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石台蓬萊仙洞

池州石台蓬萊仙洞

池州石台蓬萊仙洞是位於石台縣仁里鎮杜村境內,洞長3000餘米,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有4個結構層,有“迷仙宮”,“銀河長廊”等景點。

基本信息

蓬萊仙洞,坐落於石台縣仁里鎮杜村境內,距縣城9公里。該洞全長3000餘米,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層結構,造型奇特,曲折迴環,氣勢恢宏,佳景遍布。有迎賓廳、探海長廊、東海龍宮、通明宮、迷仙宮、玉嬋宮、銀河長廊、瑤池、南海、潮音殿、送客廳等10多個景點,精彩紛呈。地洞有形態各異的巨石、淙淙不絕的地下河,9米多高的巨型鍾乳“落地金鐘”宏偉壯觀;中洞遍布精美的鐘乳石群,若物若人,惟妙惟肖;天洞宏大綺麗,曲折幽深,景觀奇異。“王母瑤池”是全洞的最佳景點,只見粉紅色的鐘乳石上端坐著一位體態豐腴的女子,她薄施粉黛,身著金縷玉衣,娥眉輕舒,面如滿月,宛如剛剛出浴的王母娘娘。
“娘娘”身邊擺著一幅罩著紗巾的銅鏡,身後是籠著白紗的玉床,線條柔和,潔白透明,酷似天宮中的羅紗帳;身旁月牙形的池內,一群仙女正在嬉水沐浴,風姿綽約,栩栩如生。這一由白色透明碳酸鈣結晶組成的奇景,因造形奇特,形象逼真,色彩純淨,為國內其他溶洞所不及,與洞內的立體國畫“山水浮雕”和如銀似玉的“天絲”一起被稱為“蓬萊三絕”。
蓬萊仙洞的原洞口不大,朝西向上而仰,直2米,故有“夕
蓬萊仙洞洞口蓬萊仙洞洞口
照光明,五彩爛然”之感。洞內景觀奇特,洞外山清水秀,內外景致交融,令人陶醉。相傳蓬萊仙子偏愛這裡的旖旎風光,才移居於此。他在洞內指石為物,將洞府裝點得如同仙境瓊台一般,蓬萊仙洞也就因此而得名。 一入洞門,就是“迎賓廳”,有鐘乳石形如“八仙”和“神獅”。“八仙”各顯神通,紛紛渡過波濤險惡的大海。其旁有地下水逐漸乾涸而凝積起來的鐘乳石,形似“神獅”,抖動著縷縷青絲,頭舞足蹈地迎接貴賓。其下為滴水滴到洞底,與泥漿相混、鈣化成為“蓮花寶罩”。由“迎賓廳”入地洞,可見一條彎曲狹長的廊道,長達800米,狹而陡峻,是由水流向下溶蝕時所形成的狹谷,稱為“探海長廊”。在長廊內有“三岔口”、“古棧道”、“鐵板橋”以及“小龍潭”等景點,其中“鬧海金鐘”最為奇特,它高8米,周長21米,形如洪鐘。在“鬧海金鐘”旁有一石刻詩文,為清末期一位秀才汪琴北在甲戌年(1934年)所寫:“古洞蒼然被紫煙,何年此地駐神仙。我來不敢高聲語,恐有群真下九天。”“三岔口”景點有大量卵石堆積,系地下河帶來停積起來的,可知這裡早年為地下河道所在。附近亦有詩一首:“此處仙居傲水簾,花果山中掛白猿。古今興亡皆有數,今日忽展一洞天。”其意顯然指這裡與花果山一樣美好,令人感嘆不已。這種“傲水簾”的情景,下雨時在入口處可以看到,特別是在梅雨季節景色最佳。
經過400米長的“探海長廊”的地洞後,就可以進入最低層的地下河中。地下河的總長度約1000米,一直通到入洞口的左側。其中有景點“白龍潭”和“古棧道”。“古棧道”位於地下河之上,是早期地下水沖刷和溶蝕岩石而成的溝槽,沿洞壁分布,形似陡壁棧道。沿著棧道,經過鐵板橋,又可回到地洞口。在地洞口與中洞交界處,有景物“蓮花台”、“華蓋傘”、“蓮花池”、“東海龍宮”和“一線門”。通過“一線門”,進入“東海龍宮”內,有景物“靈芝藥臼”、“靈芝塔”,後者系滴水在洞床上,逐漸凝積長大,表面為靈芝狀的靈芝塔。在“靈芝塔”對面洞內有一幅美麗的圖畫,形似蓬萊三島的“海市蜃樓”。過東海龍宮,就是一條通往天庭的大河,稱“通天河”。它長達數十米,河道盤旋曲折,兩側波光粼粼,原來是一股地下水從天洞飛瀉直下,衝擊溶蝕而成。
