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布村

河布村

1958年起,龍川雜技團在縣內各區鄉巡迴演出,其中曾彩鳳演出的“咬花”在廣東省雜技匯演中獲一等獎。 1970年龍川雜技團奉調惠州,易名“惠陽地區雜技團”。 1973年廣東省文化局調龍川雜技隊抵穗,以少年雜技隊名義為外賓演出,接著,雜技隊晉升為“龍川雜技團”。

概況

河布村地理位置河布村地理位置

龍川縣鶴市鎮河布村位於鶴市鎮政治、文化、交通、集貿中心地段,是一個城鄉交錯、商貿集中、人口流動量大、社區環境差異明顯、社情複雜的村莊。在鶴市鎮委、鎮政府正確領導下,近幾年村委全面建設,已基本形成組織機構健全、各類制度完善、管理服務運作規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社會治安穩定、人居環境提高、人際關係和諧、團結創優意識增強、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現代農村氣氛濃厚的新局面。 在其當地更是有諸多的旅遊景點。

 

氣候特點

當地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半年受極地冷高壓脊控制,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冷;夏半年則受鋒面低槽、季風低壓,熱帶氣鏇所影響,盛行西南、東南季風,高溫多雨。縣站累年平均氣溫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703.5小時,無霜期320天,這種呈溫和、雨量充足、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季風明顯等特點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豐富,適宜喜溫作物和雙季稻的種植。由於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樣,氣候的季節性和地方性差異也明顯,農業氣象災害比較頻繁發生,春季的低溫陰雨、5—6月份的龍舟水、夏季高溫、秋末的寒露風、隆冬的低溫霜凍、春季和秋季的乾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風以及暴雨等氣象災害常給各地工農業生產帶來比較大的危害。

農業氣象災害

冬半年,受北方乾冷空氣影響,當地常出現低溫霜凍結冰,有時也會下雪。春季常有低溫陰雨,易出現爛秧天氣,秋季常出現寒露風。由於少雨,多春旱和秋旱,常冬春連旱;夏半年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往往帶來大到暴雨或颱風影響。端午節前後我縣常受鋒面低槽天氣影響,多出現降水頻繁,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龍舟水;夏季我縣北部、南部高台區多出現地方性雷雨大風,它和受颱風外圍影響而帶來暴雨常帶來局地山洪暴發。我縣處於廣東省四大雷暴中心之一中,雷暴災害頻頻;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異常事件頻繁發生,大面積的高溫乾旱天氣也也逐漸加劇成為我縣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這些災害性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威脅很大,限制豐富氣候資源的利用,導致作物減產欠收及經濟損失。

風土民情

山歌劇

山歌劇山歌劇

 以原河源縣和龍川縣為主。作為一個正式劇種,河源山歌劇出現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據這方面的研究者程建明先生介紹,在1947年冬,東二支隊文工團就在原河源縣黃村以一曲《送郎當紅軍》贏得了上萬觀眾的喝彩,相傳這是第一部被搬上舞台的山歌劇。
之後,在50年代末期,河源的山歌劇逐漸走向外界,登上“大雅之堂”。1958年元旦,黃村紅十月俱樂部代表原河源縣參加惠陽專區民族藝術匯演,以一曲《花園會》捧回多項大獎。1959年冬,由船塘選送的《打差算》,代表原河源縣參加韶關專區民族藝術又獲多項大獎。1964年11月河源山歌劇團正式成立後,創作了一大批受民眾歡迎的山歌劇,有《賴三嬸探親》、《小保管上任》、《補鍋》、《打銅鑼》等。

馬燈舞

龍川雜技龍川雜技
俗稱“打紙馬”,明清期間由江西傳入河源客家地區的龍川、和平等縣,現為龍川縣山歌劇團保留節目。相傳,馬燈舞源於東漢末年,是客家先祖為紀念先人為弘揚、發展漢文教育中的卓越功勳而特立的。隨著北人南遷,馬燈舞傳入南方,並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與南方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藝術形式的客家民間傳統藝術。馬燈舞主要角色有馬燈小姐(旦)、馬郎官(生)、打浪小丑(醜)、車夫(末)、丫環(青)等,有紙馬、蝦燈籠、花車等道具和鑼鼓、二胡、笛子等樂器伴奏。整個節目有說有唱、有歌有舞,曲調是獨有的馬燈調,從農曆一月唱到十二月,反映不同的農象和農事活動,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龍川雜技

龍川縣河布村歷史悠久,居民多為秦朝平定百越後遷入的陝隴移民後裔,英才輩出,素有“雜技之鄉”的美譽。現有36年歷史的龍川雜技團,是目前廣東省兩個倖存的縣級雜技團之一,由其表演的“足蹬椅子頂”、“滾杯”、“疊桌”等優秀節目,曾多次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雜技調演,並獲獎無數。特別稱道的是,這支山溝里飛出來的鳳凰,多次遠渡重洋,以其精湛的技藝征服了日本、美國、新加坡的觀眾。今年適逢“民間藝術旅遊年”,龍川雜技將重現生機,再放異彩。
1956年春節,龍川縣舉辦業餘文藝匯演,顯示了它的發展潛力,於是縣決定以湯湖雜技小組為基礎,成立一個縣級雜技團,取名“龍川縣雄飛雜技團”,彭思疇為團長。團址設在老隆戲院。這便是龍川雜技團的雛型。
1957年雄飛雜技團到江西贛南地區演出。回到龍川後,正式命名為“龍川縣雜技團”。
1958年起,龍川雜技團在縣內各區鄉巡迴演出,其中曾彩鳳演出的“咬花”在廣東省雜技匯演中獲一等獎。
1970年龍川雜技團奉調惠州,易名“惠陽地區雜技團”。
1972年夏,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領導來龍川視察工作,看了龍川雜技班的演出後,將《滾杯》的演員刁曉英,調入“戰士雜技團”。
1973年廣東省文化局調龍川雜技隊抵穗,以少年雜技隊名義為外賓演出,接著,雜技隊晉升為“龍川雜技團”。
1987年秋,龍川雜技團赴穗作商業性演出,在廣州文化公園和南湖遊樂場演出時,《南方日報》分別在7月13日、8月9日和19日的第二版內,用醒目的標題刊登了有關龍川雜技團來穗獻藝的報導和新聞特寫文章;同年7月的《雜技動態》又專門刊出了“龍川雜技團來廣州演出受歡迎”的報導。1987年至1989年連續3屆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上,龍川雜技的精湛技藝,使觀眾傾倒,並為海外藝術家注目。1990年2月1日至3月30日,龍川縣雜技團應香港“荔園遊樂花園有限公司”的邀請,抵港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商業性演出,地點在宋城,共演出226場,1990年10月11日,應日本YVKT遊樂公司邀請,龍川縣雜技團一行17人(演員12人),在團長——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陳中秋率領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半年的商業性演出。共演出245場,觀眾達15萬人次。
龍川雜技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不平凡歷程,成為南國藝壇一支奇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