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皮影戲

江漢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沔陽(今仙桃市)、潛江、天門、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北依長江,南貫漢水,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皮影戲在這裡找到了滋生和繁榮的土壤。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

流傳地域

江漢皮影戲江漢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核心地區集中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一帶,其顯著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雕鏤(造型)藝術、唱腔藝術和口頭文字藝術等方面。沔陽皮影分文學創作及口頭文學創作兩種。沔陽漁鼓皮影演唱劇目多達三百多種。這些劇目少有現存的文學腳本,大都是只有劇目的條文。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或劇情即興發揮,展開情節和刻劃人物。筒子腔皮影四句即換韻,歌腔則要求一段情節,且文學性較強,故江漢平原皮影藝人有“口頭才子”之美譽。行話分天文、地理、人物、動植物、衣食、住行、言談、舉止、戲曲等。沔陽漁鼓皮影唱詞合轍押韻、語言通俗詼諧,曲調高亢豪放、歡快活潑,影子線條清晰,形象逼真。其保留的楚俗、楚文化和楚音樂之地位極其重要。

藝術特點

江漢平原皮影影子長70厘米至80厘米,屬“鬥神譜”類大皮影,分“皮格”、“湯格”、“郭格”和“楊格”,皮影用上等黃牛皮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陽刻手法,花臉、丑角等用陰刻手法,各行當臉譜造形和行頭源於戲劇,文影裝一隻手,武影裝兩隻手,雕刻工藝總體上講究圓潤,既要有裝飾美,也要充分體現誇張、浪漫的手法。

“皮格”為仙桃繡花堤皮思金、皮思銀兄弟二人所創,影子製作細膩,正反如一,呈剪紙風格;“湯格”為潛江王場皮影雕刻師傅湯玉堂所創,其皮影以花草圖案精細見長;“郭格”為潛江三江口郭大彪之父(生卒、姓名不詳)所創,尤以人物造型逼真傳世;“楊格”為原沔陽皮影隊成員楊雙林所創,影子身形較其他風格影人細長、孔大、透光性好。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江漢平原皮影戲演唱的劇目多達300多個。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目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一主要特徵。

江漢平原皮影製作精細、造型生動、唱腔優美,富有古樸的楚文化風格,深受歷代人民民眾喜愛。

現狀

隨著現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藝人的相繼謝世,江漢平原皮影已經開始走向消亡,其藝術精華亟待後人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江漢平原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漢皮影戲江漢皮影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