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阜寧縣

江蘇阜寧縣

阜寧縣,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地處江淮平原中部,背倚蘇北平原,面臨蘇中水網,南與建湖縣毗鄰,北與濱海縣接壤,東與射陽縣相連,西與淮安市、漣水縣隔廢黃河相望,西南與淮安市淮安區交界。介於北緯33°26′~33°59′、 東經119°27′~119°58′之間,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全縣面積1438.29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13個鎮,“兩區兩園一湖”;總人口112.95萬(2016年末)。 阜寧是歷史悠久的縣份。古稱黃浦,宋稱廟灣,1731年建縣,史載阜寧“阜明水秀,鄉坊稠密,土地肥饒,民灶輻輳”,素有“江淮樂地”之稱。自1941年9月起,阜寧縣面積逐漸縮小,爾後鄰縣之間又幾度調整區劃,至1956年12月,直至現在。 阜寧人文薈萃,人傑地靈,是著名的“散文之鄉”、“ 淮劇之鄉”、“雜技之鄉”、“全國建築之鄉”和“長壽之鄉”。著名景點有:廟灣八景、鐵軍廣場、白天鵝公園、金沙湖、桃花源、馬家盪等。 2018年6月12日06時04分,阜寧縣(北緯33.58度,東經119.58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基本信息

阜寧概況

江蘇阜寧縣江蘇阜寧縣
阜寧位於蘇北平原中北部,縣域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106萬,轄20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生態化工園)。縣域分屬里下河沿海淮北三個農業區。阜寧歷史悠久,古稱黃浦,宋時稱廟灣,清雍正九年(1731)建縣,素有“江淮樂地”之稱。阜寧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華中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1年7月至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移駐阜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領導過抗日鬥爭,當時有“北有延安,南有鹽阜”之說。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全縣上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大力實施以工強縣、興農富民戰略,突出工業化、城市化、體制機制創新三大重點,加快推進園區經濟、稅源經濟、環境經濟,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
農村經濟特色明顯
先後獲得“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肉類產量百強縣”、 “中國苗豬之鄉”、“全國綠化模範縣”、“江蘇省村民自治模範縣”、 “江蘇省建築之鄉”、“中國散文之鄉”和“水產養殖示範縣”等稱號,糧食、棉花、生豬、家禽、蔬菜、果品、林木、水產品等規模農副產品初步形成產業化格局。
新型工業初具規模
工業經濟發展較快,被列為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和食品工業強縣,已形成紡織服裝、機械電器、醫藥食品、化工塑膠、玻璃建材等支柱產業,擁有寧富肉製品、浩源電器、五五帆布、海馬龍蝦等22個省、市級名牌產品,是全國最大的手工玻璃工藝品加工出口基地、華東地區規模較大的工業用布生產基地。先後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50多家客商企業來我縣投資興業。美國伊士曼、阿波羅公司、柏威集團,香港協鑫集團、鳴泰集團、澳洋集團、眾豪集團、星河樂器公司、德順公司,國內上市公司大亞集團、法爾勝集團、黃河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阜寧。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阜寧的城市建設掀起了兩個高潮。第一階段是1997年-2000年,投入近20億元,率先在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整治和建設老城區。近兩年來,以完善提升老城、加快建設新區為重點,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熱潮。按照鹽城市次中心、蘇北現代化工業商貿城市,30平方公里、30萬人口的總體定位,確立“開發射陽河南,建設阜寧新區,統一規劃布局,市場方式運作”的城市建設思路,以穿城而過的射陽河為軸,重點推進河南新區道路、綠化、文化中心、學校和“十里射陽河,十里風光帶”等城建十大實事工程建設,初步拉開了新城區建設框架。
園區經濟迅猛發展
阜寧經濟開發區2002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也是江蘇省1996年後唯一新批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已形成中心園、生態化工園、民營科技園“一區三園”格局。目前主要引進投入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累計進區項目122個,實際投資26.5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2個,預計今年實現總量超百億、財政超億元的目標。生態化工園2002年10月籌建,以“綠色環保、科技興園”為宗旨,重點發展基礎化工、精細化工,污水處理、集中供氣等配套設施齊全,具備承載大化工項目的能力。已引進投入超1000萬元項目30個,園區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民營科技園依託新長鐵路二級客貨站的優勢,重點引進吞吐量大的項目,建設物流中心,創辦新興工業基地。

