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子村

泊子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全村耕種地1100畝。

泊子村

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泊子村

泊子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西南2公里處,全村共有98戶,263人,男女勞動力86個,全村耕種地1100畝,人均土地4畝,使用陽武河六乾渠澆地,春天澆水一次,可保證全部土地下種,現有深井一眼(計畫新打兩眼)可保證600畝常用水地,自來水設施配套,人畜用水方便同,全村生產作物玉米,每畝平均產量1400斤左右,電話電視基本普及,去年全村總收入578600元,人均收入2200元。

山東省即墨市藍村鎮泊子村

泊子村位於藍村鎮,這個村經濟比較薄弱,下雨天街道泥濘不堪,進村路坑坑窪窪,沒有硬化,這制約了村莊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的步伐,民眾對此反映強烈。為了長遠發展,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多方籌資,硬化鎮村連線道路,改善生活環境,發展村莊經濟,造福子孫後代。首先,村發動黨員幹部和個體大戶捐款。先後發放了給村民的一封信、利用村廣播和宣傳欄等發動民眾捐款。村很快收到捐款5.8萬元。使硬化鎮村連線道路順利開工。

山東省即墨市田橫鎮泊子村

村莊由來 據傳:明初,兩張姓分別自雲南和萊陽遷來立村。因三面環山,南臨海灘,地勢低洼,故取名泊子。陰曆四、九逢集。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村東南2公里處,原有一小村稱黃埠庵子,因立村在黃土丘埠上得名。1978年全部搬遷至泊子村。 政區人口 即墨市田橫鎮轄村。位於窪里東偏北3.5公里處,泊子灘北岸。該村主要有3個姓氏,張姓777戶,劉姓3戶,蘭姓2戶,總共782戶,2421人。其中:男1166人,女1255人,青壯年勞動力1383人。 經濟發展 全村占地總面積2645畝,耕地2420畝,菜園和瓜園50畝。役畜27頭,生豬存養315頭,雞存欄12032隻。海水養殖蝦池2458畝,灘涂1300畝。汽車35輛,機車390輛,拖拉機25台,手扶拖拉機4台,電視800台,有線電視入戶率85%,電話606部。村辦企業3家,個體工廠1個。 全年經濟總收入3012萬元,其中:工業收入55.88萬元,農業收入479.6萬元,漁業收入869萬元,畜牧飼養收入748萬元,林業收入26.62萬元,建築收入162.1萬元,運輸業收入118.8萬元,餐飲業收入308萬元,服務業收入243.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413元,人均占有糧食300公斤。有國小1所,衛生室1處,幼稚園1 所。年終人均發放收益分配500元。2005年被即墨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

山東省膠州市洋河鎮泊子村

村莊由來 相傳明朝(年月不詳)董姓從黃墩遷來立村,因建村于洋河北崖的低洼地,原是一片水窪荒草聲,故取名泊子。藉以形容恬靜淡泊。 政區人口 位於洋河鎮北部,北鄰九龍鎮,東依大周村,南靠張家村,西接相溝。2005年底,全村共有70戶人家,村總人口數220人。 經濟狀況 2005年,全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公頃,糧食作物耕種面積32公頃。年蔬菜總產量5噸,果園面積2公頃,年總產46噸。全村大牲畜存欄數20頭,家禽存欄0.08萬隻,肉類總產量10噸,禽蛋總產量0.1噸,全村年農業生產總值140萬元,工業生產總值2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4萬元[2]。

山東省即墨市靈山鎮泊子村

村莊由來 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姓從雲南遷來此地立村。因地處多處水泊之間,稱泊子村,又稱張家泊子,同治《即墨縣誌》標作泊子。 政區人口 即墨市靈山鎮轄村。在靈山(村)東北3公里處。全村有耕地面積4254畝。2006年,全村共有333戶,總人口為1097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684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2438噸,經濟總收入為153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6015元[3]。

山東省即墨市通濟街道泊子村

村莊由來 明永樂二年(1404),朱姓由雲南來此定居,因村東有一水泊,名村為朱家泊子。後張姓遷來,居村西部地勢較高處,此村又稱張家泊子,簡稱泊子。1980年地名普查時,定名為朱家泊子。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即墨市西南部,隸屬通濟街道辦事處。2001年有常住居民374戶,1280人。2002年人口有1281人,現有朱、張、矯、胡、紀、董、江、高、王、劉等18個姓氏,均為漢族。全轄區總面積1665.7畝,其中居民用地257.8畝,工、商業用地800畝,發展高效農業及農民種糧用地400畝,道路及水溝利用地150畝。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經濟收入3萬元,1967-1986年達60萬元,自1986-2001年達到2625萬元,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達4500萬元,全民總收入2682萬元。2002年經濟總收入2350萬元,人均純收入4125元[4]。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泊子村

泊子村隸屬於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2006年有160戶,394人口,集體經濟收入8.7萬元,主要來源於土地租賃。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內力”和“外力”相結合。一是依靠村裡的力量。投資7萬元,建設一處占地5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投資4000元,建設高標準垃圾箱10個,並成立了由5人組成的垃圾清理隊伍。二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抓住公安局經偵大隊和新運石材包扶該村的有利機遇,匯報工作思路,爭取扶持項目,短短1個月時間就爭取到扶持水泥45噸、石子120方,硬化村路1100平方米;同時又積極爭取林業局無償供應樹苗400多棵;靖漁集團幫助村里填平了一個廢舊平塘,還耕8畝多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