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林興

汪林興(1908-1944),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岩後鄉岩後村人。1928年2月加入秘密農民協會,參加了上梅暴動,1944年8月在江西鉛山峨眉坂村執行任務時遭遇國民黨頑軍突然襲擊,不幸中彈犧牲。

烈士簡介

汪林(1908-1944),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岩後鄉岩後村人。1928年2月加入秘密農民協會,參加了上梅暴動,任村蘇維埃主席。192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崇安縣岩後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崇安縣白水區、大渾區區委書記,崇安縣蘇維埃政府軍委主席兼赤衛營政委,崇安縣委書記,領導崇安的土地革命和蘇區建設,使崇安成為閩浙贛蘇區的中心區域之一。1933年9月,調任中共建陽縣委書記兼獨立營政委。1934年7月,閩浙贛紅軍主力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後,蘇區遭到敵人的殘酷“清剿”。汪林興奉命留在蘇區任閩贛省閩北分區委書記兼崇安縣委書記,閩北特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以閩北分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同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合作抗日。1938年1月,閩贛區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開赴皖南前線抗日,閩贛省委也改為閩浙贛特委,汪林興任特委組織部部長,以新四軍三支隊副官兼崇安留守處副主任的名義,繼續留在閩北組織抗日救亡。1938年6月,閩北、閩東和閩中黨組織合併,組成中共福建省委,汪林興任省委委員、省委民運部長兼閩北特委書記。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頑固派對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汪林興率領游擊隊轉入高山密林堅持反頑自衛鬥爭。1944年8月在江西鉛山峨眉坂村執行任務時遭遇國民黨頑軍突然襲擊,不幸中彈犧牲。

生平經歷

民國14年(1925),汪林興到洋村跟老中醫學醫。民國17年(1928)初,棄醫回村,投入農民運動,成為農運骨幹。民國18年(1928)1月,上梅第二次農民暴動成功。同年2月,岩後村蘇維埃政府成立,汪林興被選為主席。6月,由丁輝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9年(1930)初,他被升調為中共白水區區委書記。不久,調任崇安赤警營政委。同年12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立三路線的錯誤,中共崇安縣委派汪林興到新開闢的大渾區任區委書記。民國19年5月,汪林興從大渾區區委書記調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
民國22年(1933)9月,調任中共建陽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委。民國24年(1935)1月,中共閩北黨政機關和紅軍撤離蘇區,轉入山上進行游擊戰爭。汪林興率部輾轉戰鬥,先後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帶和白塔山、程墩、毛嶺等險峻山地打游擊。這年冬,他調中共閩北分區委工作。次年4月,他任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管轄崇安、廣豐—浦城、建陽、上饒—鉛山等4個縣委,8月份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
民國26年(1937)秋,汪林興擔任中共閩北一分區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民國27年(1938)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汪林興等人率閩北紅軍1200多人由崇安長澗源先後抵江西鉛山石塘,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五團。汪林興就任新四軍三支隊副官。部隊開赴皖南抗日前線後,新四軍三支隊留守處在崇安坑口成立。2月25日,新四軍軍長葉挺任命汪林興為留守處副主任。同月,中共閩贛省委改為中共閩浙贛特委,書記曾鏡冰,汪林興任組織部長。同年6月,以中共閩浙贛特委為主,和中共閩東特委、中共閩中的黨組織合併,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汪林興任民運部長。民國28年(1939)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長澗源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汪林興被選為省委委員兼任中共閩北特委書記。
民國30年(1941)10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建陽牛欄前村召開會議,成立“基本地區工作委員會”,汪林興被任命為基委會的民運部長。民國33年(1942)6月份,他率領閩北游擊隊由邵武撤回崇安,轉戰於縣境和毗鄰的江西鉛山一帶,突遭襲擊而遇難,終年3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