阜寧縣誌

阜寧縣位於江蘇省鹽阜平原北部,南北長52.5公里,東西寬48公里,總面積1438.29平方公里,東與射陽縣相連,南與建湖縣交界,西與淮安漣水縣毗鄰,北與濱海縣接壤。地處東經119°27’~119°58’,北緯33°26’~33°59’,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降雨量979.6毫米,無霜期213天,全縣地勢平坦,地形西高東低,河渠縱橫交錯,自然條件優越,射陽河貫穿中部,蘇北灌溉總渠橫亘西北,204國道、鹽淮和0601公路貫通全境,交通方便。
古阜寧境域,數度“陵谷互易,滄桑改觀。”大海奪田時,“怒潮嘯涌,百里為墟”,陸地遂成淺水灣。海潮東退,水灣又成陸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東退,海岸線始長期穩定在北沙、羊寨、施莊一線。此後,滄海變桑田,海岸線逐漸東移。黃河奪淮後,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於河口附近沉積,“淤墊日遠,增地日多,”至清雍正九年(1731)立縣時,海岸線已東移90公里。古阜寧境域,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群活動。春秋戰國時,阜寧境域是吳國的轄地,吳亡屬越,越亡屬楚。西漢時屬古射陽、鹽瀆縣,晉屬山陽、左鄉、鹽城縣。此後,歷朝屬山陽、鹽城縣。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圖,鹽城北境仁義、長樂諸里,合場灶及海灘新漲之地設縣,名阜寧縣,屬淮安府。彼時阜寧地域廣闊,東臨黃海,西以蘇嘴與山陽相連,南至草堰河與鹽城接壤,北以雲梯關與安東毗鄰,總面積5766.75平方公里。民國初年,隸江蘇省淮揚道,民國21年(1932)隸江蘇省第十督察北部分地區。民國29年(1940)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隸淮海區,民國30年(1941)隸鹽阜區。是年析縣境東北部分地區,建立阜東縣。民國31年(1942)析東南部分地區建射陽縣。民國34年(1945)隸鹽阜分區,是年12月,隸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
縣治阜城鎮古名黃浦,隋以前為射陽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間於射陽河軛灣處建真武廟,得名廟灣,明處時產鹽稱廟灣鹽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為防倭患,壘土築城,稱廟灣鎮,立縣後稱阜寧城,民國時稱城廂鎮,民主建政後稱阜城鎮。阜城鎮位於縣境東北部射陽河、串場河與通榆路交匯處,至鹽城58公里,至南京277公里。水陸交通方便,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設施較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阜寧古鎮北沙和廟灣分別為淮河和射陽河的入海口,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梁侯景之亂,兩軍爭奪,“阜境絕煙”。陳霸先北伐,隋文帝伐陳,射陽湖為兩軍舟師和糧運爭奪的要津。唐末黃巢起義,曾在喻口築城屯兵,虎視揚州。宋時韓世忠於鳳谷築城,練兵抗金,曾大敗金兵於廟灣、北沙等地。明嘉靖三十六年以後,設廳、汛(三廳七汛),分兵駐守,從未間斷。民國初,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與軍閥孫傳芳領導的5省聯軍在阜寧反覆爭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阜城鎮為鹽阜一帶的軍事重鎮,因屢經戰火摧殘,使繁華古鎮成為廢墟。射湖八景,蕩然無存。
阜寧人民勤勞勇敢,富有鬥爭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明朝時倭寇多次犯境,每次均遭軍民痛擊;清初厲豫起義,姜兼我兄弟等熱烈回響;清末捻軍滌盪阜寧之際,民眾奮起反抗清廷;辛亥革命時期,更有許多志士仁人,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
民國14年(1925)5月15日,在上海的阜寧籍工人顧正紅帶領工友一起反對日本資本家解僱工人遭日商槍殺。接著爆發了“五.卅”工人運動,阜寧籍工人孫小寶陳阿金等在黨的領導下,振臂而起,英勇奮鬥。民國16年(1927),共產黨人開始在阜寧傳播革命火種。11月,於城廂國小建立起第一個黨支部。民國17年(1928)1月,成立中共阜寧縣委。同年9月,中共阜寧縣委創辦了《阜寧真理報》。縣委領導農民進行抗租、抗稅、抗捐、抗債等鬥爭;工人、店員要求增加薪水,舉行罷工、罷市鬥爭,此伏彼起。民國17年和民國19年中共地下黨於蛤蜊港、蔡橋等地兩次醞釀組織武裝暴動,民國27年(1938),日軍犯境,國民黨愛國官兵於溝墩、阜城等處作殊死抵抗,北沙等地民眾對日軍暴行怒不可遏,鳴鑼擂鼓,奔走呼號,集結數千人,運用土槍、土炮、大刀、長矛、木叉、鐵鍬、棍棒,奮勇圍攻日軍。國民黨愛國將領馬玉仁於三淤尖抵抗日軍,戰鬥中英勇捐軀。
阜寧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後,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移駐阜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數年在阜寧領導華中和蘇北的抗日鬥爭,一時阜寧成了華中地區政治、軍事領導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阜寧歷經千百次戰鬥、戰役,著名的有單家港戰鬥、陳集戰鬥、潮河戰鬥、阜寧戰役、益林戰役等。在此期間,阜寧人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縣有11220餘名青年參軍,27萬多人次參加支前,3700餘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青春。與此同時,阜寧人民在共產黨和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在戰爭的艱難困苦環境裡,對社會各個方面進行革命性的改造,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在政權建設、文化思想建設、發展經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阜寧縣隸鹽城行政區,1983年隸鹽城市。

