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江西省樟樹市在唐朝即闢為藥墟,宋元時形成藥市,明清時期臻於鼎盛,終成“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的大氣候。但由於設施落後,交易方式陳舊等原因,近年來,“藥都”繁華逐漸逝去。2004以來,樟樹開始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硬體設施一流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市場規劃面積為500畝,建築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擁有集商貿、倉儲、居家為一體的店鋪1000餘套,設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電子商務交易大廳,以及休閒廣場、陽光草坪、景觀大道等配套設施。

基本概況

有著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藥都”樟樹,抓住難得的市場機遇,以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為目標,大興“藥市、藥
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場址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場址
地、藥業”,開始了藥業經濟的新跨越。
樟樹藥市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裡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藥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藥材攤販擺攤賣藥,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藥墟,宋代形成藥市;明有藥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所,素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藥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藥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藥發展之一斑。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藥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藥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藥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鑑定了委託開發契約書。該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57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誌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場正式投入使用。

產生背景

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是醫與藥同源,醫藥一體的。三國時期,樟樹一帶民間的醫藥活動,經葛玄等道學家、丹術家、醫藥家的推動,有了很大發展。閣皂山的山民經過長期實踐,漸漸積累和豐富了認藥、採藥和行醫看病的知識。當時,山下贛江、袁河兩岸水患頻仍,瘟疫流行,於是,一些懂醫識藥的閣皂山人便到淦陽擺攤賣藥,懸壺施診。
漢晉年間,在樟樹行醫賣藥的人沒有固定的落腳點。他們或採藥于山林,或巡診於鄉村,或到淦陽古鎮席地擺攤。擺攤的時間也不固定,采了藥來,賣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現在的游醫和草藥郎中。古時行醫賣藥的人,開初只是兼業。他們既種田地、養禽家、捕魚打獵,又兼採藥治病。後來,一些醫藥技術漸精、獲利較大的人,便漸漸開始專門從事醫藥業了。
南北朝時,樟樹鎮一帶從事醫藥業的人逐漸增多,開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樹不僅有藥攤,而且出現了兼醫帶藥的藥材開始進入樟樹交易。

形成

唐代,藥材的交流日益頻繁,樟樹鎮的藥材集散初具規模。開初,本地出產的枳殼、枳實、陳皮、蘇葉、荊三棱、黃

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梔子、前胡、白前等有較大批量的外銷。鄰近州縣的地道藥材也開始在樟樹集中轉運。兩粵、蜀、鄂、湘等地的藥材經大庾嶺路和贛江、袁河,陸續運到樟樹鎮交易。於是,樟樹鎮便設有專門進行藥材交易的藥墟。墟場上曾立一石碑,上書“藥墟”二字。藥墟的開闢使藥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場所,也有了固定的時間。藥材攤販、藥材商人逢墟日趕集。樟樹鎮的藥商在藥墟修建起店面,前櫃看病、賣藥,後櫃製藥,謂之“前店後坊”。
五代十國迄宋元,中原動盪,富紳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醫藥業的繁榮。這一時期,樟樹醫藥事業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名醫生、製藥專家和醫學理論家。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樹中藥交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南方主要的藥材集散地。宋寶佑六年(1258年),樟樹鎮早已是藥攤遍布、藥店林立,逢墟而集已遠不能滿足藥材交易的需要,於是便改為每日集市的藥市。

發展

明代在醫藥學上頗有成效。這一時期,樟樹醫藥事業也迅速發展。明成化年間,贛江改道,樟樹遂成為袁河與贛江的

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場址交易會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場址交易會

交匯處,這加強了她的港口地位,使藥材集散規模更趨擴大。各地藥材,尤其是川、廣藥材大量運到樟樹。這樣,兩粵出產的藿香、桂枝、桂子、肉桂、山奈、八角、茴香等,蜀、鄂出產的附子、川芎、黨參、茯苓等,湖南出產的硃砂、雄黃等,安徽出產的棗皮、生曬等,中原出產的黃芪、生地、條芩、柴胡、防風等;鄭和下西洋、熊化出使朝鮮,使中醫藥與外國醫藥的交流擴大,一些“舶來”的藥材也開始進入樟樹交易,如豆蔻、砂仁、乳香、沒藥、西洋參等藥材,大批運到樟樹。樟樹經營藥業的人大量增加,外地藥商雲集樟樹。明崇禎《清江縣誌》回憶說:“樟濱故商賈湊沓之地也”,“(藥)有自粵、蜀來者,集於樟鎮,遂有‘藥碼頭’之號”,“帆檣櫛比皆藥物”。
樟樹藥業界的經營隨著藥材集散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從以零售為主,發展到以批發為主,開始出現專事批發的藥材號。外籍藥商在樟樹定居落戶開業經營的也逐漸多起來。

