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珀

顧珀,字戴祥,號新山,明·泉州城區人,府第在花巷北側。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侍郎顧珀宅:在崇名鋪。”。顧珀《泰嘉岩記》曰:“新山子(顧珀號新山)早歲讀書隱居焉。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顧珀,字戴祥,晉江人。顧珀少年時曾結廬讀書於清源山泰嘉岩(址在清源風景區水流坑,已廢)。顧珀屢疏乞休,嘉靖十三年(1534年)冬乃許致仕返籍。顧珀為官,歷經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是明代泉州名宦之一。

人物概述

郡、縣《志》有傳。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綜述《閩書》、舊《郡志》、《清源文獻》 為作《傳》。

人物身世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顧珀,字戴祥,號新山。”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顧珀,字戴祥,晉江人。少而忠信好義。”

宋代,顧珀的先祖由莆田入泉州,愛清源山水之秀,因而占籍家焉。 清·道光《晉江縣誌》載:“顧珀之父顧美,明白夷才具優,瞻現故匱乏者,周之資,而不詣債者,毀其券。癸丑年(1493年)山東飢,奉詔入粟賬飢,賜冠帶稱義民。晚與蔡觀慧(字允元,理學家蔡清之父)、張苗(通政使)等十四人組織‘逸樂會’。”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75·雜誌上》引《閩書抄》曰:

“顧少司徒珀生時,清源山鳴。

五歲,善對偶。蔡文莊封君(指蔡清之父蔡觀慧)試一聯:‘宰相本書生’,公應聲曰:‘忠臣繇孝子’。時稱神童。

嘗隨大母魏往後寮廟,神為起長。

讀書於清源泰嘉岩,朔望詣文廟,一夕還山,見二童燈導之,呼顧大人,忽不見。”

顧珀少年時曾結廬讀書於清源山泰嘉岩(址在清源風景區水流坑,已廢)。顧珀《泰嘉岩記》曰:“新山子(顧珀號新山)早歲讀書隱居焉。玩索之餘,曾與山約曰:‘他日能有尺寸,當使斯岩其有興乎?’”

人生起伏

顧珀弘治八年(1495年)舉人。弘治十二年已未(1499年)進士,除知虹縣,正德元年補旌德(今安徽宣城一帶)令,擢守和州(今安徽和縣)。坐忤時控制朝政的太監劉瑾,被逮,廷杖。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弘治已未進士,知虹縣,丁外艱,服除,知旌德。公平明斷,勤積貯,寧國一郡飢,獨旌不害。擢守和州,復罹大飢。不俟申詳,發倉庫賑恤。坐忤劉瑾,被逮,廷杖。”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弘治十二年進士,除知虹縣。丁父憂,服除,正德元年補旌德令。擢守和州。歲大飢,不俟申詳,發倉庫賑恤。時巡按奉檄督逋甚亟,珀計民貧無措,召富商喻以大義,悉代輸貨,秋成還之,商民兩無所累。坐忤劉瑾,被逮,廷杖四十。”

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想暗殺武宗·朱厚照,立他自己的從孫為帝,事敗,劉瑾受磔刑而死。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嘉靖即位,下詔:“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以後,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在京、在外大小官員等,有因忠直諫諍及守正被害……奏請定奪……起復原職酌量升用……”嘉靖元年(1522年),顧珀被重新起用為南吏部考功郎。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瑾敗,擢南吏部考功司郎中。”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瑾敗,乃以治行旌擢南吏部考功郎。”

母卒丁內艱,三年服闋後除兵部武庫司。升湖廣布政參議。正德十六年(1522年)四月朱厚熜入承大統,乞休,嘉靖元年(1522年)升湖廣按察副使致仕歸泉州。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丁內艱,復除兵部武庫司,升湖廣布政參議。行部至蘄,有妖僧詐稱奉勅往名山掛旖,所在恣橫。密發其奸,置之法。寧庶人反南昌,珀扼險黃梅,為池皖援。會武廟親征,民爭逃竄,榜諭安輯。事平,乞休五上,乃升湖廣按察副使予致仕。”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丁母憂,服闋除兵部武庫司。當正德頹綱之日,事多因循。珀秉正執法,凡兵器出納京衛勾解,極意振刷,宿蠹一清。升湖廣布政參議。行部至蘄,有妖僧詐稱奉敕往名山掛幡,所在恣橫,密發其奸,置之法。寧藩反南昌,珀扼黃梅為池皖援。會武宗親征,民爭逃竄,榜喻安輯之。事平乞休,不允。世宗入承大統,以護送聖母勞,賜銀幣,復上疏乞休,遂升湖廣按察副使,予致仕。”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嘉靖五年(1526年),起四川按察副使,修城堡,募武勇,彈壓羌夷。歷年賞番多虛糜,核實余銀幾萬兩,創會館郊外,令貢夷至者釋刀易馬乃入。守為定規,民無恇擾。逾年,升河南右參政,以屢薦升至江西左布政使,尋擢南太僕寺卿,署南戶部右侍郎。篆疏上便宜十二事,留心度支,京廩充溢。攝憲部,攝都台兼督江防。”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

