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鎮

江陰鎮

江陰鎮位於福建省福清市西南部,地處台灣海峽兩岸中部,全省最大的港灣-興化灣北側,面積69.75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總人口7.47萬人。全鎮共有耕地面積26323畝,林地36076畝。海岸線長65公里,是福建省9個海島鄉鎮中第一大海島。江陰鎮轄有莊前、梨港、嶼礁、莆頭、高嶺、下壟、北郭、嶺口、小麥、田頭、門口、赤厝、下堡、潯頭、下石、何厝、占澤、南曹、東井、後陳、龍門、潘厝、后庄共23個村民委員會,422個村民小組。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江陰鎮江陰鎮
江陰鎮原為海島,位於福清市西南30公里處,成柳葉形,楔入興化灣頂部。據傳,明武宗七年(1512年),正德皇帝下江南遊歷棉亭“第一山”(今屬新厝鎮),時值秋夜,月光如水、見島之明宅山上玉石生輝,賜名“玉嶼”,故江陰又雅稱“玉嶼”。1970年在西北角築海堤接漁溪鎮後朋村陸地;1978年在東北隅築堤與江鏡柯嶼、墨山村相接;1995年在西南隅又築海堤連線新厝鎮雙嶼村,至此孤島變為半島。半島南北走向,長18.46公里、寬3.54公里,總面積69.75平方公里,是全省9個海島鄉鎮中的第一大島。

唐聖歷二年(699年),福清置萬安縣,江陰屬常德臨江里。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江陰鄉,鄉址先在塘連村,後移潯頭村,全鄉計108個自然村。民國16年(1927年),改鄉為區,設江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1950年9月,改江陰鄉為第八區,區址塘邊村;1956年4月,撤江陰區,歸漁溪區管轄;1958年9月,江陰屬漁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從漁溪人民公社分析出,成立江陰人民公社;1984年9月6日,改公社為鄉;1990年10月11日,撤鄉建鎮。

基本情況

江陰鎮江陰鎮
福清江陰半島地處台灣海峽兩岸中部,全省最大的港灣--興化灣北側,面積69.75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總人口7.47萬人。全鎮共有耕地面積26323畝,林地36076畝。海岸線長65公里,是福建省9個海島鄉鎮中第一大海島。江陰鎮轄有莊前、梨港、嶼礁、莆頭、高嶺、下壟、北郭、嶺口、小麥、田頭、門口、赤厝、下堡、潯頭、下石、何厝、占澤、南曹、東井、後陳、龍門、潘厝、后庄共23個村民委員會,422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8.68億元,財政收入5962萬元。

江陰具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東北部的下壟港於1991年9月建成3000噸位的融僑貨櫃碼頭,南部港區可連片開發30多個1--30萬噸大型深水泊位。同時港區陸域廣闊,是發展工業的良好用地。民眾的開放意識比較差。

江陰政府

江陰鎮江陰鎮
江陰鎮人民政府駐潯頭村北端,與田頭村交界處,鎮區四至;東臨東宵,東橋自然村,西至占澤自然村,南至潯頭村,北至後埔自然村,包括潯頭、田頭、後埔、占澤4個自然村,面積2.36平方公里;總人口7797人。

鎮區建設初具規模。鎮區鋪設寬18米的水泥街道三條,街道兩旁新樓拔地而起,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白天人來車往,夜晚燈火通明,繁華景象遠非昔比,成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鎮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日趨完善。鎮中心建有廣播電視台,設文化中心部1個,建有容納千人電影院1座,創辦鎮文化技術學校1所,鎮區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3所,占澤、田頭、潯頭以及星星、貝貝幼稚園5家,鎮衛生院1所,設分院1所。

自然條件

江陰鎮江陰鎮
(一)氣象

1、氣溫: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內7月份平均氣溫最高,1月份最低。多年平均氣溫19.7℃,歷年最高氣溫38.7℃,歷年最低氣溫-1.2℃。

