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墟二村

沙墟二村

沙墟二村位於番禺區市橋城區中心中心位置,面積約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中村,現有村民2537人,693戶。村內有建有沙墟二公園、朱邊公園、上關公園、老人活動室休閒娛樂場所,陳尚書祠、關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廟、沙墟二國小、匯瓏商業中心等。沙圩二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以出租商鋪、廠房為主,有自建商鋪650多間,廠房11座,近兩年,每年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村民除經商、外出務工、出租屋收入外,還有村集體的股紅分配,村民的股紅分配人均逾萬元,此外,村民還享受醫療報銷、入學補助等福利待遇。

鄉村文化

陳尚書祠

陳尚書祠是藏身古村的宋代建築

陳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此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陳尚書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書畫雙絕,創瘦金體,繪工筆花鳥的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就在此被發現。由於陳尚書祠建築宏偉,歷史悠久,因此極富歷史研究價值。

建有沙墟二公園、朱邊公園、上關公園、老人活動室休閒娛樂場所,陳尚書祠、關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廟等歷史建築也都依舊保留。陳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此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

在北宋元豐七年,祠堂主人陳顯先中解元,又中進士,受職戶部尚書、禮部侍郎,翰林院編修中書,夫人賈氏受朝廷封一品誥命夫人,這在史料有記載。沙圩村的族譜中記載了陳顯和宋徽宗趙佶的一段軼事:徽宗皇帝曾經御賜“擎天寶硯”一方給陳顯,並御賜五言詩刻於硯的背面:“駟馬功勳載,名留御禮鄉;體存仁者壽,日有自傳揚。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鐵硯,中正外端方。”詩句顯然表明,徽宗對於陳顯的品格頗為嘉許。正因為如此,“陳尚書祠”又被稱為“寶硯堂”。

陳尚書祠坐北朝南,面積1354平方米。門前有一占地面積為1672平方米的廣場。頭門東西兩側有青雲巷直通後花園,上方的石橫匾刻有“擎天”、“洗日”四個遒勁的楷體字。祠堂是一組三進二天井的建築群。一進門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二間,7.8米,大門前一對花崗岩石獅子威武雄壯,是典型的嶺南石獅工藝,梁架和斗拱上木雕精美。二進大堂,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2.2米,台前兩邊均有石砌護攔,欄中石匾雕有人像。三進後寢,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0.2米,前面有石砌護欄,門前石級兩側均有一隻南獅子,堂內設紅砂岩石神台一座,上有紅木製作的神龕,用於安放先祖神位。這裡至今仍是族人祭祖的場所。

解放後,“寶硯堂”曾經長期被用作學校。“寶硯堂”建築宏大,石雕、木雕、灰雕手工精美,極富歷史研究價值。

北宋戶部尚書陳顯公發源地,浙江省,奉化溪口鎮,三石陳家村,“流慶堂”,最初由陳著創建,四明山下,剡溪河上,三石宗祠“流慶堂”


論北宋戶部尚書陳顯

宋史記載

乙卯,戶部尚書陳顯,因對言再用蔡京,士民失望。帝怒,貶顯知越州。顯不復仕,歸隱四明。

三石陳家村陳氏族譜序,族譜之作 老泉言之詳 且悉矣 若此者難乎其為辭也。

宗顯(陳顯)

行二六一名

顯:字,文,昭登進士,第授主簿,累遷至戶部尚書,以諫用蔡京忤旨,貶知越州,不復仕,政和五年復召為宣和殿學士,辭不起隱於四明之蜜岩,因今鄞之西邊也里人,顧食之今勿替,所著有論語,註:平山文集,其詳敘傳。

陳顯在族譜中排行宗字輩,名宗顯,出自浙江省,溪口鎮,四明山下,三石陳家村,村中自然古樸,祠堂後緊依巍然聳翠的丹霞山,清代詩人陳沆在《剡源九曲圖記》稱其“丹山赤水洞天”。陳著也在《夜酌丹山》一詩中寫道:“石徑深深著梵宮,明月山林醒醉中,歸途自有兒扶持,不用過溪勞運公“。村口有一條國路,國道旁是流經奉化溪口的剡溪十分古老,在兩千餘年前的秦代已有。剡溪發源自甬嵊之交剡界嶺,向北的一條剡溪流經新昌、嵊州後匯入曹娥江,再入杭州灣。另一支稱南剡溪,流經奉化蹕駐村、三石村至溪口,稱為剡溪,或稱剡源。而從溪口至江口流入奉化江這條稱剡江。