“都御史秦金、吳廷舉、席書、御史何鰲、唐符、馬紀前後薦聞,而桂文襄公萼為縣時,為珀所知,文襄當國,欲大用之。

嘉靖五年,起四川按察副使,整飭威、茂二州。既至,修理城堡墩台,召募武勇,彈壓羌夷,核歷年賞番虛糜,歲省萬金。土酋入貢,令釋刀易馬乃入,遂為定規。

逾年,升河南右參政,以薦升江西左布政,尋擢南京太僕寺卿,升南京太常寺卿,尋升南戶部右侍郎署篆。疏上《便宜十二事》,悉蒙嘉納施行。在部五年,清望一時推重。”

致仕返籍

顧珀屢疏乞休,嘉靖十三年(1534年)冬乃許致仕返籍。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屢疏乞休,乃許致仕。”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屢行乞休,乃許致仕。”

顧珀致仕歸來,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清源山泰嘉岩,匾曰“新山舊隱”。

顧珀見祖閭已成丘墟,予以復建。嘉靖廿三年(1544年)十月祖閭及祠堂建成,顧珀就在這裡安度晚年。

嘉靖廿九年(1550年)正月,時任總督湖、貴、川、滇軍務的惠安人張岳從惠安來拜訪臥病在床的顧珀。未幾顧珀便辭世。清·道光《晉江縣誌·卷75·雜誌上》引《閩書抄》曰:“公致政家居,年八十有六矣。其春正初,張襄惠岳從惠安來,謂公曰:‘遙望清源失色,公盍保重。’公曰:‘老夫當之矣。’望後越夕,大星隕,而公終。”

人物身後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年八十六卒。賜祭葬,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年八十六卒。撫按表聞,賜祭葬,贈都察院右都御史。”

顧珀臨終前留言誠告子孫。清·道光《晉江縣誌·卷75·雜誌上》引《續國小》曰:“顧司徒示子孫曰:‘範文正(范仲淹)公有言,祖宗積德百餘年,至吾始為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何以見祖宗於地下?我平生居官守法,不得言富,然秩亦不見卑矣。列位伯叔兄弟貧老可念,宜每位每年各撥租谷八石以恤之,依時送與,不可短少。’乃係之詩曰:‘化工造物更無私,枯瘁榮滋自有時。萬葉千枝原一本,細看棠棣八章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8·冢墓誌》:“太僕卿顧珀墓:在城東南萬歲山東。”即今豐澤區東海鎮院前村。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泉州知府萬慶(安徽和州人)有感於顧珀曾在他家鄉當過父母官,有德於民,倡議重修他少年讀書處的泰嘉岩,立“新山書院”匾,並刊出顧珀生前的《新山文集》。

天啟六年(1626年),在府學東側(今華僑大廈處)建顧新山祠祀之,並在麗正門(南鼓樓)內建司徒坊1座。

人物評價

顧珀為官,歷經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是明代泉州名宦之一。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8·人物誌·名臣2·明·顧珀》:“珀清夷簡諒,恬澹寡慾,室中絕媵侍之奉,聲樂之娛。僮僕皆短衣芒鞵。居常絕意乾謁。若一方利病,則不憚盹切陳之有司。教子侄以守禮循義。至今里中傳達之。”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65·侍郎顧新山先生珀》:

“珀清坦簡諒,恬澹寡慾,歷官未嘗以家累自隨,室中絕媵侍之奉、聲樂之娛。比休官,晚節益堅,罔犯在得之戒,平居燕處如齋,端坐如塑。遇二親諱,素食悲悼,老如一日。教子侄以守法循義,窮民有喪葬不能舉者,竭力周恤。居常絕意乾謁,至一方利病,則不憚肫切上說下教,力可為者即自任之。其於息爭喻善,常以懿言代鈇鉞,和色當醴醪。不義者忌珀之知,而衣冠後進,望以為楷。

陳琛稱珀‘歷仕中外,如凝冰出壑、素月懸秋’。

張氏天敘序公《教札》曰:‘公之宦績,收之志傳,勒之碑板,采之實錄,天下所共知也。至於鄉行家范,非其鄉人、後學受教而知德者,則未易知也。’

溯公之貴幾五十年,自少至耄,氣靜神閒,筋強骨竦,望之儼然如泰山喬嶽,即之溫然如霽月光風。

少讀書泰嘉岩,每朔望月考,或值煙雨,衣巾靴屐自山而下,事竣即還山讀《易》,每三百遍,如是者十年。其資深邃養,發為文章,措諸事業,以當大任者,夫豈偶然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