2、降水:雨量充沛,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以5、6月份最大,而10月至翌年1月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327.4mm,歷年月最大降水量660.3mm,歷年日最大降水量232.4mm。

3、霧:集中在3-5月,多年平均霧日23天,歷年最大霧日35天。

4、風:常風向NNE,頻率36%,強風向N、NNE,多年平均風速6.9m/s,最大風速34m/s。

福建沿海常受颱風襲擊,受颱風影響時風力一般為6-8級,陣風9-11級,最大風速可達40米/秒以上。

(二)水文

1、潮位:根據1994年3-4月間為期一個半月的臨時水尺驗潮資料,並與平潭站長期驗潮資料相關分析,本區屬正規半日潮。其潮位特徵值為:最高潮位7.77m,最低潮位0.22m,平均高潮位6.68m,平均低潮位1.46m,最大潮差7.51m,平均潮差5.22m,設計高水位7.45m,設計低水位0.69m,校核高水位8.58m,校核低水位-0.51m,潮位基面為理論基面。

本次規劃暫採用附近湄州灣乘潮水位,歷時2小時、保證率90%的乘潮水位為5.68米(理論基面)。

2、波浪:江陰港區位於興化灣灣頂,灣內有眾多島嶼,掩護條件較好,港區的主要大浪為ESE~SSE向。

參照平海、平潭兩站的風資料推算得到:在8級大風情況下設計高水位時港區附近50年一遇波要素為H1%=4.2米、波向ESE、周期6.6秒。

3、潮流:本海區潮流屬正規半日淺海潮流。據1994年3-4月進行的全潮水文測驗的實測資料分析,本區潮流為往複流,港區落潮流速稍大於漲潮流速,實測落潮最大流速(0.4H)0.74米/秒、漲潮最大流速0.71米/秒。

4、含沙量:根據實測資料,港區水域平均含沙量0.0756-0.0798公斤/立方米,灣內平均含沙量0.0288-0.0387公斤/立方米。

(三)地貌及泥沙運動趨勢

1、江陰港區海岸地貌及淤積趨勢:規劃港區位於興化灣深槽尾部北側,江陰島的南部。壁頭、古山以西為人工圍墾鹽田平原,海堤高程約4米。規劃岸線範圍內以泥沙質潮灘為主,間有岩礁出露,僅球尾附近為沙灘。

2、根據江陰港區以往前期工作成果分析,興化灣的基本水沙特徵是:

(1)灣內泥沙主要來自入灣河流、周邊陸域和島嶼侵蝕入海的泥沙

(2)興化灣為強潮海灣,潮汐動力強,潮流是輸沙的主要動力,河流和周邊海岸侵蝕入海的泥沙主要在潮流作用下往復運移。

在強大潮流作用下,興化灣細顆粒泥沙不易落淤,使深槽保持良好水深。歷史海圖對比表明,近40年來,灣內-10米、-20米等深線變化不大,-20米深槽略有沖深、擴大的趨勢,進一步證實興化灣深槽主槽穩定。江陰島以南海域的灘地基本穩定,僅局部出現淤淺。灘槽穩定為建港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

3、地質勘探資料(包括地震資料)

規劃區東部主要為花崗岩,西部主要為火山碎屑岩系,第四系地層不發育。據壁頭角附近陸域12個鑽孔和岸外水域36個鑽孔的地質資料,其地層自上而下主要為淤泥、中砂、粘性土和強風化花崗岩,岩面高程為-19.4~-33.4米。在港區岸外東側有一片礁石區,自然水深2-19.5米,本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園區簡介

江陰鎮江陰鎮
江陰經濟開發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間區段著名僑鄉福清市東南部沿海。2005年4月經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總體規劃面積158.6平方公里(含島南組團、島北組團、新厝組團和漁溪組團),其中一期實施開發67.5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51.65平方公里,根據生產區、生活配套區分隔布局理念,規劃有西部工業區10.70平方公里,東部重工業區12.68平方公里,港區9.02平方公里,倉儲及物流園區6.4平方公里以及江陰生活組團17.81平方公里五大部分。

