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純

沈德純

1924年入北京中國大學。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市委交通員。次年受派回松滋,參與領導農民暴動。1930年在上海閘北區委任宣傳幹事(陳云為區委書記),不久被捕入獄,堅持鬥爭。

基本信息

簡介

沈德純(1902—1968)字少華,湖北松滋楊林市台山坪人。1920年秋入荊南中學就讀,期間,多次參加愛國革命學潮。1924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專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中共北京市委交通員。冬,因事赴武漢,因白色恐怖嚴重,返京受阻,遂與在漢的原荊南中學同學、中共鄂西特委特派員彭之任接上組織關係。在其動員下,於1928年2月返回松滋老家,與共產黨員黃杰(女)、張波臣、黃紹豫等一道籌建中共松滋縣委,並先後擔任縣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參與領導了九嶺崗起義。為支持革命事業,給黨組織提供活動經費,沈德純變賣了家中所有田產。九嶺崗起義失敗後,沈德純離開家鄉轉入湖南津市一帶活動。11月,返回北京。

經歷

1929年,沈德純從中國大學畢業,受陶鑄之邀並經黨組織批准赴上海工作。先在法南區委組織學生運動,後轉閘北區委(書記陳雲)任宣傳幹事。1930年9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獄。在獄中,沈德純想方設法堅持開展鬥爭,做了大量工作,直至1934年3月被黨組織營救出獄。出獄後,經組織批准,回松滋老家養病。1936年,經中共江蘇省委批准,到陝北國民黨八十六師做兵運工作。此間,他利用擔任八十六師五一二團助理政訓員的公開身份,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貢獻。後輾轉赴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1938年2月畢業後,分配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在董必武直接領導下開展統戰工作。不久到應城協助陶鑄創辦湯池訓練班,任學習指導員,為革命培養了大量的抗日游擊幹部。此後,歷任鄂中特委漢流工委書記、鄂豫邊區抗敵委員會第二分區指揮部政治指導主任、應城抗日游擊司令部秘書長(其間曾代行應城縣縣長之職)、京(山)安(陸)應(城)縣委書記、豫鄂邊區財經委員會委員兼行政公署財政處處長、京山縣縣長、新四軍第五師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新四軍第五師第四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暨豫鄂邊區黨委第四地委統戰部部長、新四軍第五師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暨豫鄂邊區黨委第一地委統戰部部長、安禮縣縣長、河南宛東專區副專員、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公路管理局局長等職,在發展抗日武裝,擴大統一戰線,保障部隊經濟供應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調30萬大軍對中原解放區進行分割包圍,沈德純化裝突圍成功,進入晉冀魯豫中央局黨校學習。1947年8月黨校畢業後,任山西晉城五師留守處副政委。1948年8月初,任江漢軍區政治部敵工部部長兼民運部部長,負責軍運、情報、糧食和民夫等工作,參加了解放安陸、應城、鍾祥等縣戰鬥。1949年元月,為建立即將解放的沙市市人民政權,經中央批准任命沈德純為沙市市長(未到職)。武漢解放後,中共湖北省委又改任沈德純為省人民政府司法廳廳長,不久司法廳撤銷,成立省人民法院,任院長。民主人士塗雲庵歸來,為照顧統戰關係,省委決定塗為院長,沈德純副之,他毫不在意,欣然從命,並與塗老和衷共事,肝膽相照,倍受時人好評。因塗老年高體弱,實際工作仍由沈德純主持。1953年,調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1955年,沈德純奉調中央,先後任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政治秘書(董必武辦公室主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在京工作期間,他以很高的共產主義覺悟和政治思想水平、正派廉潔艱苦樸素的高貴品質、學識廣博做任何工作都能得心應手的過人能力、一絲不苟而又富於成效的工作作風,深得董必武同志信任和各界廣泛讚譽。

1968年5月2日5時,沈德純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66歲。當日,董老作悼詩痛別,以表達他對沈德純的沉痛悼念、高度讚揚和深深懷念之情:“與君同事久,勤懇最堪欽。案牘無留夜,肝腸總不陰。飽經人世故,渴慕嗣徽音。革命空前古,長眠惜早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