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礦業大學,實驗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內容具有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的鮮明特徵。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煤炭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的主要建設單位。造就在主要研究方向上代表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青年優秀科學家、學術帶頭人和優秀創新團隊,使實驗室成為江蘇省高水平研究平台、高層次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創辦時間:2007年9月15日
類別: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主管部門:江蘇省科技廳
主要獎項:國家“111計畫”
依託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科研團隊:教授19人
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兩院院士:李德仁、王家耀、錢鳴高院士
發展目標:重基礎研究、國內外一流

依託

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礦業大學,具體由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負責建設,實驗室建設正式啟動始於2007年9月15日。
..

學科

實驗室依託中國礦業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含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礦山空間信息學與沉陷控制工程四個二級學科)、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科學與工程(含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科及博士後流動站建立起來的,其中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現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實驗室主任:汪雲甲教授,副主任:郭廣禮教授實驗中心主任:馬昌忠,儀器設備及財產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昌忠(兼),重點實驗室行政管理 行政秘書:仇春平,日常行政管理,學術秘書:王堅博士,科研研究生秘書:劉濤健(兼)

實驗室平台

第一分室:資源環境綜合監測與信息集成研究室
主要學術帶頭人:高井祥杜培軍張書畢,王麗萍,張海榮
第二分室:資源環境評價、利用與管理研究室

主要學術帶頭人:汪雲甲,顧和和汪應宏馮啟言張雁秋劉漢湖
第三分室: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室

主要學術帶頭人:卞正富,張紹良,陳龍乾,李鋼。
第四分室:開採損害與防護研究室主要學術帶頭人:鄧喀中,吳侃,郭廣禮,譚志祥

實驗室領域

本實驗室主要以3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技術為手段或技術支撐,結合其它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資源環境監測、評價,安全預警及控制,受損和破壞土地(土壤)的復墾、恢復,污染土壤的修復、治理,土地(土壤)資源、礦產資源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等基礎理論和技術途徑,實驗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內容具有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的鮮明特徵。

研究方向:

1、資源環境綜合監測與信息集成  
研究以GPS、多光譜/高光譜遙感(RS)、雷射雷達(LiDAR)、DInSAR、環境感測網路等新型信息採集技術為主、常規信息為輔的高效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體系,發展多源資源環境信息集成與融合模型;研究資源環境時空分析與建模、資源環境數據挖掘、模擬與可視化表達、資源環境數據不確定性分析及質量控制等理論與方法,研究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研發的關鍵技術,建立將傳統的監測技術與以“3S”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地空一體化資源環境信息採集與分析集成技術體系。
2、資源環境評價、利用與管理
研究環境累積效應評價原則、分析框架及評價方法,研究生態防災信息共享機制、預警決策機制及生態環境災害預測預報系統,研究資源集約利用與最佳化開發,研究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控制理論及技術。
3、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
主要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監測、預測土地生態環境的變化,利用各種工程與生物措施,恢復和重建破壞的土地與環境,研究內容包括土地利用及土地質量變化監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復墾土壤重構技術及城市廢棄工礦區土地再利用技術。

4、開採損害與防護
本方向以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為指導,藉助測繪技術手段進行開採沉陷信息採集及數據分析,以規律研究為基礎,以控制開採沉陷和保護各種建(構)築物為目標,達到最大限度地開採地下資源,又有效地減輕地下開採對地面影響的目的。研究內容包括變形/沉陷監測的理論及方法,開採沉陷預測理論及方法,開採沉陷控制,老採空區變形機理和建築物地基穩定性評價等。

設備

序號儀器名稱型號台(套)數價值(萬元)
1工作站及ArcInforGISHL120-117110.9
2地理信息系統軟體ArcGIS8.2111.1
3影像信息軟體光碟111.9
4SupreMapGIS5.0(軟體)5.0116.3
5ENVI遙感軟體系統ENV14.1+IDL6.1112.7
6短波紅外野光光譜儀IR981113.0
7GPS衛星定位系統AshtechZ-R8145.0
8全站儀TC905L112.8
9岩體內部移動監測系統S99250126.2
10全站式電子速測儀SET2233.0
11測斜儀50306800114.2
12數字攝影測量採集儀PhaseOne120.8
13TITANGIS軟體V4.0112.0
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WFX-110112.0
1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TAS-986112.7
16氣相色譜儀4890312.1
17液相色譜儀1525128.0
18離子色譜儀ICS-1500128.2
19雷射粒度分級儀WCIS-50127.7
20超純水系統紫外超濾型110.0
21總有機炭測定儀LiquiToc124.7
22全站陀螺儀GP-1138.0
23智慧型全站儀TC2003A138.6
24三維雷射掃瞄器GX2001106.0
25普通全站儀DTM352c、R55等3070.0
26陀螺經緯儀GAK-1140.0
27全數位化攝影測量系統軟體V4.018.9
28RDT土壤含水量測量系統TRIME-TS110.3
29伺服器Xeon5110/4G/126G22.8
30雙頻衛星定位系統HD6000315.6
31全站儀KV-2022045
32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北京適普1039.8
33繪圖軟體清華山維17

成果

多年來,本實驗室緊緊圍繞國家和江蘇省重大資源環境工程套用需求,特別是針對我省自然資源緊缺、開發利用強度高、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重點開展了資源環境綜合監測與信息集成,資源環境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評價、利用與管理,土地復墾、污染土壤修復和生態重建,開採損害與防護等方面的基礎和套用基礎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0多億元,為我國及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驗室影響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煤炭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的主要建設單位。該計畫的批准實施對於本實驗室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匯聚世界一流人才,進一步提升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海外人才與本實驗室科研骨幹的融合,提升本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

團隊

中國礦業大學對重點實驗室建設高度重視,成立了由校長、主管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正副組長,研究生院、教務處、人事處、學科建設處、實驗與設備處、財務處、國資處等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成員組成如下:
組長:葛世榮教授中國礦業大學校長
副組長:劉炯天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 員:  

 
才慶祥 教 授 科學技術處處長
卞正富 教 授 研究生處處長
高井祥 教 授 教務處處長
李意民 教 授 實驗與設備處處長
張萬紅 教 授 人事處處長
李 強 教 授 財務處處長
周國慶 教 授 學科建設處處長
吳 剛 副教授 國資處副處長
邱慎耕 副教授 環境與測繪學院黨委書記

學術委員會:  

 
名譽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MrMichaelFrankGoodchild(2009年聘)
主任: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武漢大學教授)

副主任:

王家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
錢鳴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委 員:  

 
趙躍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教授)
史文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香港理工大學地球資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陳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教授)
曲福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教授)
周成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朱留華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教授)
石金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校長教授)
朱建軍(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信息物理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盧秀山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吳立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教授)
鄧喀中(委員會主任、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教授)
汪雲甲(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秘書:郭廣禮(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

目標

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在資源環境信息地空一體化監測、評價、預警資源環境建模及不確定性分析,城市污水處理,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開採損害與防護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營造創新、自由、學術、人文、和諧、交流的實驗室文化與環境;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造就在主要研究方向上代表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青年優秀科學家、學術帶頭人和優秀創新團隊,使實驗室成為江蘇省高水平研究平台、高層次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