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縣

河北大名縣是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一個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海拔:45 米,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 1052 平方公里,耕地 110 萬畝,轄6鎮14鄉,651個行政村,人口 74.9 萬。

基本信息

縣城簡介

大名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經度:115° 09' 東,緯度:36° 18' 北),大名縣轄6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 鄉):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鄉、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莊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名勝古蹟,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地理優勢

大名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處中原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距北京、天津、青島在500公里左右,距周邊中等城市邯鄲、濮陽、聊城均在70公里左右。向西70公里有京九鐵路;向北30公里有青紅高速與京珠、京滬高速相連,橫連京廣、京 九、京滬三大鐵路主幹線的邯濟鐵路過境建站;106國道、215省道和大廣高速縱貫南北,313省道橫穿東西,距邯鄲機場70公里。集公路、鐵路、空港為一體,交通條件極為便利。 大名資源豐富,產業獨特。屬黃河沖積平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盛產花生、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是國家小麥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小麥規範化生產示範縣、國家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形成了麵粉、花生、小磨香油三大特色產業,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麵粉之都”、“中國花生之鄉”、“中國小磨香油之鄉”。 大名政策優惠,環境寬鬆。大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擴權縣,享受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被賦於與設區市相同的部分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制定了項目用地、稅費、水電等優惠政策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靈活機制,實施“綠燈工程”,客商需要就是大名的政策,來人滿意就是大名的環境,為投資者提供最寬鬆的環境、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 傳承歷史精華,再塑輝煌大名。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打造食品工業城、構建三省結合部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以項目為載體,以特色產業為基礎,大力實施開放強縣富民戰略。用科學發展觀規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了“六橫九縱”、基礎設施齊全、占地30平方公里、容納30萬人的城市新構架。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了鄴地。至其子魏武侯時,將鄴作為別都。魏武侯今大名縣境內一塊屬地作為其公子元的食邑。 西漢及東漢時期——西漢初期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膽195年),因這裡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鄴地為中心設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帶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縣時以元城縣名之。西漢後期的漢宣帝在位時,元城縣委粟里(約在今大街一帶,一說在今北沙窩廟村一帶。里為古代鄉一級的社會基層單位)的少女王政君被選入後宮,許配給太子。至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被封為漢元帝的皇后,稱孝元皇后。 在王政君的佑護下,她的兄弟子侄們紛紛被漢朝遷封侯拜將,一時間王氏一門成為有“十侯五大司”的望族,榮耀無比。因此,王氏居住的委粟里被人們稱為“貴鄉”。 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元城縣成為陽平郡的郡治所在。 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貴鄉縣,後又省。東魏天平二年(535年),分館陶西界復置貴鄉縣。此時,元城、貴鄉、魏縣均屬魏尹。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併入貴鄉縣。 隋唐時期——隋開皇六年(586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縣治在馬陵村),均屬魏州(治今大名東北)。 隋大業元(605年),馬陵縣廢,元城、貴鄉改屬武陽郡為魏州,屬河北道。元城、貴鄉、魏縣均屬魏州。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分貴鄉縣復置元城縣,貴鄉、元城、魏縣均屬魏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魏州。唐建中三年(782年),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承襲唐制。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元城縣為興唐縣,改貴鄉縣為廣晉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改東京興唐府鄴都魏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改廣晉府為大名府,改廣晉縣為大名縣(此為以“大名”為縣名之始),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均屬大名府。後周承前制。 北宋時間——北宋初期承襲前制。稍後,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宋熙寧六年(1073年),大名縣併入元城縣,紹聖二年(1095年)復置大名縣。 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縣入大名縣,不久復置元城縣。 明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大名縣入魏縣。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復置。 清時期——清初承襲明制。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行省大名府(行省設巡撫,駐大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省魏且,306個村歸大名,31個村歸元城。 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1940年,政府潰散。同年2月建立大名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分大名縣為元城、大名、魏縣3個縣。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併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1945年7月,劃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縣級)。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專區、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1949年8月大名市(縣轄市)改為城關區,同時廢元朝縣,將元朝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劃歸山東莘縣,其餘全部併入大名,此時大名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承前制。1958年10月,廢魏縣入大名縣。1960年5月,撤邯鄲專區,大名縣改屬邯鄲市。1961年5月,恢復邯鄲專區,大名仍屬之。同年6月,魏縣從大名分出復置。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市合併,稱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行政劃分

2002年底,大名縣面積1052.9平方千米,人口73.52萬。轄6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651個村委會。縣政府駐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