經過“南天門”,離開中洞,就上到天洞中。天洞是1984年開發時發現的。在“南天門”口部有螺旋形的石筍擋住去路,此景點稱“神螺鎖天門”。鑽過天門,登上天堂,滿眼所見為“金光萬道滾紅霞,瑞氣千條噴紫霧”,這就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宮殿——“通明宮”。通明宮長48米,寬30米,高20餘米,總面積1400多平方米,是蓬萊仙洞較大的洞庭之一。中間直立一大石筍,形似“擎天玉柱”,全身金雕玉琢,十分華麗。這通明宮中有“太白金星府”,其府門前上面懸掛著各色各樣、大小不一的宮燈;有“靈霄寶殿”,中間是玉帝,後面是黃傘,前面是一座御香爐;在“靈霄寶殿”外圍為各路神仙駕著祥雲來朝見玉帝,故曰:“群仙朝玉皇”,氣勢恢宏,神態逼真。
穿過30米長的長廊,可達“迷仙宮”,實則是迷宮狀洞穴。共有五個洞口,其間曲折離奇,主洞中有支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迷仙宮”的形成是因為原來的地殼形成中,岩層與岩層之間有縫隙,而地殼運動又受挫動而產生斷層和裂縫,地下水沿著地層間隙流動,就溶蝕成東西向的主洞;沿著挫動的裂隙流動,就溶蝕成北東向的支洞;主洞與主洞相交處,就生成了大廳。在“迷宮洞”內可見到一幅13米長的立體山水壁畫。它是洞壁的崩塌堆積物,又經過碳酸鈣凝結和在長期風化過程中受到一定剝落的結果。這是蓬萊仙洞的第一絕,為一般洞中所不見。壁畫上有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萬岩峰、虎牙岩、三天岩、黃山和峨嵋山等山形,形態逼真,山勢迷漫,峰岩互立。再前即為“廣寒宮”,行人到此,看到一片冰天雪地,給人以寒冷悚然之感。這是蓬萊仙境的第二絕,絕在方解石結晶體的純度極高,絕在洞頂水流形成激流旋渦,形成螺旋上升的奇特大廳結構。
過“迷仙宮”,就到“銀河長廊”。“銀河長廊”全長200多米,洞體雄偉壯觀,星光閃爍,橫貫天際,人稱“天河”。洞床平坦寬闊,沿途景色秀麗。長廊中有神龜昂首向前,稱“神龜指路”。其他景點有“河神守門”、“倒掛金龜”、“天馬行空”、“孔雀開屏”等。長廊盡頭,是一個由水流帶來的堆積體。再向上就是蓬萊仙洞中景色最美的洞廳,叫“王母瑤池”。其中有“紫竹林”,上面是青枝綠葉,中間是紫竹桿,下面是仙筍林立。其前面是潔白如玉的透明的方解石結晶。這是蓬萊仙洞的第三絕。這種晶瑩透亮的盾狀鐘乳石,是鮫綃天絲形成的“羅紗帳”。瑤池是圓形邊石壩體,壩邊潔白如玉,如寶石鑲嵌,結構精巧,玲瓏剔透,池中滴滴玉液,清澈透底。瑤池的位置在蓬萊洞最高處,由岩石中滲出的含有碳酸鈣的地下水,首先在此凝析出碳酸鈣,這種純潔的碳酸鈣體經結晶變成方解石,潔白無暇,形成罕見的“瑤池仙境”。再往前就是“南海”和“潮音殿”。“南海”的鐘乳石特別長,高約20多米、長17米、寬約6米的鐘乳石從洞頂懸垂,形似巨型牙雕,,雄偉壯麗,結構奇特,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其下為眾多高矮不一的石筍,如“五百羅漢”、“二十四神”,構成一座“千佛山”。其中有雲盤一座,四周鑲嵌方解石,中間一石筍,兀立中盆,極像南海觀世音。“潮音殿”因與“南海”相鄰而得名,殿內有大量細長的鵝管狀鐘乳石,分布面積不下100平方米,形如蠶絲,從洞頂直下,故稱“天絲”。它的形成是因為洞頂有大量細密的兩組裂隙,裂隙的空間大小相仿,卻彼此漏水,洞頂下滲的地下水分布在各裂隙間,均勻地滴水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潮音殿”的生成與眾不同,它不僅氣勢磅礴,是碩大的大殿,而且是在地下河水的旋轉沖刷下形成洞穴,洞壁上有溝槽,洞頂有旋流渦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