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濟

江蘇經濟

江蘇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一直處於前列。2012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萬億,達到54058.2億元,同比增長10.1%,位列中國省份第二。人均突破1萬美元達到10887美元。2012年,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美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2.7%和12.9%,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

基本信息

歷史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現江蘇地區就誕生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秦統一全國後,隨著鐵器農具的普及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今江蘇地區與全國一樣,經濟呈總體發展的歷史走向,同時也表現出歷史階段性和區域差異性的自身特點。

西漢惠帝、文帝、景帝時期,是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高祖末年,吳王劉濞利用富有銅礦和沿海地緣優勢,采銅鑄錢,煮海為鹽,國庫充裕,遂在全境取消稅賦,民間經濟發展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國強民富,富可敵國(漢王朝),《漢書·枚乘傳》稱其“富於天子”。

三國、東晉及其此後的宋、齊、梁、陳,相繼在今南京建都,境內江淮和江南成為東南政治中心。加之北方陷入長期戰亂,中原精英紛紛渡江南下,大部分落腳在今蘇南及其周邊地區。在此期間,六朝政權偏安一隅,江南地區得益於長江“天塹”禁止,數百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戰事。中原人口的持續遷入,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也迫使人們開闢荒野,擴大耕地,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南京、鎮江、常州、蘇州成為當時重要的都市。但同時,淮河流域由於處在南北爭奪的交錯地帶,受到戰爭的反覆破壞,生產力遭到極大摧殘,經濟發展逐漸落後南方。

隋代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廣大鄉村借水而興,許多城鎮因河而盛。位於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成為南北交通、經濟、文化的樞紐,繁華程度在長江流域與成都並駕齊驅,人們謂之“揚一益二”。到了唐後期,經濟地位已超過長安、洛陽,雄踞全國之首,成為最為繁華的工商業大都市,史稱“天下之盛,揚為首”。安史之亂以後,五代十國紛爭,北方戰無寧日,江淮地區相對安定,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規模南遷,再次推動江蘇經濟崛起,並逐漸發展為國家的財賦重地。

宋代范仲淹在今南通、鹽城地區修建捍海堰,使得農田和鹽場免受海潮襲擊,史稱范公堤。太湖地區興治的圩田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體系,成為當時領先全國的旱澇保收良田。宋金對峙期間,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規模南遷,為江蘇經濟帶來第四次發展高峰,並最終超越中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鎮。當時流行民諺說“蘇常熟,天下足”,後演變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至此,江蘇經濟通過深厚的歷史積澱,形成一股巨大的“慣性”力量,持續發展。但在蘇北地區,自公元12世紀末黃河奪淮入海,大片農田被淤埋,村莊被摧毀,水系被破壞,進一步拉大了與蘇南地區的差距。

元代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植棉中心和棉織業中心。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明代後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進一步推動了江蘇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明後期地域面積只占全國0.33%、耕地面積只占全國2.85%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農業財政貢獻率卻占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3.96%。其中蘇州府在洪武二年(1369)向朝廷繳納的糧食竟然占全國總額的11%,超過當年四川、廣東、廣西和雲南四省的總和。迄於清代,蘇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成為全國三大絲織業中心,揚州成為淮鹽運銷中心,無錫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

清代後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生凋弊,江蘇特別是蘇北地區深陷積弱積貧的窘境。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轟開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強迫清王朝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開放上海、南京、鎮江等口岸,對中國進行殘酷的經濟侵略和掠奪。與此同時也吹進一絲清新之風,帶來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江蘇得風氣之先,率先接受異域文明,先後創辦蘇州洋炮局、金陵製造局等“洋務”實業,民間也積極興辦近代民族工商業,湧現出以南通張謇、無錫榮氏為代表的近代工商業集團,為發展地方經濟和民族振興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蘇經濟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間雖然走過一段彎路,但早期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興辦的大量廠礦,卻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江蘇歷經鄉鎮企業崛起、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創新驅動等幾個階段,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以“創業創新創優”為載體,“爭先領先率先”為動力,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到20世紀末,全省基本邁入小康社會,蘇南部分地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初步現代化。“十一五”期間,GDP連續跨過2萬億、3萬億、4萬億元大關,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2012年,初步核算,江蘇省實現生產總值540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8.3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27121.9億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23518.0億元,增長9.6%。人均生產總值68347元,比上年增加6057元。

特點

(一)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3∶50.2∶43.5。

(二)高新技術產業較快發展。2012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041.5億元,增長17.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7.5%,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