大名鎮

鎮政府駐迎賓路。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5.93萬。轄46個村委會:匡公堤、大寺街、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東大街、十里舖、油坊街、鐵川口、寺胡同、南劉莊、北劉莊、油粉灘、金家潭、道前街、城隍廟、升斗鋪、縣前街、張小街、吳水坑、七里店、羊市街、菜園街、康堤口、滿州街、馬廠街、玉帶街、劉堤口、西楊、程營、西關、北關、東關、岳莊、王莊、竇營、范店、牛谷、程堤、柳林、付橋、南關一鋪、南關二鋪、南關三鋪。

楊橋鎮

鎮政府駐楊橋村。面積65.5平方千米,人口4.11萬。轄40個村委會:楊橋、程子、邊村、祝村、武莊、白莊、李村、喬莊、小莊、馮屯、馬莊、魏莊、王莊、安莊、程馬寨、樊河道、大霍莊、後黃莊、前黃莊、前桑圈、後桑圈、東司莊、東周莊、西周莊、北馬頭、西馬頭、南馬頭、後齊莊、前齊莊、李馬寨、劉馬寨、胡馬寨、黃馬寨、東海子、後海子、前海子、沐浴莊、黃安莊、趙家莊、小霍莊。

萬堤鎮

鎮政府駐萬堤村。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3.04萬。轄41個村委會:萬堤南、萬堤中、萬堤北、韓六店、徐山莊、田六店、史家莊、李山莊、南馮莊、後張莊、大李莊、廉山莊、高莊固、魏縣屯、崔岳、郭村、後橋、張屯、栗莊、孫莊、前橋、王屯、皂莊、二集、楊莊、連屯、李爐、馮村、潭口、楊莊、辛莊、後屯、潘莊、冀台、黃爐、代莊、張莊、蘇莊、郭莊、前屯。

龍王廟鎮

鎮政府駐龍王廟村。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4.75萬。轄27個村委會:龍王廟一、龍王廟二、龍王廟三、龍王廟四、東木堤、西曹口、東曹口、西范堤、中范堤、東范堤、三角店、東苑灣、西苑灣、新苑灣、西木堤、石槽坊、花二莊、東高、西高、鄭村、王莊、冀拐、雙廟、北張、甘莊、前街、寨里。

束館鎮

鎮政府駐束館村。面積54.7平方千米,人口3.49萬。轄31個村委會:東束館、南束館、西束館、北束館、花園頭、前寺頭、後寺頭、東寺頭、十家路、西何家、前何家、後王家、大李家、東紀家、南小丈、劉辛莊、小李家、閻莊、劉村、堤上、小營、楊家、唐村、胡氣、冢北、魏村、安莊、胡葛、黃葛、房葛、杏園。

金灘鎮

鎮政府駐金灘村。面積55.8平方千米,人口55.8萬。轄23個村委會:金灘東、金灘南、金灘西、金灘北、西龍化、石家寨、豆腐巷、後消災、前消災、北李莊、沙窩廟、娘娘廟、東龍化、上馬頭、順道店、中龍化、窯廠、黃莊、焦莊、程莊、鄭寨、辛莊、小漳。

西未莊鄉

鄉政府駐西未莊村。面積47.7平方千米,人口2.64萬。轄34個村委會:西未莊、李未後、劉軍莊、吳未城、楊未後、苗未城、中未城、楊未前、雙未城、高馬莊、白水潭、王軍莊、老堤南、武馬莊、劉堤口、李未前、老堤北、楊未前、小韓道、大韓道一、大韓道二、大韓道三、大韓道四、東漳河沿、西漳河沿、東漳河沿、白水、閻莊、趙莊、王莊、朱窪、魏村、劉村、劉窯、許堤、段村。

舊治鄉

鄉政府駐舊治村。面積52.9平方千米,人口4.12萬。轄50個村委會:舊治東、舊治西、舊治中、小逯堤、逯堤南、逯堤中、逯堤北、豆腐營、東范莊、西范莊、南周莊、李一牌、李二牌、李三牌、李四牌、李五牌、李六牌、李七牌、李八牌、李九牌、三里店、東王莊、高莊西、於夾河、高莊東、東老堤、程辛莊、殷李莊、大王、崔場、菜園、楊村、吳村、孔莊、胡莊、顏場、未店、韓莊、磚橋、陳莊、徐樓、潘場、宋曲、郭場、秦莊、康莊、丘堤、張潭、任莊、紙坊、前南門口。

沙圪塔鄉

鄉政府駐沙圪塔村。面積62.16平方千米,人口3.72萬。轄27個村委會:南沙、北沙、東沙、後沙、屯頭、元寨、程莊、西屯、謝莊、東莊、西莊、東屯、和寨、西司莊、北賈莊、漳邇莊、老陶營、南賈莊、郭鴨窩、趙鴨窩、後辛寨、西馬寨、前於旺莊、後於旺莊。

