呈現在由南至北、由低至高的一條軸線上。建築材料主要是磚、、石、木、青磚青瓦、畫棟雕梁,是全縣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最完美的一組建築群。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