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西郊,建於1985年,於1986年竣工開放,是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11月,被列入汕頭市第一批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既是一處地理科學體驗處,又是一處旅遊點,更是為汕頭八景之一。這裡每年夏至都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基本信息

建設歷史

定點選址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
①學性原則;
②不占(少占)用農田原則;
③交通方便的原則;
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
⑤美學原則;
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依照以上原則,最終將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建在廣東省汕頭市西郊,在206國道2343千米處北側,即汕頭大學路西面桑浦山麓北側,隸屬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轄區。
動工興建
1983年4月,廣東省地理學會聯合廣東省天文學會、廣東省測繪學會,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建議下廣州市、封開縣和汕頭市興建北回歸線地理標誌。
1983年5月至1984年3月,廣東省地理學會聯合省天文、測繪學會組織專家多次赴汕頭市實地踏勘,汕頭市的北回歸線標誌塔,由汕頭市政府籌建;廣東省地理、天文、測繪三學會協助各市、縣設計北回歸線標誌。
1985年10月7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動工興建。
1986年6月20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主體工程竣工。
1996年6月22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揭幕。同時向公眾開放。

規模概貌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坐落在汕頭市雞籠山上。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標誌塔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連線平台,平台鋪上花崗岩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著北回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
標誌塔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以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在標誌塔的上部,由支柱支撐,直徑5米,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貼上黃、藍、白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其中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不鏽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自然現象

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之間移動。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每年也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幾分鐘後時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腳跨回歸線,則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熱帶。

社會意義

廣東省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自1986年建成,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於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了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標誌塔的建成、開放對科研、教學、旅遊均有重要價值。

測量校驗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相對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北緯23°26′32.49″。1990年1月1日準確測量,當日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為23°26′32.48″N,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從科學角度看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誤差是正常的,也是在測度允許誤差範圍內。
1990年7月9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天文教研組承擔對廣州從化、汕頭和封開三個北回歸線標誌中心點進行天文定位測量。測量結果,上述三個標誌中心的實測位置分別是北緯23°26′35.47″,23°26′37.50″,23°26′27.18″,與回歸線理論位置基本符合,表明廣東省三個標誌的選址是正確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