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鎮

沙門鎮

沙門鎮位於玉環縣東北部,東南瀕海,西接楚門鎮,北與溫嶺市接壤。西北環繞秀美山川,轄區內擁有千年古樟、銀杏等名樹古木,林網蒼翠。沙門鎮平原古為海洋,後積淤圍墾成陸,現鎮駐地為山麓沖沙聚積的一塊高地,瀕海凹狀如門,居民稱為沙門。轄區總面積38.91平方公里,總人口2.39萬,下轄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鎮前路31號。

基本信息

沙門簡介

沙門鎮,位於玉環縣境東北部、楚門半島東部,東南瀕海,西南與龍溪鄉毗連,西與楚門鎮、清港鎮相鄰,北與溫嶺市接壤。鎮政府駐地鎮前路31號。面積35.47平方米,轄23個行政村。鎮名駐地村名而得,因該村古為海塗,村外都墩、燕前外面是山門,門口有大量有海沙,故名。該鎮清代屬十五、十六都;民國時期為一至十四保;1950年分為桐林、果麗二鄉;1952年分為桐林、果麗、白山三鄉;1956年三鄉合併為桐麗鄉;1958年成立桐麗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時,置桐麗鄉;1986年改稱沙門鎮。

全縣最具規模的五門產業功能區開發前景廣闊,建成後將城為溫台沿海產業帶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建成五門海珍品養殖基地和立新塘無公害稻米基地,養殖的海珍品外觀艷美、風味獨特。

城鎮框架不斷拉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五門標準海塘及靈門船閘工程完成,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逐步加強,被評為市生態建設示範鎮。

概述

沙門鎮沙門鎮

沙門鎮清代屬十五、十六都;民國時期為一至十四保;1950年分為桐林、果麗二鄉;1952年分為桐林、果

麗、白山三鄉;1956年三鄉合併為桐麗鄉;1958年成立桐麗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時,置桐麗鄉;1986年改稱沙門鎮。全鎮總面積38.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1畝,人口2.4萬人,下轄23個行政村。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8.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57萬元,農漁民人均收入10365元。,全鎮最具規模的五門產業功能區開發前景廣闊,建成後將城為溫,台沿海產業帶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建成五門海珍品養殖基地和立新塘無公害稻米基地,養殖的海珍品外觀艷美、風味獨特。城鎮框架不斷拉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五門標準海塘及靈門船閘工程完成,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逐步加強,被評為市生態建設示範鎮。

發展現狀

工業經濟

五門工業功能區五門工業功能區

近年來,沙門鎮工業經濟依託濱港工業城開發建設,徹底扭轉了工業經濟薄弱的局面,走上了工業高速、

持續發展的道路,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21.4%。濱港工業城作為該鎮工業崛起的主戰場,作為我市沿海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工業城完成總投入達7.58億元,解決就業人數2000多人,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創利稅1000多萬元。各個重點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帶動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工業城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五門工業功能區成立於2003年3月,位於玉環縣沙門鎮境內,總規劃用地面積10000多畝,一期規劃用地3000多畝,是目前玉環縣最大的。工業區東臨大海,北接76省道複線,籌備建設中的甬,台,溫高速複線穿境而過,出口緊靠工業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工業區土地以廢鹽田、灘涂為主,具有交通便捷、地價低廉、發展空間大、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工業區以科學化規劃、公司化運作、產業化開發、社會化服務為原則,實行基礎先行、適度負債、超前投入、出讓土地、滾動開發的發展模式。區內實行“五通一平”,形成以閥門水暖、汽配、家具等製造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享受玉環縣有關職能部門授予的審批權,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管理、一條龍服務”的高效運作模式,以最快的速度辦理完各種投資手續,使各個投資項目儘快產生效益。區內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道路網架基本形成,水電線路貫穿工業區,完全可以滿足企業建設投產之需要。

農業經濟

豐收果蔗豐收果蔗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鎮,沙門鎮積極實施“強龍興農”和“品牌興農”戰略,扶持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

