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Falasha 亦作Felasha)又稱比塔以色列人,即信奉猶太教的衣索比亞(Ethiopia)人,是世界上唯一的黑皮膚的猶太人,主要居住在衣索比亞亞貢達爾省的北部山區。“法拉沙”在當地語是“外來戶”之意。但是這些猶太人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在移民以色列後,法拉沙人在拉比的教導下逐漸回歸到主流的猶太教中去。法拉沙男子傳統上是鐵工、織工和農人;婦女以制陶聞名。

簡介

圖片描述
法拉沙人(Falasha 亦作Felasha)是世界上唯一的黑皮膚的猶太人,在衣索比亞期間他們信仰原始的猶太教義,他們沒有律法,沒有猶太人的經典《塔木德》因而曾被外界一度懷疑不是真正的猶太人,但的他們確保存並信守猶太教傳統。他們遵守安息日習俗,奉行割禮,由村落祭司領導會堂儀式,遵照猶太教某些齋戒法律,在猶太教歷尼散月14日提供牲品,遵守某些重要的猶太節慶。

民族歷史

以色列王室

法拉沙人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自稱系出以色列王室,是希巴女王與所羅門王之子曼涅里克一世(Menelik I)的後裔。但實際上他們的祖先可能是衣索比亞當地的阿高(Agew)人,也可能是希伯來人十二個支派中神秘消失了的十個支派之一。基督教紀元開始前後幾百年間住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猶太人使他們改變信仰。4世紀時,衣索比亞強大的阿克蘇姆(Aksum)王國皈依基督教後,法拉沙人仍保持虔誠的猶太教信仰,因此受到迫害,不得不撤至衣索比亞北部的塔納(Tana)湖周圍地區。儘管衣索比亞基督徒設法在15和16世紀消滅法拉沙人,他們還是保持部分獨立到17世紀,這時的皇帝蘇斯尼約斯(Susenyos)才把他們擊潰並沒收其土地。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法拉沙人處境有所改善,此時有數以萬計的法拉沙人住在塔納湖以北地區。

衣索比亞王室

法拉沙人在衣索比亞歷史上作出過貢獻。從13世紀至19世紀中期,衣索比亞各朝代就有58位國王是屬“所羅門血統”的。衣索比亞獨立後,曾將是否具有“所羅門血統”定為王位繼承的標準。衣索比亞最後的一個皇帝海爾·塞拉西就自稱為所羅門王和色巴女王的第255代嫡孫,是“猶太教的雄獅”。法拉沙人驍勇善戰,歷代君主都選用他們充當宮廷衛士。

以色列定居

最後一批黑皮膚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最後一批黑皮膚猶太人返回以色列
1974年,衣索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後,新政府實行土地改革,允許法拉沙人擁有土地,鼓勵他們下山。但由於近十幾年來,衣索比亞戰亂不已,加上連年災荒,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批法拉沙人背井離鄉,逃往外國避難。而同阿拉伯國家對抗的以色列,由於兵員和勞動力匱乏,便趁機以人道主義救援為名,於1985年和1991年先後兩次實施代號為“所羅門行動”的救援計畫,用飛機從衣索比亞空運3萬多名法拉沙人到以色列定居。

1980~1992年約有4.5萬法拉沙人逃離旱災和戰爭為害的衣索比亞,遷徙至以色列。還留在衣索比亞境內的法拉沙人數目無法確知,但估計只剩幾千人。法拉沙人社區逐漸融入以色列社會,成為日後種族間緊張和爭議的根源。

強制避孕事件

2013年初,媒體報導以色列猶太事務局(JAFI),在過去十年中,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形下,強制讓過渡營中移入以色列的衣索比亞猶太人婦女注射長期的避孕針,造成近十年以色列境內的衣索比亞裔猶太婦女生育率降低50%,此事公開之後引發關注爭議和遣責認為有種族歧視甚至氣類似種族滅絕的舉動,以色列衛生部才因此下令各單位停止此一措施。

歷史傳說

據聖經《舊約》的《列王記》記載,公元前973年,智勇雙全的所羅門繼承其父大衛王的王位,成為以色列國王。這位賢明的君主治國有方,使以色列成為西亞強極一時的王國,史稱以色列的“黃金時代”。而非洲之角的古國衣索比亞,在色巴王朝女王馬克達統治之下,也是國勢鼎盛,版圖遼闊,稱雄一方。

馬克達女王仰慕所羅門王英名,特意到耶路撒冷去拜訪他。兩位君主相見,均為對方的美貌和才智所傾倒,遂產生了戀情。回國途中,馬克達女王在今厄利垂亞生下一子,取名埃布納·哈基姆,意為“智慧之子”。

馬克達女王回國之後,即皈依猶太教。埃布納·哈基姆於母王去世後繼位,稱孟尼利克一世。他登基後即去耶路撒冷朝見父王所羅門。所羅門王大喜,隨後派一隊年輕的以色列人護送他回國。這批以色列人後來定居衣索比亞,被認為是法拉沙人的祖先。

經過幾個世紀的繁衍和發展,法拉沙人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人口曾增加到幾百萬人。

生活習俗

法拉沙人法拉沙人
“法拉沙”在衣索比亞古老的吉茲語中意為“外來人”。他們聚居在塔納湖以北地區,男子大多務農,少數從事織布和打鐵等手工藝活,婦女則從事家務和制陶。

和大多數衣索比亞人一樣,他們的生活水平很低,文盲率很高。

他們長期被當作一個少數民族對待,備受歧視,長期被剝奪擁有土地的權利。

但是,他們不顧民族與宗教的歧視,堅持信奉猶太教,誦讀用吉茲語翻譯的《聖經》和其他猶太教經文。他們雖然不大懂猶太教律法,某些宗教儀規和民族習俗同主流猶太人社會也有差異,但他們仍嚴格遵守猶太教的法規和傳統。

文化藝術

法拉沙人有用吉茲語(Geez)寫成的一部《聖經》和祈禱書。他們沒有律法,但的確保存並信守猶太教傳統。他們遵守安息日習俗,奉行割禮,由村落祭司領導會堂儀式,遵照猶太教某些齋戒法律,在猶太教歷尼散月14日提供牲品,實行割禮和齋戒,過安息日、逾越節、贖罪日等猶太教節日。

鴿之翼行動

黑皮膚的以色列士兵黑皮膚的以色列士兵
2011年7月,以政府決定實施“鴿之翼行動”,旨在將留在衣索比亞的最後一批7500名“法拉沙”猶太人空運回以色列。根據這項計畫,以政府每月運送約200名“法拉沙”人來以色列,將他們安置在以南部的社區開始新生活。

直到2013年8月28日,最後一批450名黑色猶太人28日分乘兩架飛機抵達以色列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標誌著以政府將黑色猶太人空運回以色列的行動正式結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