早在唐代,眾多文人墨客入剡攬勝,留下許多名詩佳句,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唐詩之路。李白曾這樣寫道:“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三石村三姓宗譜記載,最先遷入此地的是陳氏始祖陳棠,在南唐(937~956年)時,任職於浙東奉化,自台泉遷來。南唐亡後,留任吳越國奉化尉。陳氏宗祠在村之東南村口,名為“流慶堂”,最初由陳著創建。

陳氏宗祠重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再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跨入第一進門廳,展目而視,規整的布局透著幾分莊嚴。厚重的青石基座,雙步樑上富麗堂皇的彩繪,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石陳家村“流慶堂”子孫為此榮幸,曾經出過三個尚書,分別是北宋年間的戶部尚書陳顯、南宋嘉定年間的工部尚書陳德剛和明代洪武年間刑部尚書陳瑜。三石陳家由此成為一方名門,阿拉譜記亦同,兄弟譜記:“宓子德剛,理宗朝為福建制置使醇正明決與史彌遠(陳塤嫡親的舅父)同鄉里,每以濟王之事責彌遠故奉祠者十年後知簽樞密院事帝慰勞甚至他若陳傅良、陳良翰、陳暌、陳季雅、陳宜中、陳自強、陳謙以及陳性之、陳隆之、陳塤、陳韡、陳垓,陳元珪、陳宗禮、何莫非江州之發派。德剛子陳著與其族兄弟陳蒙,陳昭,陳文龍,陳瓚,俱以盡忠報國名標史冊流傳千古。陳著,理宗為著作郎,時賈似道以國計困於造楮富民困於和擢因請行買公田置官田之策,著上疏曰:似道居外閫而志在欺君處端揆則務在瘠民欺君則將來敵兵必危社稷瘠民則必施重刑”,三石宗親先祖愛國愛民。

啊啦嶺南世系居南海、番禺族譜記載:陳顯公生於,宋英宗,治平元年[北宋治平甲辰年(元年) → 1064年],甲辰,五月初五日,午時。終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三月十一日[南宋紹興丁卯年(17年) → 1147年],亥時。壽八十四歲。妣賈氏:生於,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北宋治平丙午年(3年) → 1066年],二月十九日,巳時。終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四月初十日[南宋紹興戊辰年(18年) → 1148年],亥時。壽八十三歲。

公少通經書,於宋元豐七年,甲子[北宋元豐甲子年(7年) → 1084年],鄉試中式解元,乙丑[北宋元豐乙丑年(8年) → 1085年]登進士,授官翰林院編修,又為禮部侍郎,陛戶部尚書(官為從二品),崇寧元年,壬午正月初一日早朝[北宋崇寧壬午年(元年) → 1102年],荷蒙徽宗皇帝,御賜擎天寶硯一方,御筆親題五言律詩一首,刻於硯蔭雲;

駟馬功勳戴,名留御禮鄉。

體存仁者壽,日有自傅揚。

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

文房一鐵硯,中正外端方。

公於政和二年壬辰年[北宋政和壬辰年(2年) → 1112年],六月二十五日早朝對言於上曰:再用蔡京,士民失望。徽宗帝怒,貶知越州,逐隱於四明山(章水蜜岩村)。政和五年乙未十月[北宋政和乙未年(5年) → 1115年],徽宗,復召公為宣和殿大學士[政和五年(1115年)置宣和殿學士,以兩制充任,次年又置宣和殿大學士。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宣和殿為保和殿,學士名亦隨改為保和殿學士],公竟不受。宣和己亥[北宋宣和己亥年(元年) → 1119年]因金寇擾攘,遷於金陵(南京),庚子[北宋宣和庚子年(2年) → 1120年]再遷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壬寅[北宋宣和壬寅年(4年) → 1122年]又遷於南雄,始興縣,石井頭。建炎丁未[南宋建炎丁未年(元年) → 1127年]復遷於廣州之南海縣,泌涌都,梯雲堡,逐卜居於蘆頭村(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水頭村)。公與妣合葬於蘆頭村,寅甲向之原。即梅桂堂北邊是也。子;紹基。紹基生三子,賢高,嗣守緒業。賢賞,分隸番禺水坑。賢祿分居黃鼎司張槎鄉。1、賢高水頭房,2、賢賞番禺房,3、梅祿張槎房。

 