江陰經濟開發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間區段福建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南翼,距福州85公,距長樂國際機場81.5公里,距福清市區45公里,距泉州100公里,距廈門230公里,近可融入閩東南經濟繁榮帶,遠可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成長極的輻射。江陰港區恰居中國海岸線中心和上海港、深圳鹽田港航運線中部,東臨台灣海峽,與台灣島一水之隔,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70海里,距上海532海里、距香港360海里,具有臨海和鄰台近港獨特的區位優勢。

開發成果

在福州、福清兩級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江陰經濟開發區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大氛圍中適時抓住機遇,實施項目拉動戰略,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客商,短短几年間取得迅猛發展。招商項目數量、質量連年攀升,各項經濟指標良性增長,區內醫藥化工、電力能源、港口運輸及現代倉儲物流四大產業雛形已初步形成,全面步入跨越式增長的軌道。

港口資源

江陰鎮江陰鎮
福州新港江陰港區地處福建最大海灣--興化灣西北岸,距國際貨櫃主航道僅24海里。

港區規劃面積9.02平方公里,岸線長達8.37公里,可建3-30萬噸級泊位30餘個,其中貨櫃泊位13個,化工液體泊位4個,其它大型散雜貨泊位10餘個,並逐步向牛頭尾(萬安)深水泊位實施梯度開發,可建泊位近百個,形成連片的深水群。

江陰港區水域寬達9-15公里,最大天然水深達19米,可滿足2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泊通航、靠泊和調頭的需要,且常年不凍不淤,天然避風條件良好;擁有南日、興化兩條航道,進出港航道天然水深15.5—17.2米,航道面寬360米,全年全日船泊進出港不受航道及潮水的限制,是迄今為止“全國少有、福建最佳”的天然良港。

江陰港區2003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率先投入運營的新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不斷開拓航線,貨櫃吞吐量從2003年的1萬標箱到2006年的20萬標箱,實現了連年翻番,目前江陰港區已開通美西、歐地、西非、日韓、東南亞、中東等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的航線十餘條,達飛、長榮、中海、萬海、中遠、高麗、陽明、馬士基等眾多全球航運巨頭的船舶或貨櫃在此運作。1-3號5萬噸貨櫃泊位和國電煤碼頭已先後投入運營,4號、5號5萬噸貨櫃泊位也將於2008,2009兩年陸續投入運營,另外包括液體化工碼頭、大型散雜貨碼頭、10萬噸貨櫃碼頭的十幾個泊位也正在抓緊建設中。

經濟建設

江陰鎮碼頭
江陰具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東北部的下壟港於1991年9月建成3000噸位的融僑貨櫃碼頭,南部港區可連片開發30多個1--30萬噸大型深水泊位。同時港區陸域廣闊,是發展工業的良好用地。2006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福州、福清兩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江陰半島開發取得重大成效。2008年,江陰港區已建成投產2個泊位5萬噸級以上的貨櫃碼頭,3噸泊位碼頭、7萬噸級國電江陰電廠配套碼頭也即將建成。4噸、5噸泊位碼頭也已動建。國電福州江陰電廠一期兩台機組將於2008年先後投產。一批關係江陰發展潛力的基礎設施紛紛啟動。12.6公里的新江公路的拓寬改建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江陰鐵路支線疏港高速公路今年將開工建設。安置區建設已初具規模,等等。根據發展態勢和上級黨委、政府有關會議精神,結合實際,江陰鎮發展的長遠目標是定位為以高起點開發、全方位建設、開放式拓展為指導,有順序、有步驟地推進江陰城市化進程,努力把江陰建設成為現代化臨港新興工作。如何藉助港口和開發勢力,推進整個江陰的發展,這是擺在新一屆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圍繞這個課題,今後五年江陰鎮將繼續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港口工業建設為突破口,以構建和諧新農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落實“四個重在”實踐要領,促進全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協調發展。