(三)服務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12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3676.0億元,增長9.6%,占GDP比重為43.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體、物聯網和雲計算、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智慧型電網和海洋工程等新興產業全年銷售收入達400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9.6%。

(五)非公有制經濟總量提升、占比提高。2012年江蘇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6056.8億元,占GDP的比重達66.7%,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比重為41.7%,分別比上年提高0.6個和0.7個百分點。2012年末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31.3萬戶,比上年增長9.6%,註冊資本42307.0億元,增長16.9%;個體戶352.8萬戶。

(六)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2年末,江蘇人口城鎮化率為63.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蘇中、蘇北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經濟總量的貢獻率達43.5%,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沿海地區大部分經濟指標增速超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28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對全省經濟成長貢獻率達17.9%。

農業

“九五”期末(2000年),江蘇年糧食總產量3106.6萬噸,比上年下降12.7%。棉花總產量31.5萬噸,比上年增長27.8 %;油料總產量226.3萬噸,其中油菜籽143.0萬噸、花生80.4萬噸,分別增長23.0 %、21.3%和27.1%;蠶繭總產量8.8萬噸,增長6.2%;茶葉總產量1.25萬噸;水果總產量172萬噸,增長5.5%。

“十五”期末(2005年),江蘇年糧食總產量達2834.6萬噸,比上年增加5.5萬噸。其中夏糧畝產282公斤、總產量844.4萬噸;秋糧受自然災害影響,總產1990.2萬噸,下降1.6%。棉花、油料減產。種植業結構發生變化,全年糧食種植面積回升,為4909.5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34.9千公頃;棉花、油料種植面積368.3千公頃、846.9千公頃,分別減少41.3千公頃和73.8千公頃。蔬菜面積1194.4公頃,下降1.9%。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農業發展較快。

“十一五”期末(2010年),江蘇糧食連續七年豐收,全年總產量達3235.1萬噸,比上年增加5萬噸,增長0.2%。其中夏糧1105.3萬噸,增長0.2%;秋糧2129.8萬噸,增長0.1 %。農作物種植結構有所調整。全年糧食麵積為528.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0萬公頃;棉花面積為23.6萬公頃,減少1.7萬公頃;油料面積57.4萬公頃,減少1.9萬公頃;蔬菜面積121.3萬公頃,增加6.5萬公頃。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9.7萬公頃,新增高效漁業面積7.7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8.6萬公頃。

2012年,江蘇農業年總產量達3372.5萬噸,比上年增產64.7萬噸,增長2%。其中,夏糧1143.5萬噸,增長2.4%;秋糧2229.0萬噸,增長1.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3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7萬公頃;棉花面積17.1萬公頃,減少6.9萬公頃;油料面積52.8萬公頃,減少2.5萬公頃;蔬菜面積132.3萬公頃,增加6.3萬公頃。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省設施農業面積64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6萬公頃,新增設施漁業面積5.2萬公頃。

2012年,江蘇成片造林面積5.7萬公頃;豬牛羊禽肉產量386萬噸,增長5.6%;禽蛋總產量197.2萬噸,增長1.2%;牛奶總產量61.3萬噸,增長3.6%;水產品總產量493.7萬噸,增長3.7%,其中淡水產品345.3萬噸,海水產品148.4萬噸,分別增長3.4%和4.5%。

工業

“九五”期末(2000年),江蘇年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5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國有和集體工業穩定發展。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770.9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國有工業388.7億元,增長9.6%;集體工業企業增加值498.6億元,增長8.1%。非公有制工業增長較快,成為工業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股份制工業企業增加值648.3億元,增長18.0%;外商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增加值694.2 億元,增長23.5%;聯營、私營等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增加值117.7億元,增長11.7%。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153.9億元,增長12.4%。重工業增速有所加快。全年完成輕工業增加值1109.3億元,增長12.1%;重工業增加值1449.8億元,增長17.0%。

“十五”期末(2005年),江蘇年完成工業增加值93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054.67億元,增長22.5%。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1322.31億元,增長13.7%;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636.60億元,增長17.0%。集體工業增加值367.82億元,增長21.0%。私營工業增加值1965.93億元,增長25.6%。股份制工業增加值3348.28億元,增長21.9%。外商港澳台投資工業增加值3172.71億元,增長25.3%。大中型工業增加值5011.24億元,增長19.6%。輕、重工業增加值2632.06億元、5422.61億元,分別增長20.8%和23.6%。全年用電量2193.45億千瓦時,增長20.5%;其中工業用電1771.28億千瓦時,增長22.0%。