業,創響沙門水產品、優質稻米、優質果蔗三大品牌,以引導籌建沙門生態農業園為重點,鼓勵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新興產業。按照農業田園標準化、水利工程形象化的要求,完善千畝標準化農業園區,實施“和諧水利”建設工程,鞏固深化省級小流域治理成果,美化最佳化小閭水庫、靈門漁港等水利重點工程。新農村建設注重典型帶動,以創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十佳整治村”評選活動為有效載體,樹立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典型,共有11個村通過縣級整治村驗收,里山村在市級小康示範村的基礎上爭創省級小康示範村。

旅遊觀光

沙門鎮海上長城沙門鎮海上長城

沙門鎮五門地處東海之濱,潛在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怪石、幽洞、孤島、沙灘、長壩等景觀。多年來,

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特別是每逢中秋佳節,素有“沙門鎮海上長城”之稱的總長2450米的五門高標準海塘一舉成為亮麗的風景線,其驚濤駭浪的壯麗景觀均能吸引近萬名好奇的遊客前來觀潮賞月,清代戴湘雲揮毫題詩《靈門觀潮》,詩曰:“望洋乘興試登台,屈指滄江幾度催;萬頃洪濤隨日上,一行巨艦倚雲開……。”同時,五門也是休閒垂釣的好去處,縣內外垂釣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由於生態環境的優越,加上沙門有討小海的悠久歷史,品嘗海鮮的人群日益增多。此外,小閭水庫、靈門仙人橋洞和蝙蝠洞、日岙後沙、茅草山、西沙門等景點的自然景觀也非常迷人,沙門鎮人民政府正積極整合周邊旅遊資源,培育五門觀潮、漁港觀光、品嘗海鮮等為題的“漁家樂”系列旅遊項目,期待著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投資開發。

介紹

沙門鎮位於玉環縣東北部,東南瀕海,西接楚門鎮,北面與溫嶺市接壤。沙門境內山川秀美,林木蒼翠,擁有千年古樟、銀杏等名樹古木。沙門鎮平原地帶古為海洋,後積淤圍墾成陸,現鎮駐地為山麓沖沙聚積的一塊高地,瀕海凹狀如門,故居民稱之為沙門。轄區總面積38.91平方公里,總人口2.4萬,下轄23個行政村。2008年,沙門鎮深入實施“工業立鎮、科教興鎮、富民強鎮、依法治鎮”四大戰略,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9億元,同比增長28.8%;地方財政收入857萬元,增長84%;農漁民人均純收入7373元,增長7.6%。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

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0.6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規模上工業產值7.1億元,增長27.1%。出口交貨值3.6億元,增長3.9%;工業性投入5.6億元,增長8.9%。開展“工業經濟服務月”活動,提供“全程無償協助服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四縱六橫”的道路交通網架格局基本成形。完成污水處理廠土建主體工程。濱港工業城建設穩步推進,累計動工企業59家,完成工業性投入4.5億元;累計投產企業31家,實現稅收7937萬元。

農業發展彰顯新貌

推進“萬元田”示範戶創建工作,做好骨幹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落實動物防疫措施、春季綠化造林任務,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擴大機耕面積。推進“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創建3個縣級整治合格村和1個市級小康示範村。開展農技安全知識培訓,完成信息化示範村創建工作。全力推進“百鄉和汛”工程,被授予省、市級先進單位。省級山區小流域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全鎮漁船安裝衛星定位系統和防碰撞系統。

城鄉建設協調推進

嚴格執行鎮總體規劃及村莊、小區詳細規劃,涉及規劃修編或調整的嚴格按法定程式審批。配合做好76省道複線沙門段工程建設,推進靈門500噸級交通碼頭征地工作,完成沙門車站地塊掛牌出讓、興發小區住宅地塊的出讓報批、複線沿線村與白山路路面硬化工程。開展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和農村困難家庭危舊房調查工作,開展“雙違”整治日常巡查、開發路集中整治行動,完成潤暉小區排水設施安裝工作,鎮垃圾中轉站投入運行。

社會事業趨向和諧

開展“實效大防範”活動,抓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開展“安全生產服務月”活動。全力做好奧運會和殘奧會前後維穩工作。啟用新居民文化俱樂部,開展出租私房“人戶一致”整治工作。舉辦“海景月?中秋情”文藝匯演、“青年歌手PK賽”等活動。動工建設沙門中學綜合樓,開展沙門國小教學樓立項、土地審批等工作。實現醫療保險基本全復蓋,計生工作繼續處於先進行列。健全鎮村信訪網路,鞏固“親情港灣”創建成果。