陳顯公後人遍布嶺南主要有三大房

大孫,水頭房:賢高,字:遜志,嗣守緒業。大孫水頭村,子孫分布定居有:七世,桂枝公,繁顯廣西貴縣。

二孫,水濂鄉(水坑)房:賢賞,字;遜英,分隸番禺水坑。水濂鄉(水坑)房字輩:水濂鄉房自賢賞公由南海縣蘆頭村分遷水濂鄉時後,在25世時為分清輩分,當時只取有十二之字輩排名:25世元始,兆、佳、安,求、錦、澤,昭、勲、祥,和、慈、惠是也。子孫分布定居有:四世,宗旦字伯喬遷東莞。宗禮,崔氏乃增城中新鎮,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父崔與之(1158-1239),字正子,號菊坡丞相之女,宗禮公於南宋紹熙庚戌年(元年)→ 1190年至1194年官至中樞密院,初由進士出身,後致仕辭官歸,由於崔氏的原故,居增城仙村創業開族。十世,文彩,遷東莞北策鄉,生一女,嫁古壩鄉韓解元為妻。十二世,光漢公,號慵軒遷居市橋沙墟村。

三孫,張槎房:賢祿,字;遜雅,分居黃鼎司張槎鄉。子孫分布定居有:四世,洪修又字:爵修娶何氏,入贅敦厚村,分支大江、甘坑等地。九世,伯堅遷古灶,伯和遷大江,十世,懷義遷甘坑。六世,珪峰公,遷西椎大仙崗定居;後九世,貴卿公遷沙窖房;十世康祿公遷瀾石;十一世北來公遷東莞中堂房。

各房兄弟還有少數居港澳地區,所以這些都是陳顯公開祖後之後裔主要根源集居地。

三石譜世系圖藏譜

1滿--2犀--3突--4圉戎--5寧--6孝--7靈--8燮--9圉--10鮑--11佗--12完--13樨--14愍--15須無--16無宇--17乞--18常--19盤--20白--21和--22午--23因齊--24辟疆--25地--26法章--27建--28軫--29嬰--30餘--31軌--32審--33安--34恆--35願--36齊--37源--38實--39諶--40忠--41佐--42準--43伯軫--44匡--45世達--46康--47英--48公弼--49鼎--50高--51詠--52猛--53道巨--54逮--55談先--56曇蒨--57伯山--58君通--59正平--60勛--61振--62企--63公權--64敬之--65忠--66邕--67夷行--68穆--69翱--70仲舒—71旭—72陳棠-73大方--74元善--75延溥--76伯玭—77宗顯(陳顯)戴氏生三子。78--景雯、景旻、景宏;賈氏生一子,公諱:熙,字:紹基,號;蘆莊,尚書顯公二世,乃尚書顯公之子。

宋徽宗給陳顯的任命書

賜戶部尚書陳顯誥命一道

天承運

皇帝制曰,國家以戶部土國之事,徭役職貢之 , 方與夫會計 , 倉廩府庫、經費周給之數一歸於戶部 , 古之制也 , 為材周而密者,始稱茲選爾,原任左中大夫,陳顯,性資明敏,學問宏深,外事詳練,敭厯為久,皆能展其所長,爰佐大農,遂爾戶部曹準事,惟謹勞績優著,朕甚嘉之是用,俾爾升任地官之長,尚其明生財之大道,務培邦本,使食貨充而國用足,以稱朕為官,愛人之意。欽哉。

敕命

宋政和元年八月十二日頒下

之寶


註譯:委任書,宋政和元年八月前陳顯官職是:左中大夫 ,由於國家政改,土地、徭役(“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下無重權則權勢滅,權勢滅則德在上矣。”)無償社會勞動,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秦始皇說,要築下萬里長城,使天下的農夫都為徭役奔忙。指掌管幫助國家幹活的勞力人群,如軍隊士兵等等的經費財務,陳顯有材能計算周密性資明敏,學問宏深,外事詳練,工作資歷長謹慎優著,正是宋徽宗上台後委任地方官員升任國家官員,戶部尚書,(從二品官員)即財政部長或副部長之級。

宋政和元年八月十二日頒下,公元1111年→辛卯年(北宋政和元年) (47歲)才升任戶部尚書一職,之前是中大夫。

尚書誥曰古者秋官明五刑以弼五教以期於治也必得通敏練達持文平而用法當者方稱茲選爾。

敭厯為久:長期以來。

務培邦本: 務培--民主,不務空名--腳踏實地,邦本--國家的根本。使食貨充而國用足:使國家食品貨源充足。

欽哉:可欽-可佩,欽佩。

尚其明:各展其長-各盡所能。

生財之大道:生財有道。

倉廩府庫 管庫--司庫寺庫--當鋪。

徭役:古代官方規定的平民(主要是農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時期內或特殊情況下所承擔的一定數量的無償社會勞動。一般有力役、軍役和雜役。

