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2009年俄羅斯電影]

沙皇[2009年俄羅斯電影]

《沙皇》是由帕維·龍根執導,彼得·馬莫諾夫、奧列格·揚科夫斯基等主演的電影。 影片講述了16世紀的俄羅斯,他以殘暴的手段統治全國,最終反對他的那個人卻是他童年時的摯友;影片著重刻畫了伊凡四世的內心世界。

影片簡介

沙皇[2009年俄羅斯電影] 沙皇[2009年俄羅斯電影]

出生於1949年的俄羅斯導演帕維·龍根是坎城的常客。他的三部作品《計程車司機布魯斯》、《月亮樂園》、《愛,婚了頭》都曾獲選入圍主競賽單元進行金棕櫚的角逐,而1990年的《計程車司機布魯斯》則最終贏得了最佳導演獎。2007年,帕維·龍根還曾以評審身份參加坎城電影節。

對於這個背景設定在四百年前的故事,帕維·龍根卻認為這部電影與當下有著緊密的聯繫,他表示:“這是一個關於今天俄羅斯的隱喻,而它也同樣指涉史達林時代。”帕維·龍根表示,這部電影在某些表現手法上借鑑了中國京劇的表演手法。

擔任主演的彼得·馬莫諾夫是俄羅斯著名演員,有著深厚的舞台劇表演功底,他與導演帕維·龍根曾合作過《計程車司機布魯斯》、《孤獨之島》等多部作品,非常默契;片中扮演伊凡四世的敵人一角的是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他是俄羅斯廣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家,已於今年5月20因病逝世。

《沙皇》定於2009年11月4日在俄羅斯公映。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Ivan The Terrible 彼得·馬莫諾夫Pyotr Mamonov
Metropolitanate Philipp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Oleg Yankovsky
Aleksei Basmanov 亞歷山大·多莫加羅夫Aleksandr Domogarov
Fedka Basmanov Aleksandr Ilyin
Heinrich Staden 威勒·哈派塞羅Ville Haapasalo
Vassian Ivan Okhlobystin
Malyuta Skuratov Yuri Kuznetsov
General Kolychev 阿里克謝·馬卡羅夫Aleksei Makarov
Mariya Temryukovna 萊米莉亞·伊斯坎德爾Ramilya Iskander
Kai-Bulat Aleksey Modin
Masha Anastasiya Dontsova

職員表

製作人帕維·龍根Pavel Lungin、Olga Vasilieva、Vasily Bernhardt
導演帕維·龍根Pavel Lungin
編劇Aleksei Ivanov
攝影湯姆·斯特恩Tom Stern
配樂Yuri Krasavin
剪輯Albina Antipenko
美術設計Sergei Ivanov
服裝設計Yekaterina Dyminskaya、Natalya Dzyubenko
視覺特效德米特里·塔庫拉庫Dmitry Tokoyakov

影片評價

曾經的俄羅斯文學與前蘇聯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太多足以頂禮膜拜的記憶。

然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俄羅斯民族似乎越來越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不知道這個國家的人們在忙些什麼。

近年來,俄羅斯電影鮮見能令世界矚目的佳作,2009-05-01上映的以俄羅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為題材的歷史傳記影片《沙皇》,也讓我頗感失望。

有關沙皇,有關伊凡四世,我百度到的資料如下——

沙皇(Царь)是俄羅斯帝國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稱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最後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為止,俄國的統治者一直都稱為沙皇。

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在15世紀,俄國流傳一種說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繼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後,拜占庭帝國和皇帝的權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稱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

1547年開始,伊凡四世實行獨裁統治。對內政策的方針是反對大貴族分立主義,具體表現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轄地區制,給貴族勢力很大的打擊。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建立了中央集權。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羅斯躋身歐洲強國之林。

伊凡四世是當時莫斯科最優秀的演說家,他酷愛讀書,博覽群書,尤其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擅長寫作,對俄語有很高的造詣,是當時俄羅斯第一流的語言學家和作家,雖然大多數作品已經失傳,現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詞造句的本領和尖刻諷刺的技巧卻躍然紙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羅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視俄羅斯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印刷術的推廣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之人,其活動特點是具有遠見和堅定的目的性,並具有進步的性質,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國的開國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長在階級鬥爭和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極其複雜的環境中,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13歲時就下令處死了反對他的世襲大領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號由此而來。

影片《沙皇》並沒有濃墨重彩地描繪伊凡四世統一俄羅斯,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豐功偉績”,也沒有刻畫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演說家、作家的風采。而僅僅是表現了伊凡四世作為暴君的殘忍、獨裁的一面。

我個人感覺,對伊凡四世如此簡單的“暴君”定位,忽視其對俄羅斯歷史的貢獻,未免不太客觀,顯現出創作者“小人物”視角看“大人物”的一種小家子氣。

我對俄羅斯的歷史了解有限,但從相關資料上可以感受到,伊凡四世對於俄羅斯的意義,相類於秦始皇對於中國的意義,成吉思汗對於蒙古的意義。作為一統江山的帝王,殘暴與好戰恐怕是難免的,但其功績似乎也不該如此隨意忽視抹殺。

據說,伊凡四世是史達林與彼得一世的偶像。而此片導演帕維·龍根也曾明言,此片“是一個關於今天俄羅斯的隱喻,而它也同樣指涉史達林時代。”

或許帕維·龍根對於史達林時代的暴政有著大多不能釋懷的記憶,需要通過影片《沙皇》展示其心中的“傷痕”。

可令人遺憾的是,影片中創作者在影片中反抗沙皇暴政的力量,主要是來源於宗教的信仰——

影片中的都主教是伊凡四世少年時代最好的朋友,伊凡將其封為主教,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為自己籠絡人心。然而都主教不滿伊凡四世的暴政,拒絕與伊凡四世合作,並聲稱伊凡四世將會受到上帝的懲罰。都主教的行為激怒了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將都主教及其信徒全部逮捕處死……

導演顯然想把都主教當作受難基督的化身。然而,都主教除了堅持正義,除了以身殉道,除了堅信上帝會懲罰暴君,並沒有實質性地反抗暴君的有效手段,甚至,連他的教徒也全部遇害。其結果,實在令人懷疑上帝的存在。

對於影片中的伊凡四世而言,根本沒有可以與他抗衡的力量。都主教不是對手,上帝也無能為力。唯一的懲罰,似乎只有他內心的孤獨。

本片的導演帕維·龍根曾在1990年憑藉《計程車司機布魯斯》一片榮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那是一部小題材影片。

其新作《沙皇》,除了攝影較好地展示了俄羅斯冬季茫茫雪原的美麗景象,更多地卻暴露了帕維·龍根在處理大題材電影方面的駕馭能力不足的缺陷。

主題無力,情節簡單,人物扁平。

扮演伊凡四世的演員像個粗俗的市井小人,完全沒有一代帝王的霸氣與風采。無論是形象與氣質,都令我對伊凡四世完全找不到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