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韻初

吳湖帆與董其昌頗有緣分。吳湖帆初學繪畫時,董其昌是他心儀已久的大師,他不但臨摹董其昌的繪畫,還請人刻了“醜學董”的印章以志情懷。吳湖帆的外祖父沈韻收藏頗豐,其中以董其昌書畫為多,還以“寶董閣”名其齋室並請人治印。因此機緣,沈韻初將所藏董氏書畫悉贈吳湖帆。所以,在吳湖帆的藏品中,董其昌的作品就有相當的一部分。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沈樹鏞(字韻初)在內史第出生。鹹豐九年(1859年),考中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沈博學多才,對秘籍、書畫、金石、碑帖研究頗深,尤以碑帖最負盛名。家中收藏極其豐富,不僅在川沙一帶首屈一指,而且“富甲東南”。清學者俞樾曾稱,“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於江南”。
沈樹鏞從青少年起,就對中國悠久的碑刻文化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既重視豐碑巨石,又獨具慧眼蒐集造像文學小品,長期辛勤馳騁在考訂碑帖這塊廣闊而荒涼的土地上。不斷進取,不斷發現。同治二年(1863年),獲得宋拓《熹平石經》127字。此經原本有“西泠八家”之一的黃易收藏後重新裝裱過。上有翁方綱、畢秋帆、武虛谷、孫淵如、王念孫等名家手寫跋語。不久,沈又覓到孫承澤研山齋藏本《熹平石經》殘字,內容和黃本參差不同,唯其中的《今文尚書·盤庚篇》只多4字。這使他萬分喜悅,遂名居所為“漢石經室”。《熹平石經》亦稱《漢石經》或《一字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由蔡邕用隸書書寫“六經”文字,立於洛陽太學門外講堂前,詔示天下讀書人,以校正傳抄中的誤錯。後遭戰亂,蕩然無存。至宋代才有碑石陸續出土,可憐殘缺不全。沈樹鏞的《熹平石經》,為世間稀見孤本,彌足珍貴。眾多學者紛紛對沈的《熹平石經》進行考證、題詠。一時間,內史第高朋滿座,群星燦爛。“漢石經室”之名不脛而走。
沈樹鏞的才華不僅表現在對金石的收藏上,他的書法造詣也非同一般。《川沙縣誌》收錄了沈的《張恆候破張合銘題字墨跡》。此幅墨跡,縱橫恣肆自如,配字巧拙相濟。整幅作品渾厚雍容,意境幽遠。上海秦錫田曾有詩讚其才華,“江南賞鑒家,第一推沈叟。交遊多勝流,收藏盡精品。不獨漢石經,秘之鴻室枕。書法藏秀鋒,詩才織艷錦。東海停雲圖,佳賓常夜歡。雪泥留爪痕,墨灑金壺瀋”。
同治十二年,沈樹鏞病逝。噩耗傳出,學界震動。俞樾輓聯,“一載臥沉疴,李賀床頭呼阿奶;十年向奇字,揚雲門下失侯芭”。隨著歲月的流逝,漢石經室的藏品逐漸流散,其中三箱碑版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轉到《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手中。這位甲骨文學家兼小說家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沈韻初帖三箱,計漢碑五十餘種,六朝造像七八十種,唐石刻百餘種,宋石三百餘種”。這只是沈樹鏞畢生收藏的一部分,從中亦可窺見他的收藏之豐富。
內史第的光輝沒有因為沈樹鏞的去世而一閃而過。如果不是已經發生的事實,誰也無法相信在這個盛滿金石書畫的家庭,會誕生一位浦東毛巾工業的創始人(沈樹鏞之子)沈毓慶。《川沙縣誌》記,“縣境近代工業,始於清末民初。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慶在城廂(川沙)鎮沈宅首創經記毛巾廠”,成為川沙工業的發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