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江蘇科技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經過多年建設,學校已形成了一支能夠勝任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 自1978年改為本科後,學校根據本科教育的理念、目標和要求,高水平的制訂了本科生培養方案、課程設定和教學大綱,其中將美學、文學、美術、書法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和選修課。 辦學成就近三年,學校的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和理念不斷提升,藝術教育的領導機制和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定更加全面系統,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日益提高,藝術教育的條件保障不斷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效果廣受讚譽。

中心簡介

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公共藝術教育中心

江蘇科技大學的藝術教育工作和公共藝術課程建設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學生,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方針;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的生全面發展。

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是最重要、最寶貴的辦學資源。學校根據教師隊伍總體建設和發展規劃,按照藝術教育工作對師資人才隊伍素質的客觀要求,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以加快青年教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為重點,以補充數量、提高素質為主線,抓住人才引進、培養與使用三環節,努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師德作風好、業務水平高的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經過多年建設,學校已形成了一支能夠勝任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

現有專兼職教師共27人,其中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1人,中級職稱5人;具有博士學歷2人,碩士學位9人。畢業院校包括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蘇州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專業領域涵蓋八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師資隊伍職稱、學歷、結構合理。

發展歷史

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傳承和現實推動。早在黃浦江畔的學校初創階段,伴隨著內憂外患的民族危難和國家前途的抉擇之機,學校的先賢們就通過美術、音樂、話劇等形式塑造自身獨立人格,喚醒社會抗爭良知,培養民族奮鬥之士。新中國建立後,為適應大規模建設需要,學校將船舶工程技術與文學藝術教育相結合,輸送了一大批工業建設急需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自1978年改為本科後,學校根據本科教育的理念、目標和要求,高水平的制訂了本科生培養方案、課程設定和教學大綱,其中將美學、文學、美術、書法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先後成立了德育教研室、文化藝術教研室、人文教研室,具體負責公共藝術教育的規劃制定、課程管理以及藝術實踐活動;校教務處和團委負責教學管理、課題申報、第二課堂和大學生藝術社團活動;從1989年開始先後舉辦校文化藝術節、開展“三下鄉”活動、創辦校級藝術協會神劍學會,組織全校師生開展書法、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成為當時校主管部門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優秀藝術社團;開設船舶商廣潢課程,培養船舶套用美術設計人才,塑造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藝術品格,湧現一大批獻身國防建設、振興船舶工業的傑出校友;形成了以書法、美術、音樂為代表的優秀課程和以孫明華王同順、何晶、王志明、張軍、黃皓為代表的藝術名師。

辦學成就

近三年,學校的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的認識和理念不斷提升,藝術教育的領導機制和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定更加全面系統,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日益提高,藝術教育的條件保障不斷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效果廣受讚譽。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競爭力,傳播了先進文化和“船魂”精神,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推動了文明和諧校園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