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鉞

1946年在隴西中學畢業後,為了報考大學,他和同學結伴步行到蘭州。 1949年8月19日,汪鉞在寧夏中衛隨軍和平起義參加革命工作。 離休以後,汪鉞積極參政議政,投身振興中華、祖國統一的社會活動。

民國護國軍團長

汪鉞(1887~?),別號雪秋,別字劍亞,安徽懷寧人。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曾任護國軍團長,縣民政長,安徽省軍政府參議,民軍總指揮。1924年秋到廣州,任黃埔軍校辦公廳少校副官,第五期軍校辦公廳中校隨從副官,第六期軍校副官
處中校主任、上校副官處長。1928年春任南昌行營軍官教育團少將教育長,同年冬因病返鄉定居。

著名劇作家汪鉞

汪鉞(1926年——1999年),又名汪波如,甘肅省隴西縣人。著名劇作家、國家一級編劇。曾任甘肅省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常委會委員、省政協祖國統一委員會副主任,隴西縣李氏文化研究會顧問、甘肅省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劇協甘肅省分會常務理事等職。
少年汪鉞不僅聰慧機敏、勤奮好學,而且志向高遠、堅韌不拔。1946年在隴西中學畢業後,為了報考大學,他和同學結伴步行到蘭州。因病在蘭州失學失業,憑靠吹笛子、畫畫,考入國民黨八一軍政工隊。在政工隊兩年多的時間裡,除了擔任樂隊演奏員外,還兼任搬運布景等工作。 1949年8月19日,汪鉞在寧夏中衛隨軍和平起義參加革命工作。1950年初,考入甘肅省文工團擔任樂隊演奏員兼搞舞台美術工作。為配合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運動,寫一些通訊報導,小演唱和獨幕劇等,以後逐漸步入戲劇創作。汪鉞以飽滿的熱情,以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為甘肅話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建國初期,由他執筆集體創作的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開創了甘肅話劇走向全國的先河。在"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上獲得多項獎(劇本獲得二等獎),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讚。《岳飛》更是他嘔心瀝血的扛鼎力作,戲劇大師田漢對該劇本給予高度評價,中央戲劇學院更是以之作為教材,多次進行教學排練。此外,獨立創作和由他參與予創作的獨幕歌劇《年禮》、獨幕話劇《上下之道》、電影《黃河飛渡》、大型歌劇《咫尺天涯》、話劇《錄以備忘》等劇目都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在觀眾中產生過強烈反響。 "文革"開始後,汪鉞受到了衝擊和不公正待遇,以"莫須有"罪名被"開除公職,還鄉生產"。家人也遭株連,一同被下放到老家隴西當了社員。回鄉後,汪鉞同許許多多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老百姓的平常日子。人們經常看見他在塵土飛揚的田地里,在日色微明的晨曦中,在繁星點點的月夜下,身披破衫,腰系帶子,和社員一樣挑擔送糞、挖地灌水、收割莊稼、打碾穀物。他用隴西的方言土語跟人交談,使人感到十分親切;他同普通人一樣上街去購買油鹽醬醋;他也常常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煩惱發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汪鉞得到徹底平反,他離開家鄉返回蘭州。此後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他的劇作《岳飛》《上下之道》等重要作品重新得到出版。在省上有關領導的關懷和鼓勵下,1982年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咫尺天涯》。這個劇本在《甘肅戲苑》發表後,省歌劇團改編為歌劇,多次排演,並在1985年全省戲劇觀摩演出會獲得劇本三等獎。 離休以後,汪鉞積極參政議政,投身振興中華、祖國統一的社會活動。他利用在台灣和美國有親屬和同學的有利條件,為隴西李氏文化研究與祖國統一大業奔波操勞,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汪鉞生前關心家鄉,他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家鄉的建設。 1999年11月23日,汪鉞病情惡化,醫治無效去世。他的作品和他的德操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