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粵劇團

江門市粵劇團

江門市粵劇團又稱廣東五邑粵劇團,重建於1978年10月,被譽為廣東五邑僑鄉藝苑的一枝奇葩,現共有48名在職演員。在粵劇的興盛時期,江門市粵劇團曾經紅極一時,然而近年來,傳統戲曲在流行文化面前整體失落,於是,“拯救”的聲音漸大,“復興”的呼聲漸強。不斷開拓市場、引進10多名新人、和五邑大學簽訂“粵劇文化交流與研究合作計畫書”……為謀求粵劇演出市場的復興之路,一場推陳出新的革命正在江門市粵劇團悄然上演。

輝煌年代

巔峰時期一年演出248場

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市粵劇團最輝煌的歲月,“記得台期最多的一年是1987年,全年共有248場演出,1萬多觀眾看一場戲。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演出收入,在全省地市級專業團體中,我們都是名列前茅,聲望頗高。”江門市粵劇團團長嚴澤芳自豪地說。

相關榮譽

嚴澤芳的自豪是有原因的:1988年至今,市粵劇團曾三赴美國,多次赴香港、澳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動,常常創下“全院滿座”的佳績,深受港澳同胞、海外觀眾的熱捧;1997年,市粵劇團還獲得國務院港澳辦批准,作為廣東唯一一支粵劇演出隊伍,參加了香港“慶回歸”的演出活動;劇團曾多次獲得獎勵,如1987年獲得江門市首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1989年獲得江門市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獲得廣東省文化系統文明單位稱號,1992年獲得江門市先進集體獎,1993年獲廣東省第五屆優秀精神文明產品創作一等獎,2003年《再打金枝》和《皇陵冤鳳》劇目參加中國第七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演出獲金獎,2004年《華山會母》、《血濺李陵碑》、《大鬧獅子樓》等小戲參加廣東省第四屆戲劇演藝大賽,獲得一金、一銀、三銅等獎項。

經過幾代藝人的嘔心瀝血磨練,市粵劇團演員陣容愈發強大,國家一級演員、紅腔花旦余陽麗,國家二級演員、新馬聲腔嚴澤芳,國家二級演員、新派武生高桂強被香港戲迷譽為劇團“三寶主帥”,他們是戲迷們追捧的“偶像”,他們的黃金搭配珠聯璧合,是江門粵劇團的品牌特色。

深陷困頓

演出銳減 陷入市場困局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觀眾結構出現斷層,整個廣東的粵劇市場逐漸走入低谷,省內很多地級市專業團體要么散夥,要么得過且過,市粵劇團也同樣陷入尷尬的市場困局。

“1992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1986年至1991年間,我們平均每年有200多場演出,1992年到現在一直維持在100多場左右,最慘的是2003年,因為‘非典’,全年僅有90場。”市粵劇團辦公室主任譚蓮芳者算了一筆賬:“劇團的演出多數是靠包場,全年平均每場收入約8000元左右。2006年,我們全年共有120場演出,還虧本4萬多元。去年劇團演出144場,盈利僅4萬多元,剛好彌補2006年的虧本數。”

一直以來,市粵劇團主要以外地市場為主,全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本地演出,主要集中在台山等地。“就拿《霧鎖東宮十八年》這一齣戲來說,我們在江門的首演是全場滿座,但其中有超半數的票是‘關係票’,可能是消費能力所限,本地人似乎不太習慣買票看戲。”市粵劇團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市粵劇團都靠自己找市場,劇團領導既要熟悉各地的演出“旦期”(即各地農村的民俗節日),又要與各地的“戲牙”(中介)建立穩定的關係。“我們劇團沒有固定的演出點,完全是靠自己找市場。一年到頭,我們都要四處奔波聯繫演出點。現在粵劇市場主要是在農村,有些演出點是靠鄉親的關係,有些是靠中介介紹,我們現在主要以東莞、中山、順德、南海為主,那裡的鄉村經常有地方慶典、民俗節日等。當然,這些地點也不是固定的,要靠自己常去溝通,稍微不留神,就會被競爭對手搶走。”專門負責市粵劇團業務的副團長冼仲漢說。

成本變高

為了適應市場,每年排練2至3套新戲是市粵劇團規定的硬任務,由於當前觀眾的欣賞水準提高,市粵劇團不得不逐年增加成本來排新戲,久而久之,新戲的成本也成了市粵劇團最頭疼的問題。

“比如排新戲《霧鎖東宮十八年》,我們的成本是10萬元,而我們的一場演出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所以,我們的壓力很大,連排戲都不得不靠一些商家的贊助。”冼仲漢說,“為了節約成本,我們儘量使用舊衣服、裝飾,每次去香港、澳門等地演出,我們的演員都是睡地板、吃便當,能省則省。”儘管如此,市粵劇團21年來從沒間斷過演出,總共排練了80多部新戲,同時在實踐演出的過程中,不時淘汰一些票房差的老戲,嘗試一些賣座的新戲,其中,《兒女恩仇慈母淚》、《三法堂前並蒂花》、《白沙外傳》、《皇陵冤鳳》、《再打金枝》等深受觀眾喜愛,不少劇目在省、市文藝評獎或省市藝術節演出中屢屢獲獎。為了提高劇目質量,市粵劇團除了積極組織本市的編劇撰寫新劇之外,還邀請全國名家、名導、省內的著名編劇、導演、音樂唱腔設計師傅到劇團指導工作。

復興之路

引進新人老演員負責“傳幫帶”

為謀求粵劇演出市場的復興之路,一場推陳出新的革命正在市粵劇團悄然上演。推陳出新,引進新人,練好內功是關鍵,這是市粵劇團上下形成的共識。近幾年來,市粵劇團不斷引進一些實力派新人,共有48名在職演員,其中10多名都是近幾年招來的新人,這些新人大部分都是廣東省粵劇學校畢業。剛進劇團的新秀古非凡是廣西人,畢業於廣西粵劇學校,他的表演細膩傳神,扮相風雅俊逸,聲音清亮悅耳,成功主演過10多個劇目,曾獲廣西省第二屆青年大獎賽金獎,主演的折子戲《斷橋》獲廣東省第二屆戲曲大賽銅獎,《一件羊皮褂》曾獲得全國群星獎金獎。“新人都有不錯的戲劇功底,年輕有朝氣,而且對戲迷來說是新面孔,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他們個個扮相都很靚,也很有台緣,是我們團目前重點培養的對象,”嚴澤芳說,劇團里的老演員都肩負著“傳幫帶”的重任,每次演出都給新人更多的機會。此外,老演員也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余陽麗晉級為五邑地區專業團體首個國家一級演員。

推陳出新

尋求粵劇市場突圍之路

“從當前的粵劇演出市場來分析,觀眾老化、年輕觀眾跟不上,是粵劇市場陷入困局的主要原因。其次,競爭對手增多,私人劇團搶灘市場也是不容忽視的。”嚴澤芳說,“儘管如此,但我堅信粵劇是不會滅亡的。”

為了做深做透粵劇文化,擴大粵劇文化在年輕一代觀眾中的影響力。4月底,市粵劇團和五邑大學簽訂了“粵劇文化交流與研究合作計畫書”,粵劇團骨幹演員將到邑大給學生們講學、表演,雙方將共同整理研究傳統劇目。積極探索新戲、嘗試新唱腔和新曲已列入市粵劇團的議事日程,市粵劇團每年排的新戲都傾向於找一些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唱腔,安排的劇情相對精煉而緊湊。

“粵劇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一定想方設法讓它在嶺南文藝大舞台上永遠綻放奪目的光芒。”嚴澤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