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簡稱新會二中,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天亭圩。創辦於1948年,是新會區“體藝教育”特色學校,廣東省一級學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校址歷史

校址前身為惇信書院。惇信書院原由“雙水上堡”各鄉,即今豪山村、沙富鄉、上凌村等村於光緒年間集資興建的鄉村社學,用以聯絡感情,學習交流科舉考試知識。書院石匾額陰刻“光緒己卯年”,即光緒五年(1879年)創辦。惇信書院為嶺南祠堂式的建築,古樸莊嚴,前後二進,中有天井,一直作為文化教育的場所。抗戰會城淪陷期間,1939年新會縣府遷天亭圩,1941年9月縣民眾教育館在惇信書院復辦,內設圖書室、展覽室、桌球室、象棋室等,不定期出版壁報,舉行音樂晚會、時事講座等,景堂圖書館天亭分館也設於內,至1944年停辦。 1948年秋,鄉人於惇信書院本址創辦祥和私立中學。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江會區軍事管制會文教委員會對新會全縣中學進行了調整和改造。只保留完全中學1所(縣立一中)、國中4所(縣立二中、三中、四中和江門鎮一中),祥和中學停辦,學生就近轉往上述中學就讀。1951年因江門重新從新會劃出為省轄市,新會二中改在雙水祥和中學原址續辦。 據說惇信書院建築因改建新會二中校舍被毀。

校名歷史——“舊二中”與“新二中”

“舊二中”,指在江門市辦學時的新會縣二中。1931年(民國二十年),江門撤消省轄市建置,劃歸新會縣管轄後,創立於1928年的江門市立中學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二中學。新會二中之名由此起。1939年江門會城淪陷,新會二中先遷古井後遷至司前白廟,抗戰勝利後,新會二中在江門原址復辦。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因江門重新從新會劃出為省轄市,新會二中改在雙水祥和中學原址續辦。(而在江門的新會二中改稱江門市第二中學,1953年江門市第二中學被撤消建置,人員併入江門一中。)

“新二中”為1951年在雙水祥和中學原址續辦的新會縣立第二中學。1956年增設高中部,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62年因地域名之故,學校更名為雙水中學。1985年復名為新會縣立第二中學。1992年新會撤縣設市,學校更名為新會市第二中學。2002年新會撤市設區,學校再更名為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辦學成績

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新會二中是國家教育部“十一五”專項 任務項目“中國小全效學習方案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新會區“體藝教育”特色學校。教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較強,辦學成績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1995年,被評為新會市一級學校;2002年,被評為江門市一級學校;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校舍建設

1997年8月20日,由市教育局、雙水鎮共同投入500多萬元興建的教學大樓及學生食堂,舉行落成慶典。該教學樓高五層,有24個標準課室和4個教師課間休息室,建築面積為4400多平方米。 在建期間,僑港新會商會、該會副會長張廷先生各捐港幣5萬元。僑港新會商會名譽會長鍾錦榮先生捐資10萬元購置了語音教學器材。

2000年,學生宿舍大樓建成使用。學校被評為“江門市文明單位”。

2002年,由譚兆基金會捐資120萬元興建的教師宿舍樓竣工投入使用,投入75萬多元增設校園信息網路、改善教育教學設備。

2004年,由譚兆慈善基金會捐資570萬元興建的譚兆教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