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村

江景村

原屬樹賢鄉,1992年屬麻步鎮。東與江灣村接壤,南與麻步街隔江相望,西與四十五村毗鄰,北與東坑村等越野相對。

基本信息

(圖)江景村江景村會議

江景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中部,鰲江中游北岸江畔,麻步大橋的北端,省道線穿村而過。原屬樹賢鄉,1992年屬麻步鎮。東與江灣村接壤,南與麻步街隔江相望,西與四十五村毗鄰,北與東坑村等越野相對。因鰲江流經此處,河道形狀如頸,故名江頸。"頸"與"景"諧音,後改稱江景。村民主要姓氏有鄭、吳、胡、劉、林、張、黃、餘8姓。村經濟發展後,村民在公路兩側陸續興建樓房,漸漸地形成街道,稱樹賢中路。現已成為麻步鎮的主要街市之一。1992年,全村共有353戶、1350人,其中外來工70多戶、300人。

經濟發展

1979年前,江景村依靠單一的糧食種植業,地僅450畝,年人均收入只有132元。80年代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畝產達800公斤。為了解決剩餘勞力出路,村黨支部從實際出發,讓村民興辦企業,投身於經濟發展的大潮。最早創辦的樹賢塑膠薄膜廠始建於1972年,主要生產塑膠薄膜和塑膠編絲。廠里把編絲髮放給本村、鄰村及水頭、山門、順溪、鬧村等偏遠農村的農婦加工成袋,然後再收回銷售。以後經營網路逐漸擴大,社會效益也較為顯著,分散到戶加工業成為附近農民一項主要家庭副業收入。至1984年,編織袋專業市場初步形成,輻射整個北港地區,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打開了大門。由市場發放加工的編織絲每天上十噸,幾萬農村勞力投入生產,一度成為平陽縣最大的編織袋加工集散地。
編織袋生產開始是用木製平織機(類似於傳統家庭木製織布機)織成平塑布,再加工成圓筒袋的,後改用電動鋼架平織機(鐵輪機)。隨著塑膠編織袋銷路的日漸拓寬,產品供不應求。1989年,村里引進了全自動塑膠編織袋生產線,具備了再生造粒、拉絲、編織、裁縫、印刷、吹塑等一整套完整的加工流水生產線,一次性織成圓筒編織袋。從此編織袋的產量、質量及生產效益均有了大幅度提高,生產分散型開始向生產集中型過渡。1992年,全村有7條塑膠編織生產線,年產值2240萬元,年創稅利134.44萬元。全村有9家從事編織生產企業,擁有固定資產600萬元。
塑編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塑膠加工業、機械修配、配件零售、飲食服務、貸物運輸、搬運等行業的全面發展。其中單搬運有50多人,每天人均收入達30元。配件零售店年均收入也有1萬多元。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500元,比1979年增長了19倍。全村勞力除15人因年邁體弱無法從事勞動外,其餘全部就業。

生活風貌

(圖)領導視察領導視察

往昔江景村沿江公路兩側是一片僻靜冷清的柑園,土地貧瘠,現在取而代之的是規模宏大的塑膠編織專業市場。一段長500米、寬30米的經營大街一字排著,梧桐成蔭,環境優美,業務處一家緊挨一家,每日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顧客。編織袋從這裡送往全國各地,公路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生產車間織機飛轉,機聲喧譁。
村民的住宅,70年代前多數是木結構的破舊平房,其中也夾雜著幾座草屋。70年代末少數改建為二層樓房,到80年代開始陸續拆遷到公路兩側,建成三四層樓房。因江水是鹹的,以前村民用水如油,多數吃塘水。如遇大旱,2元錢一擔淡水都難以買到。1989年,村里籌資,在麻步自來水廠的幫助下,家家安裝了自來水。以前燒柴困難,小孩都去撿甘蔗渣為燃料,現在煤氣灶已很普遍。

文化教育

全村有1所幼稚園,以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有1家私人錄像廳,以供職工娛樂之用。村級經濟發展後,企業職工福利得以改善,所繳的養老保險金占產值的0.5%。每個業務員家裡都有接通全國各地的程控電話。
村委會對教育很重視。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後,國小入學率和升學率均達100%。1986年已成為無文盲村。村民紛紛捐資辦教育,如平陽縣樹賢鋁塑工藝廠的鄭集羽向溫州大學捐資1600元,向樹賢中學捐資500元。江景村黨支部自1985年以來曾連續被評為先進黨支部。老書記鄭集族也連續榮獲優秀黨員的稱號。江景村2次被評為縣級文明村。縣政協委員、年僅27歲的鄭加訊獨自創辦了華聯實業有限公司,經營編織生產等生意,村中未就業的青年,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都安心就業。青年的事業心大大加強,使全村青年隊伍發生根本的變化,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