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鎮

江津白沙鎮

江津白沙鎮,位於重慶市,曾被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年年躍居江津市十強鎮。

江津白沙鎮江津白沙鎮
白沙鎮幅員面積126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1萬人。其中城區面積4.4平方公里,常住人員4.5萬人。自一九八四年以來,先後被列為原重慶市、原四川省和全國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2000年被評為重慶直轄後的首批20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之一,2001年被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年年躍居江津市十強鎮。
據城鎮總體規劃到二0一0年城鎮人口發展到十萬人,城區建成面積達126萬平方公里,建成江津市西部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城市品位較高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
近年來,白沙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每年都以開工面積十萬平方米以上的速度向前推進。主城區舊城改造已近尾聲,外濱江新區,高層新區,彭山街新區也具相當規模,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座現代化的山水園林小城市正在長江邊上崛起。

歷史沿革

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時期曾在此興建大聖寺,此後,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設建制鎮,民國時期在此設江津縣第三區署。解放後,這裡曾6年作為江津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政府,現為區級鎮。
著名愛國詩人吳芳吉,地方史學家鄧少琴,國畫家張采芹,愛國將領抗日軍長夏仲實,書法家周浩然,油畫家陳可之,作曲家王錫仁,前國家女排主教練鄧若曾,原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將,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當代科技創造發明家張朝吟等,都曾在這塊沃土上生活、學習或工作。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原國民政府軍委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動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財富。

基本情況

全鎮現轄35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由原高屋鄉、几子鄉、三口鄉、河口鄉、高占、灘盤鎮、峨公鎮和白沙鎮5鄉3鎮合併而成。幅員面積238平方公里,人口14萬人,其中主城區5萬人,為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素有“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之美稱,是萬里長江上游的國家級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區及江津西部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1984年被列為重慶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評為重慶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2年4月命名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2003年被重慶市農辦列為“百鎮工程”鎮、重慶市建委列為45箇中心鎮之一、重慶市商貿委列為百個商貿鎮。2004年,被列為重慶市小城鎮關鍵技術示範鎮。全鎮綜合經濟實力連年穩居江津市“十強鄉鎮”,並曾躋身重慶“鄉鎮五十強”行列和四川省200強鄉鎮第七位。
改革拂春風,沙城換新顏,跨入新世紀,開創新未來。白沙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狠抓經濟建設,使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7.2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比上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2707元,比上年淨增16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5元,比上年增長8%;本級財政收入920萬元,同口徑比上年增收260萬元,增長33.6%,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8.92億元,增加值2.03億元,利稅324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29.5%和32.4%。其中,工業總產值4.2億元,增加值615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8.6%和46.2%。新白沙11萬人民負重自強,共同努力,使一個古老的集鎮變成了一座山水園林式的現代化中心小城市,成為點綴於萬里長江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絢麗的光彩

地理環境

重慶第一人口大鎮---白沙,位於聶榮臻元帥家鄉重慶市江津西部的長江之濱。距江津45公里,距重慶114公里。地處東經106°07′,北緯29°04′,幅員238平方公里,總人口14萬人。主城區沿長江南岸而建,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600至8000米,總面積5平方公里。上接敘、瀘,下通渝、涪,南馳黔滇,北走永(川)壁(山)。地勢南高北低,海拔201—316米,最高滾子坪海拔910米,最低濱江路海拔201米,南北相對高差115米,鎮境屬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白沙地區平均氣溫17.9℃,無霜期340天,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為1273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