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王氏家廟

沙堤王氏家廟

該族共尊王翰為始祖,王仲為沙堤王氏一世祖。 沙堤王氏自始祖王翰起,俊彥代出不窮。 早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沙堤王氏即建有大宗祠。

家廟溯源

王姓在我國是第一大姓,但分屬不同的來源,因先秦帝王的子孫多稱王子、王孫,一些後人遂以“王”為姓。如虞舜之後有姓王的,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有姓王的,春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稱王,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亦紛紛易姓為王氏。
據金牌製片人監製&導演、中國傳媒領軍人物琅琊王氏優秀電影人、中華王氏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杭

州炳極傳媒董事長、軍旅電影故事片《千里渡江第一船》總監製/製片人、勵志電影故事片《我嫁給你好嗎》總製片人/總導演、30集電視連續劇《烽火遼吉》總製片人王立君介紹,介紹,晉江王氏多以“太原”作為地望,據說其先出於姬姓,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追本溯源,則出自中華民族的共祖軒轅皇帝,即黃帝。黃帝傳少昊,歷帝嚳、后稷、棄、古公、季歷、文王姬昌。文王二十三傳至周靈王,周靈王長子晉,字子喬,立為太子,因諫周靈王壅塞谷、洛二水,有害民生,而觸父之怒,被廢為庶民。其後避居太原,時人稱為王家,後代乃以王為姓,尊晉公子喬為太原王氏始祖。後來一族繁衍,由山西太原分居山東琅琊、江左南京、陝西鹹陽、河南固始,以及閩、粵、湘、贛、海南、台灣乃至南洋各地,悉以太原作為王氏地望。
閩南一帶王氏,多稱是唐末五代自河南光州固始開閩的王潮、王審珪、王審知兄弟的傳裔,唯晉江沙堤(後稱沙塘)王氏一支例外,是元末名宦王翰所傳承。
宋仁宗寶元——康定年間(1038—1041),因西夏王李元昊犯邊境,宋朝出師征西夏。時有自南京烏衣巷遷山東陽穀縣的王某隨師出征,陷陣被俘,遂成為西夏人。元得天下,王氏先祖撒達歸附,元世祖忽必烈賜姓唐兀氏,復歸山東陽穀,一族甚盛。撒達之子回從征江淮,以戰功授武德將軍上千戶,鎮守廬州(今安徽合肥),子孫世襲其職。三傳至翰,字用文,號時齋,仕名那木罕,十六歲襲職領兵千戶,鎮守廬州,素有能名,乃復冠王氏。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王翰隨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花鎮閩,闢為平章從事,改福州路治中,累遷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至正二十九年(1369)調任福建省參知政事,時元朝已將危亡,王翰遂寓居晉江沙堤碧山下。洪武四年,翰偕夫人劉氏 並季子偶復遷永福觀獵山隱居,留長子伯於泉州排鋪街,次子仲 十沙堤。仲字壽卿,後人稱致政公,開基沙堤,生三子日:橫山、夏坡、宣教。歷今600餘年,傳有26世,子孫分布沙堤一鄉,並傳布安海通天巷、西宮,石獅,龍巖,永春,福州保福山,龍海海澄及菲律賓、港澳台各地,達一萬餘人。在晉江稱為望族。該族共尊王翰為始祖,王仲為沙堤王氏一世祖。