福州新港江陰港區地處福建最大海灣-興化灣西北岸,距國際貨櫃主航道僅24海里。港區規劃面積9.02平方公里,岸線長達8.37公里,可建3-30萬噸級泊位30餘個,其中貨櫃泊位13個,化工液體泊位4個,其它大型散雜貨泊位10餘個,並逐步向牛頭尾(萬安)深水泊位實施梯度開發,可建泊位近百個,形成連片的深水群。江陰港區水域寬達9-15公里,最大天然水深達19米,可滿足2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泊通航、靠泊和調頭的需要,且常年不凍不淤,天然避風條件良好;擁有南日、興化兩條航道,進出港航道天然水深15.5—17.2米,航道面寬360米,全年全日船泊進出港不受航道及潮水的限制,是迄今為止“我國少有、福建最佳”的天然良港。

江陰港區2003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率先投入運營的新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不斷開拓航線,貨櫃吞吐量從2003年的1萬標箱到2006年的20萬標箱,實現了連年翻番,目前江陰港區已開通美西、歐地、西非、日韓、東南亞中東等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的航線十餘條,達飛、長榮、中海、萬海、中遠、高麗、陽明、馬士基等眾多全球航運巨頭的船舶或貨櫃在此運作。1-3號5萬噸貨櫃泊位和國電煤碼頭已先後投入運營,4號、5號5萬噸貨櫃泊位也將於今明兩年陸續投入運營,另外包括液體化工碼頭、大型散雜貨碼頭、10萬噸貨櫃碼頭的十幾個泊位也正在抓緊建設。

發展形勢

江陰鎮江陰鎮
2008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福州、福清兩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江陰半島開發取得重大成效。2008年,江陰港區已建成投產2個泊位5萬噸級以上的貨櫃碼頭,3噸泊位碼頭、7萬噸級國電江陰電廠配套碼頭也即將建成。4噸、5噸泊位碼頭也已動建。國電福州江陰電廠一期兩台機組將於今年先後投產。一批關係江陰發展潛力的基礎設施紛紛啟動。12.6公里的新江公路的拓寬改建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江陰鐵路支線疏港高速公路今年將開工建設。安置區建設已初具規模,等等。

根據發展態勢和上級黨委、政府有關會議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江陰鎮發展的長遠目標是定位為以高起點開發、全方位建設、開放式拓展為指導,有順序、有步驟地推進江陰城市化進程,努力把江陰建設成為現代化臨港新興工業城鎮。

發展目標

江陰鎮江陰鎮
如何藉助港口和開發勢力,推進整個江陰的發展,這是擺在新一屆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圍繞這個課題,今後五年江陰鎮將繼續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港口工業建設為突破口,以構建和諧新農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落實“四個重在”實踐要領,促進全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協調發展。

2005年-2010年這五年主要目標是:力爭到201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5%,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2%,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

江陰名人

江陰鎮輪椅上的黃治基
翁遺安:諱玄度,號白野耕夫,銀坑村(已廢)人,系諫議大夫翁承贊之長子,後唐莊宗二年(924年)進士,官授大理寺評事郎。

石守:字天祿,江陰螺江村人(今下石村),元至元庚辰年(1280年)進士,曾任宣州知府。

黃家宸:北郭村人,《民心報》主辦,辛亥革命英烈。

黃治基:曾任福州協和道院主講,福音書院教授。

公車改革

江陰鎮公車拍賣
2003年8月23日江陰市所屬20個鎮共擁有公車205輛,除去50輛因為手續不全等不具備立即拍賣條件外,其餘155輛鎮級公車在8月分三次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拍賣,23日是最後一次。

2008年江陰市鎮級可自行支配財政資金合計約9億元人民幣。在2002年末對20個鄉鎮的車輛調查表明,當時鎮級機關單位公車180多輛,全年所需費用2200多萬元。包括:直接費用約1500多萬元,包含汽油費、過橋(路)費、維修費、駕駛員工資等;車輛折舊費,每年約500萬元左右;江陰市內的市內交通費,約200多萬元。扣除後兩項不算,僅計算1500多萬元直接費用,平均每輛車年費用超過8萬元。公車消費已成為鎮政府和單位的重要支出,也成為民眾議論的焦點

