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鎮[廣東省沙田鎮]

沙田鎮[廣東省沙田鎮]

沙田鎮位於東莞市西南部,是東莞市下轄的32個鎮區之一,位於東江南支流出海口與獅子洋交匯處。 沙田轄區面積約79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和2個社區;2012年,戶籍人口4.179萬人,外來人口13萬多人。(數據截至2012年) 沙田曾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沙田是全國首個“龍舟之鄉”(2000年) ,也是“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千強鎮”(2005年)、“中國港口物流重鎮”(2007年) 、“廣東省港口物流業專業鎮”、“廣東省教育強鎮”。

基本信息

1建制沿革

1建制沿革

▪區域沿革▪區劃詳情

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地質地貌
▪氣候

3行政區劃

4人口

5經濟

6社會事業

▪教育▪體育 沙田鎮在東莞市西南部,其中心位於東經113°9',北緯23°8’。地處廣州至東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發展軸帶的中間和珠三角經濟圈的幾何中心位置。沙田鎮具有優越的海岸資源,在東莞58公里海岸線中,擁有28公里的黃金海岸線。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正在建設的廣深沿江高速、常虎高速虎門港支線、廣深港客運鐵路,即將建設的穗莞深城際軌道、番莞高速、沿海公路、進港中路、進港南路以及已通車的港口大道等省、市重點道路工程都經過沙田並留有出入口或站點,沙田即將迎來與廣州、深圳、東莞半小時間距的同城化時代,進入與香港、澳門1小時的便利經濟圈,同時,可通過虎門港300多條航線連線世界,沙田正成為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沙田轄區面積約79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和2個社區;2012年,戶籍人口4.179萬人,外來人口13萬多人。(數據截至2012年)
沙田曾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沙田是全國首個“龍舟之鄉”(2000年),也是“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千強鎮”(2005年)、“中國港口物流重鎮”(2007年)、“廣東省港口物流業專業鎮”、“廣東省教育強鎮”。

建制沿革

清代以前,沙田鎮所處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蛇仔山(闍西山)屹於大海中。

沙田鎮沙田鎮

清雍正《周志》記載蛇仔山“在城西(即莞城西)四十五里的大海中”。清嘉慶《彭志》記載“斜海中屹若長城”。
至清初才開始出現白坦,至二百多年前,廣州府中堂司(麻沖人)在立沙洲築圍造田。二百年前厚街軍鋪人在楊公洲築圍造田,厚街橋頭人在西太隆、義沙等地築圍造田,虎門鎮口人在稔洲等地築圍造田。此後,逐步吸引一些水上人家(旦家)和番禺、中山、順德等地農民到沙田定居立村。因築圍造田均由業主自行管理。所以沙田直至解放前是由虎門、厚街、麻沖等地多方管治的。

地理環境

沙田鎮在東莞市西南部,其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3°9′,北緯23°8′。地處廣州至東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發展軸帶的中間和珠三角經濟圈的幾何中心位置。

地質地貌

沙田地勢平坦,河涌交錯,西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部地勢較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清代以前為江河流域,清代中葉逐漸沖積成洲。其地勢可分兩個單元:一是河漫灘地貌,標高0.9-1.6米,低於普通水位,地勢平坦、低洼,第四紀的沖積層分布於整個沙田地域;二是三級階地地貌,標高25-50米,屬剝蝕階地,坡度較大,有基岩暴露,分布於闍西山和稔洲山二處。

氣候

沙田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過渡地區。具有夏長無冬、陽光充足、日照長、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溫差振幅小及季候風明顯的特點,但也常受颱風、暴雨、鹹潮的侵襲。由於沙田地區是瀕臨獅子洋的水網地帶,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多,春季經常出現霧天,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年平均氣壓為1010.6毫帕。處於亞熱帶地區,日照充足,每年日照量為2000小時左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沙田行政圖沙田行政圖