沙堤王氏的傳承

沙堤王氏自始祖王翰起,俊彥代出不窮。
始祖王翰稱元代名宦。王翰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人閩 任平章從事,時當元末,政治昏暗,盜賊蜂起。福州一帶也發生“三魁之亂”,大批義軍據險立寨,對抗朝廷。王翰知道所謂盜賊實是官府苛政所迫,親自赴義軍營壘好言勸諭解散之。後翰得同知,又升理問官,綜理永福、羅源二縣,時泉州地方武裝頭子 柳莽跋扈,出兵進攻搶攘旁邑,王翰義正訶嚴對其警告,並勒兵以待,柳莽終於縮手。後來任福建平章政事的陳友定慕其才,擢王翰為行省郎中,待以賓友之禮。至正二十六年(1366)奏除王翰為潮州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王翰到任即減免百姓歷年 所積欠的稅賦,減輕當年的徭役,革除苛法,減少刑罰,興辦書院,敬禮儒生。地方治安為之一變。至正二十九年(1369)。調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職二品),時明軍已攻人福建,王翰見勢不可為,故返閩道經晉江時,即寓居沙堤,於碧山麓構三堂日“雲歸處”,前有倉庭別墅。留有《沙堤形勝詩》五首。劉氏夫人牛於:伯、仲、傅。洪武四年(1371),明軍攻下泉州,陳友定兵敗自刎。王翰欲浮海往交趾未果,遂逃隱於永福觀獵山(今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黃冠野服,自號友石山人。明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聞王翰名,必欲召他到朝廷做官,王翰嘆日:“女豈可更適人哉!”遂自刎身亡,年四十六歲。遺詩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宗祀如絲我無子。彼時我死作忠臣,覆宗斷祀良可恥。今Et 征書忽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固不惜,一死了卻君親恩。”後人欽其忠烈,名其地日“官烈”。王翰死後,《廣東通志》、《福建通志》、《潮州府志》、《泉州府志》均有傳記,有《友石山人遺稿》傳世。
王翰次子王仲,譜稱:“公篤有潛德,世人皆稱重義好施。尊之為樂善君子,曾點定沙堤形勝十景,與泉郡名公題詠之,萃而為圖於族譜之首。又建室於琯路荔園中,命長子橫山公居住。”王翰季子王偶,字孟揚,號密齋。明洪武三年(1370)生於晉江沙堤,後隨父往永泰,拜名儒吳海為師,弱冠人庠,洪武二十二年(1389)中舉人第六名,永樂初授從事郎史官、翰林院檢討、左春坊,進解經筵,敕修國史,任《永樂大典》副總裁官,又與解縉同輔東宮。解縉被誣下獄,俘素與解縉友善,遂被牽連下獄,瘐死獄中,卒年四十五歲。時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有《虛舟集》傳世,收錄於《四庫全書》。
沙堤王氏五世祖王璇,字廷慎,號清隱,出身農家而知書識理,天性明達,有志於世。見晉南民田數千畝全賴七首塘瀦水灌溉,一遇乾旱塘水即涸,農田常遭失收。因思浚晉江上游金雞活水,引溪灌溉晉南田畝,率子孫勘察繪圖,上呈府尹,得府尹贊同,未及奏聞而府尹病故。王璇慨然自治行李,於明天順五年 (1461)不遠千里上京投疏,得引見準奏,傳旨工部官行勘,不料奉旨承辦此事的典史賈綸離京途上得病身亡。地方豪紳又通過 買囑內官,以疏通金雞水利害參半上奏,此事遂寢。時晉江大儒 蔡清有《題清隱公求金雞水利圖詩》嘆息:“……尹侯仁惠空遺 念,王君圖畫枉自憂,作者不存存不作,江山萬古恨長流。王氏七氏祖王漢,字漢雲,號象峰。素樂善好施,守約尚義。曾浚沙塘、盈塘溪流;築沙堤以利鄉里;施粥賑饑;捐資協修萬安、順濟二橋。明嘉靖六年(1527),晉北留公陂因雨沖壞,莊稼不得灌溉,因循六七年未能修復。郡守屠倬舉王漢董修其陂。漢不辭勞瘁,奔走於外,終於修復其陂。屠倬欲以良田三百畝賞其功,漢固謝不收。至嘉靖十五年(1536),舊陂再圮,郡守王仕俊仍舉王漢董修。數月完竣,晉惠兩邑並受其利。侍郎顧珀為樹“治陂紀績碑”以贊,其善行載於《泉州府志》。
沙堤八世(遷龍巖)王以通,字子貞,明萬曆八年(1580)庚辰科進士,官湖廣副使、貴州道監察御史。
十一世(遷龍巖)王命叡,字君衡,萬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進士,官至大理寺正卿、刑部左侍郎,居官廉潔,秉公執法,不附魏黨,不畏權貴。見載於《福建通志》。