此次江陰市鎮級機關單位的公車改革,涉及到20個鄉鎮1700餘名工作人員。公車取消後,公務人員用車採取貨幣化補貼方式,根據不同崗位和不同的工作量,每年給予2400元至3萬元不等的交通費補貼。江陰市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江忠和介紹,車改後每年可以節約1000萬元左右。

江蘇省紀委常委白國珍表示,公車改革最重要的是將公車使用從機關行政體系中剝離出來,從源頭杜絕腐敗。

截至2003年8月23日上午拍賣結束,江陰市三次共拍賣公車150輛,成交總金額1721萬元,超出底價447萬元。

黨政建設

江陰鎮江陰鎮
江陰鎮黨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六個好”的目標要求,以爭創省級先進鄉鎮黨委活動為載體,適應基層黨建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加大創新工作力度,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先後榮獲我國文明鄉鎮、國家衛生鎮和我國環境優美鄉鎮以及福州市經濟強鎮等榮譽稱號。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班子、強隊伍,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解決當前社會基層諸多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如何用好乾部、管好乾部。為此,我們主要抓好三支力量的建設。

1、切實加強黨委班子的自身建設。首先講團結。鎮黨政主要領導經常交心談心,班子成員相互尊重,有意見當面提,不在背後議論,不利於班子團結的話不說,不利於班子團結的事不做,自覺維護班子的形象。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和組織生活會,交換工作意見,增進相互了解,使班子成員既在工作職責上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又在執行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個團結合作的整體。其次是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提高領導班子科學決策能力。把民主集中制教育作為黨委中心組學習、民主生活會、幹部培訓的重要內容,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不斷加強領導幹部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覺性。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要求,健全了《江陰鎮三套班子成員議事制度》、《例會制度》等,採取黨委會和每月黨政聯席會議等形式對重大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決定。黨政一把手帶頭遵守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一言堂”和“家長制”,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規範鎮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每年都從省、市委黨校聘請專家教授進行輔導授課,把工作實際和個人思想結合起來,積極撰寫論文,提升工作水平,促進工作。

2、切實加強機關幹部和基層黨員隊伍建設。在機關幹部隊伍建設上,我們著重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認真貫徹黨管幹部的要求,不斷完善選人用人公正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幹部能上能下、選優汰劣的選人用人公正機制,建立並實行機關中層幹部競爭上崗、任前公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責任制等制度,提高民眾對幹部選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加強機關效能建設,通過推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一站式辦公等便民利民措施,使“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基層民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得到及時幫助解決,深受民眾好評。

(二)建機制,抓載體,促進黨建工作上檔次、創特色。

制度作保證,載體為平台,是確保黨建工作整體推進的有效措施。為此,在創建“六好”鄉鎮黨委活動中,以“三級聯創”工作為載體著重抓好4個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格局。鎮黨委堅持黨要管黨原則和從嚴治黨方針。每年年初的黨委工作會議上,鎮黨委與各支部(黨委、總支)分別簽訂了年度崗位責任制,黨建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層層建立、落實黨建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明確了各基層組織抓黨建的基本要求,納入全年工作總目標,形成了在鎮黨委統一領導下,書記負全責、分管領導具體抓、黨委委員分頭抓、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黨建工作大格局。堅持鎮黨委研究黨建工作專題會議制度及每月一次基層組織工作例會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村居抓黨建的責任意識,“黨支部不抓黨組織建設就是失職,抓不好就是不稱職”成為一種共識,各支部抓黨建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大大提高,形成全鎮上下齊抓基層黨建的濃厚氛圍。

2、認真抓好“五好”村黨支部建設。深入開展創“五好”村黨支部建設活動,全面推進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從實際出發,組織四個億元村,廣泛開展“學美嶺,創五好”活動,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包括規範“三薄兩冊”和崗位目標制、黨員民眾議事代表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把4個村樹立為“雙文明”億元村的典型。全面推行“村務公開、民主聽證”制度及農村集體會計委託代理制度,各村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和監督小組,建立健全財務預決算、財產保管、固定資產使用管理、民主理財、定期審計、開支審批、會計交接等財務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了村財務民主管理、經濟契約及基建項目管理、集體提留和資金籌集管理制度等,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旅遊資源

