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斯托站

沃斯托克站,又稱東方站是俄羅斯(前身蘇聯)的一個科學考察站,位於澳洲南極洲領地(Australian Antarctic Territory,AAT)東南極冰蓋(Antarctic Ice Sheet)中心,南磁極(South Geomagnetic Pole)附近。

介紹

沃斯托克站的全景照片,左方有條紋的是電站,右方的是研究人員睡覺和用膳的地方,後方頂部有紅白紋球體的是氣象學建築。冰蓋(ice sheet)下會鑽挖冰洞,將冰核(ice core)存放於全年−55°C的理想溫度。(資料來源: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Todd Sowers)沃斯托克站的全景照片,左方有條紋的是電站,右方的是研究人員睡覺和用膳的地方,後方頂部有紅白紋球體的是氣象學建築。冰蓋(ice sheet)下會鑽挖冰洞,將冰核(ice core)存放於全年−55°C的理想溫度。(資料來源: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Todd Sowers)

沃斯托克站,又稱東方站是俄羅斯(前身蘇聯)的一個科學考察站,位於澳洲南極洲領地(AustralianAntarcticTerritory,AAT)東南極冰蓋(AntarcticIceSheet)中心,南磁極(SouthGeomagneticPole)附近。

歷史

沃斯托克湖沃斯托克湖

沃斯托克站由蘇聯第二南極考察隊(2ndSovietAntarcticExpedition)建於1957年12月16日,時值國際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GeophysicalYear,IGY)。考察站全年運作至今已逾37年,僅於1994年1月臨時關閉。考察站現由俄、美、法三國科學家合作營運。
1983年7月2日,沃斯托克站錄得−89.2°C(−128.56°F)的全球最低溫度(參見地球極點)。
1996年,來自沃斯托克站的俄、英科學家,在考察站底下發現了全世界最大的已知冰下湖泊(subglaciallake)──沃斯托克湖(LakeVostok)。沃斯托克湖位於中南極冰蓋(AntarcticIceSheet)表面約4,000米(13,000英寸)之下,面積達14,000平方公里(5,400平方英里)。

概況

沃斯托克站位處海拔3,488米[2],磁南極(GeographicSouthPole)約1,000公里以外,是南極大陸現存最孤立的考察站。但是,由於鄰近磁南極,沃斯托克站是觀測地球磁球變化的最佳地點之一。其他研究有航空氣象學、光量測定、地球物理學、內科學、氣候學等。考察站在夏季有25位科學家及工程師,冬季則減至13位。

氣候

地球的最低精確溫度是−89.2°C(−128.56°F),由沃斯托克站於1983年7月2日錄得(儘管溫度是隨高度下降的,但是實際上較低溫度會朝著冰蓋最頂點回升)。沃斯托克站被稱為南寒極(SouthernPoleofCold),冬季長,溫度平均約−65°C;夏季短,溫度平均約−30°C。
除了低溫外,其他因素都引致沃斯托克站成為全球人類最難居住的地方之一:
空氣中幾乎沒有濕氣。
平均風速達5米/秒(11.1英里/小時),間或強至27米/秒(60.4英里/小時)。
海拔3,488米(11,444英尺),嚴重缺氧,因為越靠近南、北極,密度越低。據估計,沃斯托克站的氧密度相等於一座位於較中緯度的5,000米(16,404英尺)高山的氧密度。
空氣中的離子含量較高。
氣體分壓(partialpressure)異於人類慣常的情況。
空氣中缺少二氧化碳,導致人的呼吸機制不正常。
極夜每年長達五個月。
人類要適應沃斯托克站的氣候、環境,至少需時一星期至兩個月,與此同時會呈現高原反應症狀:頭痛、眼皮跳,耳痛、鼻出血、感知性窒息、血壓急升、失眠、食欲不振、嘔吐、關節與肌肉疼痛,以及體重銳減3-5公斤(6.6-11磅),嚴重者可達12公斤(26.4磅)。

冰核鑽挖

冰核(ice core)在沃斯托克站後鑽洞冰核(ice core)在沃斯托克站後鑽洞

1970年代,蘇聯將一批冰核(icecore)鑽挖至500-952米深,藉此研究凍的氧同位素構成成分。研究顯示,上一個冰川期的冰呈現於約400米的深度下。其後,再鑽挖多三個冰洞:1984年,Hole3G鑽至2,202米的最終深度;1990年,Hole4G鑽至2,546米的最終深度;1993年,Hole5G鑽至2,755米的深度,其後一度終止鑽挖,並於1995年冬季繼續鑽挖。1996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CommitteeonAntarcticResearch)表示擔心沃斯托克湖(LakeVostok)受到污染,Hole5G在3,623米的深度停止鑽挖。俄羅斯與法國合作鑽挖Hole5G,提供了可上溯至42萬年前與前四次冰川期過去環境狀況的記錄。長期間以來,Hole5G是唯一覆蓋數個冰川期的冰核,及至2004年被歐洲南極冰核計畫(EuropeanProjectforIceCoringinAntarctica,Epica)冰核超越。該冰核可覆蓋更長時間時間間距。[4]2003年,鑽挖行動獲準恢復,但僅在離沃斯托克湖130米的預計距離停止了。
儘管沃斯托克冰核已鑽至3,623米深,但是有用的氣候資料不多。冰核最底部是由沃斯托克湖湖水再凝結而成的冰,所以不含氣候資料。可幸的是,有關的數據有助了解3,310米深與414,000年前。[5]冰核下有冰變形的證據。2005年7月7日,雷諾(Raynaud)等人在《自然》雜誌表示,透過轉化部分記錄,沃斯托克站的記錄或可延伸至3,345米深,溯及436,000年前,以蓋括更多有趣的MIS11期資料。正因如此,一項記錄在與更新、更詳盡的歐洲南極冰核計畫記錄(縱然此計畫沒提供新資料)協定下面世。

參見

沃斯托克站42萬年的冰核(ice core)數據,現時處於左方。由下至上分別是北緯65°的太陽變化[3]、18O氧同位素、甲烷(CH4)水平、相對溫度及二氧化碳(CO2)水平。沃斯托克站42萬年的冰核(ice core)數據,現時處於左方。由下至上分別是北緯65°的太陽變化[3]、18O氧同位素、甲烷(CH4)水平、相對溫度及二氧化碳(CO2)水平。

1、南極連線:沃斯托克站-南極研究中心(英文)
2、地理回顧-沃斯托克站(俄羅斯北極與南極研究院網站)(英文)(俄文)
3、北緯65°的太陽變化是基於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cycles),而後者與18O有連繫。
4、從南核冰核破解過去氣候的奧秘(英文)(《太空的地球》(EarthinSpace),第8期3號,1995年11月,第9頁©美國地球物理學會,2007年3月27日修訂)
5、沃斯托克冰核數據(英文)(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2005年12月22日,2007年3月27日修訂)

極地科考站一覽

極地儘管人跡罕至,但卻是科學研究的樂土,因為極地記錄著地球歷史的年輪,也是地球變化的晴雨表。我們了解地球變遷的歷史,地球尤其是氣候變化的動態,地球的未來就必須關注並深入研究極地地區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