沙堤十九世王若察,民國初年渡菲經商,頗有成就。曾任數屆菲律賓太原堂王氏宗親總會理事,與鄉僑創立旅菲沙堤同鄉會,捐資倡建沙堤學校、沙堤王氏大宗祠。先後與人調解東西堡、內外古、塘東與圍頭、東厝與下吳、施林蔡、涵口與陳埭的械鬥,得當時縣長題贈“排難解紛”、“今日仲連”的牌匾。其急公好義之名聞於遐邇。
近現代沙堤王氏傳裔在工商界、政法界、文化界也出現了不少精英,可謂賢才濟濟,後先輝映。
早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沙堤王氏即建有大宗祠。宗祠根據始祖王翰所題《西山細脈》:“源遠流長沙里區,西山入脈勢縈紆……韜光匿彩混行跡,福澤綿綿王氏都。”的詩意,建於西山之前,坐西朝東。祠中祀沙堤王氏始祖王翰、一世祖致政公暨列祖列宗。因宗祠地基是西山房裔孫所獻,特辟出左畔邊龕專祀西山房份列祖。祠堂經清乾隆七年(1742)、民國十三(1924) 年二次重修,又於1994年由海內外裔孫發起重修,至1996年落成。新塘街道沙塘王氏大宗祠 祠堂為大三開間兩落、硬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具有閩南古建築特色,占地面積338平方米。石構門牆,大門額石匾刻“王氏家廟”四個大字,楹聯刻:“三省名宦鄉賢裔;八閩忠臣才子家。”祠堂正廳高懸“三省名宦”金字匾額,及“宮保”、“尚書”、“三晉司馬”、“三世明經”、“十二貢生”、“進士”、“文魁”等20餘方匾額。神龕內供始祖王翰、一世祖致政公暨妣謝氏、二世祖橫山公、夏坡公、宣教公暨妣神位。龕外掛“太原王氏始祖晉公”即太原王氏得姓始祖王子喬及王翰畫像。祠堂石柱鐫楹聯20餘對。 以敘家族淵源,如“太祖太宗,德本太原光太廟:王子王孫,功重 王室報王家。“"巷有烏衣,江左風流誰後繼;家承廬州,陽穀世德 此真長。”“臣節不磨,行省壯一朝之氣;孫支並茂,沙堤發百代斯馨。”皆出自古代名士手筆。廳壁嵌石,刻有關王翰的傳記8篇、題詩4篇。 按舊例,沙堤王氏每年在王氏家廟舉行春冬二祭,正月十五為春祭日,冬至為冬祭日。由鄉中新婚的人值祭,祠堂原有祀田收租助祭,值者所費不多。祭祖之日,祠堂內外貼楹聯,備豬羊全只合酒筵等物,並演戲一台。祭祖時間在傍晚,須請鄉中德高望重耆老三人,身著長衫馬褂主祭,另請執事、唱班、讀祭文等人’’仃禮如儀。然後請主祭祀人及值祭人人席赴宴。春祭時值元宵鄉中小孩可提燈到祠堂討燭點燈。富豪值祭者則相競於祠堂口燃放鞭炮。至午夜,值祭者各提棗燈一對回家,以兆來年進]之慶。冬祭除無競鞭炮外,余者與春祭相同。新中國成立以來,沙堤王氏祭祖活動亦停頓多年,至1984年鄉中成立頤老會,方決議由村中各房(東厝房、樓霞房、霞埕房、厚美房、象峰房、縣口房、西山房)輪值祠堂春秋二祭。
沙堤王氏人口蕃衍,除歷史上分支安海、龍巖、石獅等地的,現本村人口達7500餘人,居住國內外各地的有2000餘人,其中往菲律賓的最多,其次則為往香港、台灣者。
沙堤王氏往台灣的歷史可以遠溯到明末清初,其樓霞房十二世王賢,參加鄭成功義軍,功授游擊,隨之過台灣。清代村中有一位先輩叫王提官,往台灣謀生,居住多樂港,後來王提官回鄉告老,帶來多樂港當境神“陳探花真人”像,立廟奉祀,至今香火仍盛。抗戰勝利後,厚美房王孝貴被派往台灣屏東任稅務局股長,也住居台灣。因兩岸阻隔多年,故往台者與家鄉絕少聯繫。1991年,曾任台灣高雄市長、“國策顧問”的王玉雲首次回鄉拜祖。據稱,王玉雲祖父王五朝在台灣故世,其骨骸瓮蓋上寫明其祖家是泉州南門外晉江太原王鄉。1971年王玉雲到香港做生意時,幾次帶其父王舍抄來港旅遊,王舍抄每次來到香港羅湖橋,總是凝望大陸一方,淚落滂泗,念叨祖宗故里在福建泉州南門外沙塘鄉,無緣得見。吩咐王玉雲日後如有機會一定要返鄉拜祖。1974年,王舍抄老先生逝世之前又再三交代,要王玉雲兄弟千萬勿忘祖宗根源。王玉雲承父遺訓,在香港多方打聽,果然遇上沙堤旅港鄉親王思洞先生,打聽到祖里的情況,彼此聯繫三年之久,到1991年終於如願以償,返回祖里拜謁王氏家廟。 1992年,王玉雲又偕其弟王玉發先後到沙塘探親拜祖,於1996 年將其父母神位進祀於沙塘王氏家廟中。他還先後捐獻港幣 30萬元修祖里宗祠,捐獻港幣10萬元在沙塘村建公廁10座。捐獻人民幣40萬元創立舍抄公基金會,用於村中助學、敬老等公益活動。舍抄公基金會成立十周年時,他又捐獻10萬元用於慶典活動。王玉雲先生篤親念祖的行為得到人們的讚美,他幾次回大陸探親訪問,都得到福建省、泉州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接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