江陰鎮江陰鎮
清初江陰秀士翁頤軒賦詩云:“海光山色百里春,三十三山立島中,五道短嶺接高嶺,群山競秀六座峰,七條綠溪水孱潺,八嶼浪花笑東風,九礁雄奇環海市,十處渡道八方通。”江陰,就是坐落在這樣一片海光山色之中。主要的山峰、溪流、港灣如下:

雙髻山:在江陰西北部,海拔429米,是江陰最高山峰。因狀如婦女雙髻而得名。西北半山腰處有千年古剎九鯉寺、霞堂寺。

瓊峰:位於雙髻山向西南延伸一公里處,海撥382米。西北側為懸崖,山體作“人”字形,“龍井”聖水,瓊田古寺坐落其中。

高嶺溪:集雙髻山東麓、橫山門山北麓之水,自高嶺村後山壟向東北流入東港,全長3公里多。

球尾灣:在東南海濱,南北灣口均呈U型。灣邊有一片鬆軟寬闊的沙灘,可容納萬人游泳憩息,是野營露宿的理想地帶。

下壟港:居鎮東北隅,深水岸線長1.8公里,水域面積57.6萬平方米,水深16-18米,是與福清市融僑經濟開發區配套的良港。

名勝古蹟:吾望石、玉嶼鏡(岩)、仙井湧泉、通海幽洞、觀音礁等。

江陰半島交通十分便捷。江陰大堤又叫嶺下公路堤,位於江陰西北部,填海於逕江東西岸,全長600米。大堤建成後江陰變孤島為半島,對繁榮江陰經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漁(溪)——江(陰)公路全長21公里,直通福廈公路漁溪段;鎮西公路由鎮區至漁江公路嶺下大堤,全長18.5公里,可直通福廈公路漁溪段;鎮南公路由鎮區至壁頭港區碼頭,全長3.5公里;新(厝)——江(陰)高級公路由新厝鎮至江陰港區碼頭,全長12.5公里,直通福廈高速公路新厝段。

社會事業

江陰鎮食品檢測
2008年8月4日,江陰鎮人大組織專題會議,協調解決人大代表和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江陰西渠水費分攤不合理以及重建西路等問題。會上,東張水庫管理局負責人和江陰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部分人大代表就有關問題展開討論,共商對策。東張水庫管理局根據江陰鎮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政策,重新修改了西渠水費的分攤標準。隨後,江陰鎮領導與人大代表一同現場察看了西路的具體情況,研究部署了重建西路的有關工作。

江陰鎮全面建設和諧社區。繼續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多渠道、多元化籌資,進一步提升社區硬體水平。加強社區幹部隊伍建設,注重對社區幹部的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社區幹部的素質。進一步完善對社區幹部的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幹部保障機制,不斷提高社區幹部待遇。健全社區服務網路,將網路信息、中介服務、救助服務、配送服務、醫療服務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培育與規範社區服務市場,不斷提升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和產業化規模。加強社區志願者隊伍建設,體現人文關懷,要為老勞模、優撫對象和殘疾人等提供最優服務。

大力推進科教事業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鎮戰略,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引導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現全鎮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繼續鞏固教育基礎地位,逐步改善教育辦學條件,落實九年義務制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協調發展其他社會事業。鞏固社區衛生服務示範成果,加大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力度,強化食品監督,積極開展城鄉愛國衛生運動,保障人民民眾飲食衛生安全。積極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全面落實優撫政策,重大節日組織開展走訪慰問優撫對象和駐軍單位活動。進一步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加強流動人口計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堅決兌現計生獎勵扶助政策,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積極推進“關愛女孩、牽手母女”行動,全面落實“七不準”和“八滿意”要求,進一步提升全鎮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水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