規劃

樟樹市場站國際化、道地化、科學化、現代化平台,展中華藥都、藥材、藥品、藥技風貌,融中華藥業信息、研發、生產、交易於一體,創中華藥業齊、靈、廉、實之一流。在市場整體搬遷後,一流的硬體設施為藥市的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剛建成的大型仿古青銅製碾槽雕塑已成為藥市的標誌性建築,大大提高了藥市的整體形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非常重視,多次前來考察,局領導還曾兩次專門為樟樹藥市場詞:“質量第一”、“品質求精”。隨著國家對藥品加強監管,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也加強了規範管理。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藥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藥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南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西北方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藥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鑑定了委託開發契約書。該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57畝,投資1.5億元,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誌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新市場正式投入使用。完備的硬體設施為藥市的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規範的管理措施為藥商的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評價

清代,藥材生產的發展和炮製技藝的進步,吸引了各地的藥材商人。他們紛至沓來,將各地的藥材源源不斷運到樟樹加工、交流。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黃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棗皮客,浙江的白朮客、湖南的雄黃客,福建的澤瀉客,廣東的陳皮客,多在藥材收穫時成批採購,運到樟樹銷售,成群結夥,終年不斷。這時,樟樹碼頭終年千帆林立;茶樓酒肆竟日座無虛席。
大批外地客商湧來交易,需要經紀人,藥材貯運則需要棧房。於是,以代客買賣、貯存、轉動的藥材行棧便應運而生。在藥材行代客買賣,收取佣金的基礎上,一些藥商為謀取更大利潤,就自營藥號,專事批發。樟樹鎮當時有專營廣浙所產藥材和參茸燕桂以及國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沒藥、西洋參等名貴藥材的廣浙號;有專營川、陝、冀、豫等地所產藥材的西北號;有專營某一種藥材的小伙字號,如黨參號、附片號、雄黃號、茯苓號等。道光(1821-1850年)初年,樟樹鎮有藥材行、棧、號、店200餘家,樟樹終成為“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由於各地藥材雲集樟樹,樟樹藥材應有盡有,因而“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在業界家喻戶曉。
樟樹人創造了耀眼的榮光,樟樹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的名稱。穿過時光遂道,超過歷史峰巒,滄海桑田,幾多變遷,這個江南小城始終沒有改變的是那淡淡的親切的藥味。
建國初期,樟樹藥市就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之一,1996年經國家批准,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成為全國l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於1991年5月興建。隨著藥商的增加,交易量的擴大,原藥市的規模、設施、交通等逐漸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滿足現代藥市的發展需要,樟樹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軟硬體設施屬全國一流的新中藥材專業市場。
樟樹藥市力創兩大特色:一是藥市"信息化",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於一體,與全國各大藥市聯網,及時向藥商發布國家中醫藥政策、科技及國內外市場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全國中藥材交易的信息港。二是藥材"道地化"。注重吸引外地藥市、藥材經營大戶到樟開設分支機構,或落戶樟樹市場經營;吸引道地中藥材產地藥商到樟樹設立專賣點,引導本地藥商進行各類道地藥材區域專賣代理,形成"買全國道地藥材,賣全國道地藥材"的特色,真正實現現代意義的"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

中國中藥材批發市場

安徽亳州、江西樟樹、河南百、 河南禹州、河北安國、湖北蘄春、遼寧本溪。以上是中國公認的獲得“中國藥都”稱號的相關城市,歷史悠久,藥業交易發達,每年都有上千萬乃至上億元的藥品交易額,當地的藥品交易收入也都是地方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每年當地都要舉辦藥交會,是藥品交易的集散地。本任務盤點中國大型中藥材批發市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