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弄溪賦

沁園春·弄溪賦

《沁園春·弄溪賦》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詞的上片主要寫弄溪所見,開頭三句寫為何賦弄溪。在這裡,作者使用的是層層遞進的手法,先以“有酒忘杯”襯托“有筆忘詩”,寫自己既不想飲酒,也不想賦詩,逼出“弄溪奈何”四字來。詞的下片寫弄溪所感,詞的下片寫弄溪所感。“長松”二句承接上片另闢新境,寫溪邊之松與山上之人。這首詞即景生情而又緣情布景,景與情會,情景交融,語言生動形象,風格清新自然,藝術成就也比較高。

作品原文

沁園春·弄溪賦

有酒忘杯,有筆忘詩,弄溪奈何。看縱橫斗轉,龍蛇起陸,崩騰決去,雪練傾河。裊裊東風,悠悠倒影,搖動雲山水又波。還知否,欠菖蒲攢港,綠竹緣坡。

長松誰剪嵯峨。笑野老來耘山上禾。算只因魚鳥,天然自樂,非關風月,閒處偏多。芳草春深,佳人日暮,濯發滄浪獨浩歌。徘徊久,問人間誰似,老子婆娑。

作品鑑賞

如詞題所云,這首詞是賦弄溪的。弄溪為何?無非是兩種解釋:一、溪水名,但不知其位置所在;二、可供游賞之溪,這是比照“弄田”作的解釋。據辭書講,弄田為可供游賞之田,且有顏師古注為證。當然,把弄溪釋為可供游賞之溪,只是個人推測,尚有待專家考證,但私意認為不能說這樣推測毫無道理。

詞的上片主要寫弄溪所見。開頭三句寫為何賦弄溪。在這裡,作者使用的是層層遞進的手法,先以“有酒忘杯”襯托“有筆忘詩”,寫自己既不想飲酒,也不想賦詩,逼出“弄溪奈何”四字來。“弄溪奈何”,即奈弄溪何?言如果不寫詩,弄溪怎么辦呀!這樣一推一轉,便逗出了為弄溪而賦之意,既點明了詞題,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構思是頗精巧的。“看縱橫”以下十句,對弄溪作多角度多層次的描敘。其中前四句寫弄溪的走向及水勢。意謂溪水曲曲折折,縱橫馳騁,猶如龍蛇從陸上騰空而起;又像雪練,衝決河堤,滾滾而去。雖名為溪,卻有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之勢。接下去三句寫溪中倒影。言在裊裊春風之中,雲、山倒映溪中,隨著水波的起伏而搖動,別有一番情趣。末後三句寫溪之不足:港中沒有叢生的菖蒲,水邊沒有緣坡的綠竹。作者不直說這是弄溪的不足,而以問句出之,且前著“欠”字,可見作者敘事之委婉,遣詞之慎重,格調之含蓄。詞的下片寫弄溪所感。“長松”二句承接上片另闢新境,寫溪邊之松與山上之人。人為野老,來耘山上之禾,是以“可笑”;松為“長松”,高聳入雲,突兀險峻,是以可欽。“算只因”四句寫閒情。其中前兩句承上,寫魚、鳥之樂,得之天然;而後二句寫自己閒居之樂,謂此樂與風月無關,而是由於自己閒居,才有遊山玩水的閒情逸緻。貌似快樂,其實內心是很戚苦的。故“芳草”三句運用《楚辭·招隱士》和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言春深日暮,芳草萋萋,王孫不歸,佳人未來,自己只有耀發滄浪,仰首高歌,以抒發胸中的鬱悶而已。結尾三句寫自己徘徊溪旁,久久不歸,人世之間還有誰像我這樣瀟灑放逸!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對投閒置散生活的不滿。這首詞即景生情而又緣情布景,景與情會,情景交融,語言生動形象,風格清新自然,藝術成就也比較高。

作者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