人口民族

人口 1993-2003年期間,阜寧縣的人口變化呈“三降兩增”的良性發展趨勢。“三降”為:一是2003年全縣總人口為105.94萬人,比1993年下降了1.53%;二是2003年全縣新出生7604人,比此間年出生人數最多年份的1996年9057人,少1453人,出生率由1996年8.14‰下降為7.15‰;三是2003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3.24‰降為1.02‰。“兩增”為:一是2003年全縣總戶數為299985戶,比此間戶數最少年份的1996年267250戶,增加了32735戶,家庭規模縮小,戶平人口數比1996年減少0.53人;二是2003年全縣非農業人口為294400人,占總人口數的27.74%,比1993年增加了2.6倍。
民族 縣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1990年全縣有少數民族19個,少數民族居民213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0.2‰。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交往範圍的擴大,婚嫁進來的少數民族族別及其人數呈上升趨勢。1999年全縣境內有少數民族族別34個,少數民族居民1723人,分別比1990年增長78.95%和7.09倍。1999年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數的1.61%,其中蒙古族13人,滿族32人,苗族301人,水族14人,彝族103人,土族2人,壯族118人,畲族46人,普米族2人,布依族126人,保全族1人,侗族91人,黎族4人,景頗族4人,瑤族10人,仫佬族3人,白族46人,土家族57人,東鄉族1人,哈尼族331人,裕周族2人,傣族41人,羌族10人,佤族19人,布朗族55人,藏族2人,朝鮮族3人,回族86人,哈薩克族6人,基諾族1人,仡佬族5人,傈僳族4人,柯爾克孜族2人,拉祜族193人。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全縣總面積143933.6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88751.09公頃,水域面積35157.08 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3839.06公頃,交通用地3480.67公頃,園地面積1655.07公頃,林地173.55公頃,牧草地758.44公頃,未利用地118.71公頃。
2.水資源
阜寧縣地處里下河下游地區,境內河網稠密,雨水充沛,本地徑流,外來水資源較好。
3.礦產資源
阜寧縣境喻口、溝墩等地有泥炭礦、粘土礦等。泥炭礦蘊藏量298.5萬噸.粘土礦蘊藏量1 581.9萬立方米。縣境施莊的沙崗、新溝的北沙灣等地有優質黃沙,面積826.67公頃,相當於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57%。黃沙質地純淨,沙粒均勻。顆粒為70—120目,是工業、建築業的理想材料。石油礦藏在縣境永興等地勘查。
4.野生動植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資源中,有野兔、草狐、黃鼠狼、鯉魚、鯽魚、黑魚、青魚、甲魚、黃鱔、野雞、野鴨、杜鵑、貓頭鷹、灰喜鵲、白頭翁、畫眉、百靈、鴛鴦、青蛙、蝸牛、地鱉蟲、青草蛇、赤練蛇、蛤蜊、蜆子、泥螺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馬蘭、牛蕾子、半支蓮、地黃、構杞、柴胡、半夏、紫蘇、車前子、益母草、王不留行、黃花、鋪地錦,柴、蒲、柳等,可用於中藥和廣泛發展編織業。

基礎設施

供電——220KV變電所一座,110KV變電所兩座,縣城區採用10KV供電網路。
供水——縣城區設有地面自來水廠一座,供水能力10萬噸/日。
供熱——已建阜寧新區協鑫熱電廠,3爐2機,供氣能力每小時120 噸,可滿足新老城區熱需求。開發區的協鑫熱電二廠和東益園區熱電廠正在籌建中。
供氣——由香港華燊燃氣集團投資建設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已開工建設,可滿足縣城用氣需求。
排污——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縣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經建成, 即將投入運行。
電信——程控電話交換機18萬門。全縣實現村村通電話,設有60個移動通信站。已開通ISDN,DDN和寬頻上網業務。
碼頭——縣城東通榆河邊設有水運專用碼頭。
道路——縣城區26條道路組成道路網,總長45KM。縣域內村村通黑色路面工程已經建成,縣鎮、鎮鎮、鎮村、村村交通十分便捷。
垃圾處理——在縣城西新建日處理垃圾200噸、總規模70萬噸垃圾處理場正在籌建中

行政區劃

全縣總計20個鎮,一個經濟開發區和一個化工園區,共有338個村民委員會,2447個村民小組,16個居民委員會。

交通條件

公路——沿海大通道高速和京滬高速分別從縣城東、西穿過,寧鹽靖高速向南直達寧通高速和滬寧高速。204國道和省道215、309、310線貫通全境。為區域交通樞紐。全縣縣鄉公路和鄰縣出口均為二級柏油路。
鐵路——新長鐵路已投入運營,阜寧站為客貨二級站點。
航空——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300公里,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350公里。南行60公里到鹽城機場,北走130公里達連雲港機場。
航運——縣城向東70公里即黃海,海邊有射陽港、陳家港和大豐港,另有通榆大運河直達連雲港、南通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