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鍾[明代教育官員]

沈鍾,號鹿坪,字毗陵,江蘇省武進縣人,主修《屏南縣誌》。

基本信息

歷史人物

沈鍾,號鹿坪,字毗陵,江蘇省武進縣人,生卒年不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流縣調任屏南知縣。
沈鍾抵屏南縣治雙溪時,該村僅40多戶人家,無商店客棧,前兼任知縣經建縣衙因經費不敷已告停,他與隨從租住民房,自理食宿。面對困難,隨從多有去意,沈鍾強調“食皇祿,忠皇事”,並對諸大工程加緊督促,限期完成。歷時三年,城垣、衙署及館、庫、廟、閣20多項工程均竣工。又發動鄉紳在北門和東門外各建義冢1處。後人稱頌:“澤及枯骨,聖王之政”。
沈鐘體察民情,指出百姓生活窮苦是因“山高水冷,歲止一獲”。他倡議種植茶樹、青靛、薴、棉花,捕取鳥、獸、魚、蟲,以增加收入;發動改造冷水田,提高水溫,增產稻穀;倡導改毛豬放養為圈養,囤積豬糞用於肥田,防止豬糞堆積於道和豬踐田園;鼓勵墾荒,免徵三年賦稅;主持興修縣治近郊兩條灌溉水渠,修辟雙溪至龍溪、甘棠至梅花地道路40多華里;炮製“寸金丹”,為民治病。
古屏分治後,古田紳士為有利其縣境童生應試進學,要求兩縣仍設一考場。但屏南紳民極力反對,紛爭激烈,聚眾請願。沈鍾迅即具文呈報府、省,終得批覆,兩縣各設考場。此後三年,屏南20多名童生進取生員。後人稱,屏南文運之興,自此時開始。
沈鍾認為“興賢育才,尊重乎學校”。他捐俸銀500兩創辦義學,命名“雙溪講堂”,延師執教;制定講堂宗旨:“崇實學、敦士品、端志趣、弘經濟、正文體”等六條;每月參與命題考課,諄諄不倦;購置經、史、子、集57部,從此大興尊師重教新風。講堂開設10年,進舉人、貢生6人,秀才10人。
沈鍾認為“邑有志,猶國之有史,家之有乘也”。他決心修志,在施政空隙中,分門別類擬就綱目,訂成印簿散發各鄉,指定專人逐條填注,廣搜博採。不到一年,資料匯齊,將要輯錄成卷。不久,竟因城垣工程一事被誣陷,倉猝革職為民,調省城審訊近一年。因志書未成,他縈繞於懷,仍回屏南繼續修志。兩袖清風,經濟拮据,衣食多由地方紳民資助。他早晚孜孜不倦,重理材料,條分縷析,細加校對,分為8卷。經兩年努力,第一部《屏南縣誌》纂成,抄成兩部,一部交貯縣庫,一部自存箱篋。他說,志書修成,可告慰自己,也無愧於地方。
沈鍾悄然離開屏南後,士紳甚贊其廉介自持,明於政治,並將其主修的《屏南縣誌》付於刊印。

工程師

沈鍾 男,1934年10月出生,上海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職於上海工具機廠。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主要貢獻:1991年負責設計的新一代機電一體化H215蝸桿砂輪磨齒機獲得成功,綜合評價達到了80年代中期國際同類工具機的先進水平,為我國磨齒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重大貢獻。由其設計的“螺紋磨床傳動鏈誤差自動校正系統”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合作開發研製的“YA7232B”蝸桿砂輪磨齒機獲198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