職貢之:一臂之力。

賜戶部尚書陳顯誥命一道

天承運

皇帝制曰,朕聞職居地官,實司錢穀之柄位,參冢宰,誠為圖藉之宗,宜其得人,以稱厥任咨爾戶部尚書,陳顯,學問淵深,性資鯁直,惠政素聞於朝野,嘉謨夙契於朕心,是用褒揚,以彰厥德,今特爾為戶部尚書,爾尚益勵初心,恪恭乃職,昭示郡縣務屏,絕乎橫征,申戒屬僚毋,為增乎戶口,一洗頭會箕歛之,習以勞九州四海之民,嗚呼委吏任,卑宜聖尚期會計之,必當司農卿,次朱邑,能來吏民之鹹夸,用慰與情,以副予心欽哉

敕命

宋大觀元正月十正日頒下

之寶

 

這是正月十五表彰會,由司農卿升任戶部尚書稱職,在郡縣表榜,拉橫幅。

十言詩

臥遊四明山三石陳家村

陳森2014-10-28

一河二公路三高速公路,三龍盤繞巍然越四明山。

一曲剡溪淳水悠然長流,三石陳家村伴灣溪五曲。

一祖陳棠長安遷奉化尉,三尚書陳顯陳德剛陳瑜。

一山高聳清水秀育英才,三代尚書楷跡世代留芳。

七律 · 祖淼

(二首)

陳森2013-2-2

祖奉化尉四明脈,丹霞山下陳家村,

淼淼飛瀑灣溪流。剡溪五曲入江流。

號角震輝江南起,三代尚書耀揚威。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南海美如畫。

家中迎春風萬里,尋夢亦望眼欲穿。

水清看似魚遊戲,鴛鴦戲水在一方。

鳥語花香是堤岸,桃花柳絮曉喜鵲。

德星堂聚賢君臣,把酒澈灩晴方好。

陳顯不居三石村,他的兒子,景宏,百十一字亨達,配曹氏獨葬蹕駐,繼配洪氏合葬上乘,(景宏居上乘)寺西即今西隅之黃龍出洞。舊譜子七今斗門,本邑西街譜族始祖指明遷自三石,而吾族一無民本。

三石村失譜

翹六公亦遷居別逾,吾譜失傳之故,歇撫今思昔按椒式徽曾後說明:景宏居上乘,配曹氏獨葬蹕駐村,繼配洪氏合葬上乘。上乘寺西即今西隅之黃龍出洞。這是說黃龍村,舊譜斗門說:自己是從三石遷來的,而吾族一無民本。其實我三石譜失傳,原因是三石的翹六公,遷居時帶走了三石村的族譜,使三石村失傳了原族譜的原故。但是,三石陳家村是傳承正系,有十世觀公譜記(陳觀三石人,南宋進士),陳顯出自三石陳家村。

三石陳家村,陳棠,來自台之泉水,泉水今在寧海縣默林鎮及橋頭胡去象山方向的公路邊上。數據顯示泉水村唐朝時就有人居住,而寧海陳氏總譜一書總結宋初時,寧海境內只有三支不同來歷的陳氏,一是嶺頭陳,二是浮門陳,三就是十八懷陳,以十八懷陳人數最多,有寧之陳氏大半出自十八懷兄弟一說。

讚賞龍船競賽活動


念奴嬌·番禺龍舟競技

陳森

1003年端午節

沙灣河水,東流去,番禺龍舟競技。

鑼鼓喧天,兩岸潮,震威四海歡呼。

沙墟陳氏,一二村,邀兄弟觀其戰。

彩旗飄揚,沙墟涌口龍台。

兩岸堤兄弟陣,戰鼓號角令,炮聲齊鳴。

各路龍舟,齊飛舞,人強壯論英雄。

遙十二世,開村慵軒祖,後裔飛騰。

高聲寶硯堂,賓士飛德興橋。


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船競賽活動是本村最重要文化活動,每年的競賽活動時間超過15天,參加龍船賽的村民人數超過400人次;村內有籃球場一個,桌球室一間,組成有籃球隊、桌球隊;閱覽室一間,藏書3000多冊;電教室一間,供黨員民眾學習培訓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