1953年1月將原來的九區,改為十一區(即萬頃沙南沙等地)。同年7月劃給新建的珠海縣。
1954年6月30日,在東江口一帶劃定一個區域成立新的11區。
1955年9月將11區改稱為沙田區。
1957年3月撤區並大鄉,撤銷了沙田區,將沙田劃入虎門鄉管轄,其中立沙劃入彰澎鄉管轄。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沙田屬虎門人民公社管轄,其中立沙屬麻涌公社管轄。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片,新沙片,大洲片劃到厚街公社。稔洲仍屬虎門公社。立沙仍屬麻涌公社。
1961年6月21日成立沙田人民公社。管轄沙田片,新沙片,大洲片和立沙片等。
1968年3月沙田鎮成立沙田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設立沙田區公所。轄下15個大隊稱為鄉人民政府橫流圩成立橫流鎮人民政府。(鄉級)
1985年9月東莞撤縣建市。
1987年4月撤銷區建制設立鎮建制,成立沙田鎮人民政府,轄下15個鄉改稱為管理區,橫流鎮人民政府改稱為橫流居民管理區。
1988年1月7日東莞升格為地級市,沙田鎮政府直屬市領導。
1998年撤銷屬下管理區名稱,改稱為村(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沙田鎮面積107平方公里,分為四個片區,下轄16個村和2個社區

立沙片

中圍村
和安村
大流村
泥洲村

新沙區

楊公洲村
斜西村
民田村
福祿沙村
先鋒村

沙田片

大坭村
齊沙村
穗豐年村
西大坦村

大洲片

稔洲村
義沙村
西太隆村
橫流社區
濱港社區

人口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沙田人民公社人口為18109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沙田鎮人口為26817人,其中男性13206人,女性1328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沙田鎮總人口為39223人,其中男性13206人,女性13281人;本鎮戶籍人口31693人,流動人口7530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田鎮總人口為97829人,其中男性55276人,女性42585人;本鎮戶籍人口36653人,流動人口6067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田鎮總人口為17萬多人。
2012年,沙田鎮戶籍總人口數為41789人,已婚育齡婦女9094人,流動人口總人數約10萬人。
至2013年9月底,沙田鎮戶籍總人口數為42183人,流動人口總人數約10萬人。

經濟

2010年沙田鎮生產總值78.99億元;工業總產值188.08億元;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41億元;工商稅收總額8.2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105萬美元;進出口總額18.64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3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7億元;銀行存款餘額86.97億元;總用電量10.58億千瓦時;農民人均純收入9670元。
2012年,沙田鎮生產總值71億元;鎮財政總收入5.2億元;各項稅收總額10.7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962萬美元;各項存款餘額97.5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億元;村組兩級經營總收入2.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88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上半年沙田鎮有幼稚園11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8所;高級中學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全鎮在園幼兒5240人;接受義務教育小學生9429人,國中生3840人;普通高中學生2811人;參加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培訓、學歷進修達到732人次。

體育

1997年沙田鎮成功地承辦了第二屆“炎黃懷”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東莞賽區的賽事,沙田龍舟隊受國家委派參賽並奪得男女混合組總冠軍和男子隊單項冠軍。1998年沙田鎮受男子龍舟隊國家委派參加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行的“第三屆亞洲龍舟錦標賽”勇奪男子250米和500米兩項冠軍,同時囊括“檳城龍舟邀請賽”男子國際項目的兩面金牌。同年六月代表國家參加“1998年香港國際龍舟賽”奪得冠軍。1999年9月沙田鎮女子龍舟隊受國家委託參加在英國諾西漢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龍舟錦標賽,一舉囊括女子250米、500米、1000米等三項比賽的世界冠軍。

2000年1月沙田鎮被國家授予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並在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水上民歌(鹹水歌)藝術之鄉、中國水上民歌(鹹水歌)之鄉。

基礎設施
沙田鎮交通圖沙田鎮交通圖
2012年沙田鎮建設或升級了沙田大道、濱江路等一批路網工程,初步形成“三縱六橫”的城市主幹道路框架。建成11萬千伏變電站2個、22萬千伏變電站1個。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主幹管網也已完成鋪設,支次管網正在建設。

所獲榮譽

沙田鎮先後獲得“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千強鎮”,“中國港口物流重鎮”、“廣東省港口物流業專業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衛生鎮”和“廣東省園林城鎮”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