王村鄉

鄉政府駐王村。面積47.4平方千米,人口3.92萬。轄32個村委會:西王、東王、李岳、關岳、任岳、馬岳、西安、東安、孟村、未莊、韓莊、柏村、楊固、田固、段莊、陳莊、楊莊、鐵爐莊、西趙莊、東趙莊、西店南、西店東、西店西、西店北、小李凝、大李凝、前辛寨、王村集、前申橋、後申橋、東王二莊、西王二莊。

鋪上鄉

鄉政府駐鋪上村。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2.84萬。轄25個村委會:鋪上、連莊、圈裡、蔡屯、高寨、韓莊、豆莊、小屯、羅莊、宿莊、申莊、常馬莊、前宋莊、田水坑、東南屯、後宋莊、前磨莊、後磨莊、鄭馬莊、郝馬莊、前兆固、後兆固、石家莊、東李二莊、西李二莊。

大街鄉

鄉政府駐大街村。面積68.1平方千米,人口3.72萬。轄54個村委會:大街、大董、大桂、蘇莊、紅寺、潘村、張周、鄭村、吳李、王樓、菅莊、范村、井曹、鄧台、韓趙、路莊、雙台、西曹、城角、前安、張郭、劉莊、魚營、陳墳、張谷、賈許、卞村、范莊、教善、鞏台 、曹桂、後安、堤上、蔣莊、沙堤、蘇肖、李莊、林候、連莊、薛村、阮村、王董、擺渡口、東未莊、白楊莊、前東門口、後東門口、後南門口、北門口北、北門口西、北門口東。

黃金堤鄉

鄉政府駐黃金堤村。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3.65萬。轄19個村委會:黃金堤而、黃金堤二、黃金堤三、黃金堤四、翟龍化、西趙莊、張王莊、鄭時莊、趙龍化、曹龍化、龐龍化、馬時莊、閻橋、王乍、王店、邢村、迤莊、黃莊、馮莊、魏莊、南盤、陳莊、崔莊、張王勝灘、郭王勝灘、范王勝灘。

張鐵集鄉

鄉政府駐張鐵集村。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3.75萬。轄28個村委會:張鐵集、前寺莊、南劉店、東小灘、後寺莊、司家莊、前勸善、西勸善、東勸善、小固灘、石家莊、前官莊、後官莊、北劉店、東孟、西孟、西張、南莊、后庄、翟灘、賈莊、甘露、固城、中張、白果、東張、前普明灘、後普明灘。

孫甘店鄉

鄉政府駐孫甘店村。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3.40萬。轄22個村委會:孫甘店、後劉稅、陳道仙、東勸莊、西勸莊、馬牧地、前劉稅、中劉稅、南石沖、北石沖、孝廉、石槽、程甫、前村、東村、西村、小村、前營、後營、小湖、沙廟、方道。

埝頭鄉

鄉政府駐埝頭村。面積60.79平方千米,人口4.42萬。轄30個村委會:埝頭、朱村、張莊、曹任、魏任、山嶽、杏現、大龍、小龍、繩莊、劉莊、高莊、油坊、邱莊、華莊、王莊、丁莊、宋窯、大蘇莊、毛蘇莊、後劉勝、前劉勝、東馬陵、西馬陵、郭封固、白封固、馮封固、紀家莊、前沙河路、後沙河路。

北峰鄉

鄉政府駐北峰村。面積47.8平方千米,人口3.00萬。轄22個村委會:前北峰、後北峰、前東旺、後東旺、果子園、東夾河、西夾河、前夾河、前現城、後現城、司家莊、各性固、馬程、黃程、劉程、宋營、和固、爐里、劉莊、秦窪、前從善樓、後從善樓。

營鎮回族鄉

鄉政府駐西營鎮村。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3.65萬。轄19個村委會:西營鎮、東營鎮、張金莊、前王莊、後王莊、前常莊、後常莊、周莊、張莊、何莊、劉莊、趙莊、和莊、謝莊、黃莊、白莊、金莊。 2003年底,大名縣轄6個鎮(大名、楊橋、萬堤、龍王廟、束館、金灘)、14個鄉(西魏莊、舊治、沙圪土達、王村、鋪上、大街、黃金堤、張鐵集、孫甘店、營鎮、西付集、埝頭、北峰、紅廟),2個居委會、651個村委會。

自然資源

大名縣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盛產小麥、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 類、薯米、大蒜等,產量大,品質優,享譽國內外,是國家及河北省小麥、花生、瘦型豬養殖基地縣。林果品種繁多,尤以李子著稱,質地優良,果品加工大有可為。全縣水質資源豐富,地下水可采量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