黨建工作全面推進

開展“做玉環人、知玉環情、辦玉環事、創玉環業”主題大討論,強化黨建責任制落實,出台《沙門鎮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方案》,實施廉政文化“6+1”行動,推行“一日一條規”教育活動。推進領導幹部蹲點調研促“兩創”活動,拓展“樹新形象創新業績”實踐活動。開展“濱港杯”全國征聯大賽活動,依託“濱港新風行動”等載體,提高機關單位工作效率。鞏固“先鋒工程”建設成果,圓滿完成23個行政村換屆選舉工作,啟動實施“五心工程”,探索實行村民代表會議主席制。建立農村黨員黨性亮化分析制度,實施外來黨員“安家工程”。建立健全黨內關愛機制,為地震災區捐獻“特殊黨費”8.2萬元。成立濱港工業城黨總支,啟動“創業創新作表率,克難攻堅促發展”活動。改善黨對人大的領導,堅持黨管武裝原則,推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加強工青婦等民眾團體建設,重視老幹部、關老體協工作。

名人名勝

濱港工業城

沙門鎮沙門鎮

孔六梅

沙門鎮沙門鎮

五門自然風景區

沙門鎮沙門鎮

民風民俗

沙門小島沙門小島

魚生 沙門地處沿海,人們很早就學會將幼小帶魚加工成魚生的方法。這種海產品,成本低廉,製作簡單,

存放時間長久,味道鹹中帶香,是舊時農民一年中的主要菜餚之一。而今,魚生從家庭製作逐漸被工廠化所代替。由於工藝先進,配料講究,魚生的味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魚生進了超市,身價倍增。現在人們吃魚生,是把它當做飯桌上的一種點綴,嘗嘗鮮,換換口味而已。

工藝流程

1、取材:選用新鮮的幼帶魚,洗淨,配料為大曲、黃酒、白糖、鹽等。

2、製作:將洗淨的幼帶魚(數量視罈子的大小而定)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盆內,搗碎大曲,連同酒、糖、鹽放入盆內,拌勻,然後一同置於壇內,注入適量水,封好口,待40天后,方可食用。

綠豆面糆

綠豆糆,簡稱豆糆,又稱山粉糆。在清朝時代廣大農村就已普及食用,開始時用綠豆磨粉做原料,做成的綠豆糆嫩綠、光滑、玉色,很受消費者喜愛。後來因綠豆產量少、價格貴、成本高,試用蕃蒔粉滲半,做出的豆糆質量也很好,以後逐漸全部用蕃蒔粉為原料,做出來的豆糆也很鮮嫩、爽口,而且成本降低三、四倍,口味不錯,從此農村普遍用山粉糆代替了綠豆糆。

山粉糆製作工藝,首先燒三斤白開水,摻入適量半燥半濕的山粉,用一條一米左右的木杖用力攪拌,達到均勻,再加入半燥半爛一罇山粉,用手用力攀搗,達到柔嫩綿綿,放進豆糆罐內,從罐底的小孔洞流出,落入滾開水的大鍋里,用一雙二尺長的豆糆筷攪動,使豆糆翻轉,不沉鍋底,必須用猛火燃燒,一人拿豆糆罐、落糆,一人拿筷撩燒熟的糆,撩進裝著水的水桶里,等一罇山粉(約25斤左右)落完,再把豆糆剪成二尺長左右,放在竹竿上曬。

山粉

俗稱蕃蒔粉、番薯粉。翻蒔是山區農民的主要農作物,蕃蒔洗粉是一項深加工技術,既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又能豐富日常菜桌上配料所需,它可做山粉圓,山粉糆,敲魚餅,做魚丸、肉丸等,用途非常廣泛。

山粉製作:根據民眾口碑,在明代就有人開始磨山粉,當時是用表面比較粗糙的石板作鏟山粉工具,將石板放在大浴桶里,雙手捧緊蕃蒔,用力推拉,使蕃蒔碎成糊狀,再用白粗布做洗山粉袋,經清水三次沖洗,濾去山粉渣,沉澱下去便成山粉。