“十一五”期末,江蘇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2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6019.1億元、15204.8億元,分別增長14.6%和16.6%。國有工業增加值1319.4億元,增長11.1%;集體工業增加值266.9億元,增長4.2%;股份制工業增加值9709.4億元,增長15.9%;外商港澳台投資工業增加值8683.9億元,增長16.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2729.1億元,增長13.6%;私營工業增加值6971.4億元,增長17.9%。

2012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6%,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2.8%和12.5%。國有工業增長7.1%,集體工業增長6.0%,股份制工業增長16.7%,外商港澳台投資工業增長7.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長8.3%,私營工業增長18.6%。

2012,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774.3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實現利稅11214.2億元,增長9.1%;實現利潤6881.8億元,增長5.8%。企業虧損面13.1%,比上年末提高3.5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524.2億元,增長46.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67.3%,比上年提高6.5個百分點。

商業

2000年,江蘇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04.1億元,比上年增長8.8%,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3%。其中,城市 (包括縣城) 1785.1億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819.0億元,增長6.7%。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905.3億元,增長12.4%;餐飲業241.4億元,增長17.4%;其他行業475.5億元,下降7.2%。市場建設邁出新步伐,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場6268個,交易額4066.7億元。

2005年,江蘇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99.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453.38億元,增長16.6%;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246.52億元,增長1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964.84億元,增長15.4%;餐飲業零售額629.10億元,增長19.4%;其他行業零售額105.96億元,增長25.9%。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銷售57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批發業4285.1億元,零售業1416.2億元,分別增長8.8%和20.6%。

2010年,江蘇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城鄉市場均保持良好增長。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1965.5億元,增長19.2%;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516.8億元,增長15.1%。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2207.2億元,增長18.5%;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275.1億元,增長20.1%。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20185.8億元,增長29.4%,其中批發業15321.8億元,零售業4864.0億元,分別增長30.2%和26.7%。

2012年,江蘇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15.3億元,比上年增長15.0%。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6373.3億元,增長15.1%;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842.0億元,增長13.8%。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6448.8億元,增長14.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766.5億元,增長16.1%。

百強企業

2010年度江蘇省百強企業(集團)名單
排序企業(集團)名稱排序企業(集團)名稱
1江蘇省電力公司51亞邦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52常林,工程機械集團
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有限公司53江蘇省絲綢集團
3蘇寧電器集團54豐立集團有限公司
4仁寶,信息技術(崑山)有限公司55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5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石油分公司56南京,華能,南方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6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57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7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58緯創資通(崑山)有限公司
8江蘇,悅達,集團59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9南京鋼鐵集團60江蘇文峰集團有限公司
10緯新資通(崑山)有限公司61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11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62仁寶資訊工業(崑山)有限公司
12江蘇華西集團公司63南京市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3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64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
14江蘇省菸草公司65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
15無錫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66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
16三胞集團67江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7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68蘇州創元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18江蘇新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69盛虹集團有限公司
19蘇果,超市有限公司70江蘇法爾勝泓昇集團有限公司
20樂金飛利浦液晶顯示(南京)有限公司71鎮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
21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72江蘇,金浦,集團有限公司
22江蘇匯鴻國際集團73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
23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74亨通集團有限公司
24江蘇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75江蘇,金輝,集團公司
25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76南京,夏普,電子有限公司
26江蘇三房巷集團有限公司77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27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78維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8蘇州三星電子電腦有限公司79南京華新有色金屬有限公司
29江陰市,西城三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80無錫夏普電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30江蘇陽光集團有限公司81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31紅豆集團有限公司82南京愛立信熊貓通信有限公司
32仁寶電子科技(崑山)有限公司83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
33江蘇,蘇美達,集團公司84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34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銷售分公司85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35江蘇五星電器有限公司86中國石化集團江蘇石油勘探局
36江蘇申特鋼鐵有限公司87澳洋集團有限公司
37恆力,集團88新城控股集團
38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89正文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39海瀾集團有限公司90寶勝,集團
40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91江,蘇南,通二建集團有限公司
41江陰澄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92江蘇,三木,集團有限公司
42百興集團有限公司93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
43南京醫藥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94江蘇南通三建集團有限公司
44江蘇省電信有限公司95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45華芳集團有限公司96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46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有限公司97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
47達富電腦(常熟)有限公司98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
48連雲港如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南通四建集團有限公司
49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100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50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