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古稱“泇水”,源出中國山東省,流經江蘇省入運河。


jiā
ㄐㄧㄚˉ
〔~河〕古稱“泇水”,源出中國山東省,流經江蘇省入運河。
鄭碼:VYJ,U:6CC7,GBK:9B76
筆畫數:8,部首:氵,筆順編號:44153251
泇河 發源於魯南山區,源頭分東、西兩支,匯合後至泇口與薛河、彭河南省流之水合,下匯沂水,至邳州入黃河,黃河奪泗淮之前為泗水支流。
在徐州北舊運河受黃河危害航運不通暢的情況下,想到利用這條河道代替它和黃河。萬曆三年,傅希摯提出了最初的規劃,翁大立說:“治河當視其大勢,慮患務求其永圖。頃見徐,邳一帶,河身墊淤,壅決變徙之患,不在今秋,則在來歲,幸而決於徐、呂之下猶可言也,若決於肖、碭之上,則閘河中斷,兩洪俱涸矣。幸而決於南岸猶可為也;若決於北岸,則不走張秋,必射豐、沛矣。……今以資河為漕,故強水之性以從吾,雖神禹亦難底績!惟開創泇河,置黃河於度外,庶為永圖耳。……自西北而東南,計長五百餘里,比之黃河近八十里。河渠湖塘十居八九,源頭活水,脈絡貫通,此天之所以資漕也。……若拚十年治河之費以成泇河,泇河既成,黃河無慮壅決矣,茶城無慮填淤矣,二洪無慮艱險矣,運艘無慮漂損矣,洋山之支河可無開,境山之閘座可無建,徐口之洪夫可盡省,家橋之堤工可中輟。今日不貲之費,他日所有省尚有餘抵也。”[註:《行水金鑒》卷120,轉引《明神宗實錄》。]這一規劃清楚地說明了開泇河的必要性,充分地論證了它的效益,因此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但由於有人認為工期太長及影響黃河的治理,未實施。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大水、濟寧、徐州一帶泛濫成災,運河堤岸潰決二百里,洪水壅滯於微山湖一帶,運河不得通航。總理河道舒應龍挑挖韓莊中心溝四十里,通彭河水道入泇河以泄各湖積水。這項工程把微山湖一帶廣大水域與泇河聯繫起來,這就是韓莊新河,後成為泇運河的一段。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黃河於單縣黃垌口決口南徙,徐州洪,呂梁洪以下的黃河段幾乎斷流,航運無法進行,於是又提起開泇河行運的工程。萬曆二十八年,總理河道劉東星受命開泇河,他循舒應龍韓莊故道,鑿良城、侯遷、台莊及萬莊河道。工程完成3/10,劉東星死去。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總河侍郎李化龍繼舒,劉未完工程,由夏鎮南面的李家口,引水合彭河,經韓莊湖口,又合氶、泇、沂諸水東南至邳州直河口,長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餘里。
泇河開成之後,黃河運道仍未廢毀,當時的航運安排是:“每年三月初,則開泇河壩,令糧運官民船,由直河口而進,以便利往。至九月初則塞之。每年九月初,則開呂公壩,入黃河,以便回空與官民船往來,至次年二月中則塞之,半年由泇、半年由黃。”
泇河入黃前的直河與其東的馬陵山脈之間是駱馬湖。馬陵山是魯南沂蒙山的余脈,山西省坡之水,如沂河、沭河向西的分支諸水皆匯於駱馬湖,固此湖水量洪枯變比較大。洪水宜泄出路為黃河,通道有三條,一為董家溝,一為駱馬湖口,一為陳溝。與黃河相鄰的駱馬湖一側高窪不一,無法行船,到枯水季節敗露出水面。尋求改善航道的人在這裡謀求辦法。遇黃河決口,則波濤洶湧,險情迭生,船隻入泇河撞損極多,阻隔嚴重。天啟年間,王家莊磨兒莊處險情尤甚,航運受阻。天啟三年(1623年),漕儲參政朱國盛在駱馬湖中開通濟新河,於直河口北的馬頰河口疏淤沙三百三十丈,接泇河。以下疏梳沙,開新河、浚小河,通駱馬湖口。以挑河之土築堤分隔湖水並作纖道。河長五十七里,築堤八千七百四十七丈,至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工程完成。次年,總河侍郎李從心又由駱馬湖口運口之下開河十里至陳溝入黃河。循永濟新河曲馬頰河口入泇河,船行安全,省時省力。此後,這條河多次疏浚完善,效益顯著

拼音是jia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