解放前,鏟山粉技術得到改正,人們用一尺長五寸左右闊的銅板皮,用鐵釘在銅皮反面敲出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孔洞,在銅板皮正面形成一片銳利的釘刺,再將銅皮四角用釘釘在厚木板上,人們拿番蒔在上面磨,進度比石板快,出粉率也提高。1958年公社化以後村里辦起碾米廠,同時也辦起了碾山粉機,從此就走上機械化生產。如今張冬明自己也買來發動機和碾粉機,每年加工山粉10多萬斤,遠銷溫州、杭州等城市。

做青團

是沙門當地民間流傳的習俗。在每年清明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祖宗,於是青團便成了祭祀祖宗的最好饌食。選青團作為供品,是因為清明節正逢陽春三月,萬物吐綠,青團顏色青綠,象徵先祖萬古長青;樣子圓形,象徵親人團聚。為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人們在清明節到來時,做青團上墳祭祖。此習俗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包桐子

葉包這種民俗是從做月半中派生出來的。農曆七月十五,是沙門地方做月半的習俗,俗稱七月半。此時正是桐子葉生長茂盛的時候。於是,聰明的先輩從桐子樹上采來像蒲扇似的葉子,用農家的米粉包成似香蕉形狀,蒸熟,這就是桐子葉包。此習俗一直在延續。以前做桐子葉包,僅是遇到七月半節才做,局限於一家一戶,自產自銷,平常極少看見,而今有商業頭腦的人卻將其商品化,當作早餐食品對外供應,很受歡迎。由於桐子葉是有季節性的,待到沒了桐子葉時,有人用棕箬代替。據說替代作成桐子葉包,除保留原味外,還留有清香。

錫餅

是從麥餅演變而來的。記得很早以前,每逢麥子收割後,如遇上月半節(農曆為正月半、清明等),家家戶戶都興做月半做麥餅。因做麥餅比較花時間(先揉好粉,然後用麥餅卷將粉團滾壓成一個薄薄的圓圓的麥餅,再將它放在鍋里烘熟),後來人們就改用攤錫餅(將麵粉拌成糊狀,然後抓一粉團直接放在鏊上攤就成了)。舊時農村食物單調,平常的主食大多是番蒔飯(番蒔加小量米煮成),吃得人們口淡無味,肚子慌兮兮。只有到了月半,才有機會改善一下生活。因錫餅攤好後,裡面的餡是多樣性的(如蘿蔔、盤菜頭、米麵、豆腐乾等),儘管都是農家菜,但油水卻多得多了。這比番蒔飯好吃。而今,人們仍十分作興做月半,月半攤錫餅的習俗仍在民間流傳。只不過現在人們做月半攤錫餅不再是當作改善生活的一種需要,而是看重這種習俗的本身。

行政區劃

沙門水庫沙門水庫

全鎮總面積38.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1畝,人口2.4萬人,下轄23個行政村郵編:317607

沙 門 沙門

小 閭 小閭 老廠基後山

里 山 里山 大丘田

外 山外山 外山頭

瑤 坑 瑤坑 嶺腳 大坑裡 王家裡 田基 坑龍 大毛洋西龍

白嶺下 白嶺下 下岙口 崗頭裡 龜岩頭山

幹家岙 幹家岙

雙 斗 雙嶼 長樁 嶺腳 白沙灣 大嶼外 中心街 塘廠

南山岙坐坑南山 橋頭

日 岙 日岙 大墳前 山田 大園頭

墩 頭 墩頭 下洋

上山頭 上山頭 大蘭田

都 墩 都墩 竹崗岩 嶺腳 下山頭 燕前

路 上 路上

大岙里 山下 桐橋 外宅 里宅

安 人 安人

嶺 岙 嶺岙 嶺頭 石倉頭

泗 邊 泗邊 泗邊灣 下橋頭 火石岩

靈 門 靈門

水桶岙 水桶岙里蕎麥坑 邢家 南沖

張 岙 樟岙 張岙山頭 張家

大沙灣 塘里 野豬坑 半山

烏 岩 石塢 灣底坑 長崗山 烏岩 隔坑 下沙

相關詞條

楚門鎮

清港鎮

蘆蒲鎮

城關鎮

坎門鎮

玉環縣

台州市

浙江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